總網頁瀏覽量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Cancer up-date

癌症 Cancer up-date


News from John Hopkins 20/oct/07


Sir 供稿  老柳 中譯


After years of telling people chemotherapy is the only way to try (try the key word) and eliminate cancer, John Hopkins is finally starting to tell you there is an alternative way .


多年來,我們只知道,化療是治療癌症唯一的方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告訴我們,發現有新的解決方法。


 


1.每個人在體內都有癌細胞,這些癌細胞在他們繁殖倍增至數十億個前,檢查時並無法察覺。另外當醫生會告訴癌症病人,經過治療,在他體內已經找不出癌細胞時,它的意思是,用一般檢察,無法發現癌細胞,因為癌細胞太少,未達到探測的標準。


1. Every person has cancer cells in the body. These cancer cells do not show up in the standard tests until they have multiplied to a few billion. When doctors tell cancer patients that there are no more cancer cells in their bodies after treatment, it just means the tests are unable to detect the cancer cells because they have not reached the detectable size.


 


2.癌細胞在人體的一生中,大約成長610倍左右。


2. Cancer cells occur between 6 to more than 10 times in a person's lifetime.


 


3.人類的免疫系統如果能正常運作狀況,癌細胞通常會被摧毀,根本不會形成腫瘤。


3. When the person's immune system is strong the cancer cells will be destroyed and prevented from multiplying and forming tumors.


4.當一個人發生癌症,它代表著這人發生多重的營養不足,這可能是由於遺傳,環境,飲食和生活方式所造成。


4. When a person has cancer it indicates the person has multiple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These could be due to genetic, environmental, food and lifestyle factors.


5.要克服多重營養不足,可以由改變飲食和吃些營養劑,來加強免疫系統。


5. To overcome the multiple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changing diet and including supplements will strengthen the immune system.


6.化療能摧毀快速生長的癌細胞,但也摧毀了骨髓,胃腸道的健康細胞,並引起器官損傷,例如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等。


6. Chemotherapy involves poisoning the rapidly-growing cancer cells and also destroys rapidly-growing healthy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tc, and can cause organ damage, like liver, kidneys, heart, lungs etc.


7.輻射治療,能摧毀癌細胞,同時也損害健康的細胞、組織和器官。


7. Radiation while destroying cancer cells also burns, scars and damages healthy cells, tissues and organs.


8.初期癌症,經由化療與輻射治療往往會減少腫瘤的大小,但長期使用化療與輻射治療,不會產生更佳的效果。


8. Initial treatment with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will often reduce tumor size. However prolonged use of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do not result in more tumor destruction.


9.當身體有太多化療與輻射治療,其產生的後遺症,是令病人的免疫系統產生妥協,或喪失功能,換言之,癌症病人會發生各種的感染和併發症。


9. When the body has too much toxic burden from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the immune system is either compromised or destroyed, hence the person can succumb to various kinds of infections and complications.


10.化療和輻射治療可引起癌症細胞變異,並演變為難以摧毀。外科手術更能造成癌細胞擴散到其他部位。


10.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can cause cancer cells to mutate and become resistant and difficult to destroy. Surgery can also cause cancer cells to spread to other sites.


11.一個有效戰勝癌症的途徑是餓死它,不給它養分,防止癌細胞成長。癌細胞成長的食物:



A.糖是癌症細胞的食物,不吃糖就切斷了癌症細胞最重要的食物,病人不能吃糖可改用替代品如Nutrasweet, Equal, Spoonful等,這些都屬於阿斯巴甜(糖精),是有害的。更好的是吃天然替代品,如馬努卡蜂蜜或糖蜜,但只能非常少量,精製鹽會使蜂蜜或糖蜜變成白色,更好的選擇是吃布拉格氨基酸或海鹽。



B.牛奶會導致肌體產生痰液,特別是胃腸道癌症,痰液是他們的飼料,不吃牛奶改吃無糖豆漿,癌細胞就會餓死不再成長。



C.癌細胞喜愛在酸性體質中成長,吃肉會造成酸性體質,是最好是改吃魚,或吃少量的雞肉,千萬不要吃牛肉或豬肉;這些肉類含有抗生素,生長激素和寄生蟲等,都是有害身體的,特別是對癌症病人會發生不良影響。


D.健康的餐飲,就是食物中80%是來自新鮮蔬菜及果汁、全穀類、種子,堅果和少量水果,這些食物能幫助身體成為鹼性的體質。剩下的20%的食物 ,可從煮熟的食品獲得,例如豆類。新鮮蔬菜汁能提供活酶,他們很容易被吸收,並能在15分鐘內進入細胞,供給細胞健康生長所需。我們若要為細胞的健康著想,就要飲用蔬菜汁(大部分的蔬菜,包括豆芽),並且一天要吃二到三次生蔬菜。活酶在溫度為40攝氏度下烹調,會失去功效。


E.避免喝咖啡,茶,巧克力,因為有較高的咖啡因。綠茶是最好的飲料,它可以與癌細胞作戰。飲水最好喝純淨水,或是過濾過的,可避免吃下毒素和重金屬,蒸餾水屬於酸性,不要喝。



11. An effective way to battle cancer is to starve the cancer cells by not feeding it with the foods it needs to multiply CANCER CELLS FEED ON:


 a. Sugar is a cancer-feeder. By cutting off sugar it cuts off one important food supply to the cancer cells. Sugar substitutes like Nutrasweet, Equal, Spoonful, etc are made with Aspartame and it is harmful. A better natural substitute would be Manuka honey or molasses but only in very small amounts. Table salt has a chemical added to make it white in color. Better alternative is Bragg's aminos or sea salt.


b. Milk causes the body to produce mucus, especially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ancer feeds on mucus. By cutting off milk and substituting with unsweetened soya milk cancer cells are being starved.


c. Cancer cells thrive in an acid environment. A meat-based diet is acidic and it is best to eat fish, and a little chicken rather than beef or pork. Meat also contains livestock antibiotics, growth hormones and parasites, which are all harmful, especially to people with cancer.


d. A diet made of 80% fresh vegetables and juice, whole grains, seeds, nuts and a little fruits help put the body into an alkaline environment. About 20% can be from cooked food including beans. Fresh vegetable juices provide live enzymes that are easily absorbed and reach down to cellular levels within 15 minutes to nourish and enhance growth of healthy cells. To obtain live enzymes for building healthy cells try and drink fresh vegetable juice (most vegetables including bean sprouts) and eat some raw vegetables 2 or 3 times a day. Enzymes are destroyed at temperatures of 104 degrees F (40 degrees C).


e. Avoid coffee, tea, and chocolate, which have high caffeine. Green tea is a better alternative and has cancer-fighting properties. Water- best to drink purified water, or filtered, to avoid known toxins and heavy metals in tap water. Distilled water is acidic, avoid it.


12.肉類蛋白質是難以消化的,需要耗費大量的消化酶來消化。未消化的肉類留在腸內,會變成毒性物質。


12. Meat protein is difficult to digest and requires a lot of digestive enzymes. Undigested meat remaining in the intestines become putrefied and leads to more toxic buildup.


13.癌細胞的細胞壁有一個強硬的蛋白質膜。避免或少吃肉類,身體就能釋放更多的酶來攻擊癌細胞蛋白質壁,並產生殺手細胞,破壞癌細胞。


13. Cancer cell walls have a tough protein covering. By refraining from or eating less meat it frees more enzymes to attack the protein walls of cancer cells and allows the body's killer cells to destroy the cancer cells.


14.有些食物補充劑可以幫助免疫系統(IP6, Flor ssence, essiac,抗氧化劑,維生素,礦物質等),變為人體內的殺手細胞去破壞癌細胞,另外食物補充劑像維生素e,已知的功能即有助於細胞代換,或者幫助細胞按正常方式生長,即身體用健康的處理方法修補損壞的細胞,不至產生不想要的或不需要的細胞。


14. Some supplements build up the immune system (IP6, Flor ssence, Essiac, anti-oxidants, vitamins, minerals, EFAs etc.) to enable the body's own killer cells to destroy cancer cells.


Other supplements like vitamin E are known to cause apoptosis, or programmed cell death, the body's normal method of disposing of damaged, unwanted, or unneeded cells.


15.癌症是一種思想、身體和精神上綜合的疾病,積極和正面的思維,有助於得癌症的人戰勝它。不知運用寬恕與心存怨恨,會把人變成為一個處於壓力和酸性的不良體質。我們要時刻保有一顆充滿愛和寬恕的心,學習放鬆和享受人生!


15. Cancer is a disease of the mind, body, and spirit. A proactive and positive spirit will help the cancer warrior be a survivor. Anger, un-forgiveness and bitterness put the body into a stressful and acidic environment. Learn to have a loving and forgiving spirit. Learn to relax and enjoy life


16.癌細胞在含氧量大的身體中難以存活。運動與深呼吸,能幫助細胞獲得更多的氧氣,氧療法是破壞癌細胞的另一種方式。


16. Cancer cells cannot thrive in an oxygenated environment. Exercising daily, and deep breathing help to get more oxygen down to the cellular level. Oxygen therapy is another means employed to destroy cancer cells.


請牢記


1.塑膠容器不能放在微波爐加熱。


2.水壺不要置於冰箱內冷凍。  


3.塑料袋食物也不能置於微波爐中。


PLEASE READ


1. No plastic containers in micro.


2. No water bottles in freezer.


3. No plastic wrap in microwave.


約翰霍普金斯最近一份資料指出,戴奧辛化學品會引起癌症,特別是乳腺癌,此資料已送至美國沃爾特里德陸軍醫療中心供評估。


Johns Hopkins has recently sent this out in its newsletters. This information is being circulated at Walter Reed Army Medical Center as well. Dioxin chemicals causes cancer, especially breast cancer.


戴奧辛化學品是劇毒,不得用塑膠瓶冰凍飲水,因為會釋出戴奧辛,最近愛德 華藤 博士在一個電視節目,提出了這個危害健康的大敵,警惕我們。


Dioxins are highly poisonous to the cells of! our bodies. Don't freeze your plastic bottles with water in them as this releases dioxins from the plastic. Recently, Dr. Edward Fujimoto, Wellness Program Manager at Castle Hospital was on a TV program to explain this health hazard.


他談到戴奧辛的可怕,他說我們不能在微波爐中用塑料容器加熱食物,尤其是含有脂肪的食物,他說高熱中戴奧辛會結合脂肪,將隨著食物進入人體細胞。


He talked about dioxins and how bad they are for us. He said that we should not be heating our food in the microwave using plastic containers. This especially applies to foods that contain fat. He sai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fat, high heat, and plastics releases dioxin into the food and ultimately into the cells of the body.


他建議加熱食品要用玻璃,如康寧餐具,高硼或陶瓷容器,這些容器沒有戴奧辛是健康的。電視上的廣告食物,如速食麵和湯類等,都有害健康,問題出在紙質包裝,我們不知道包裝紙加熱時會釋放出什麼化學品,為安全著想,加熱時還是使用強化玻璃、康寧餐具等。他也提醒我們,


一些快餐店用的保特龍容器也是問題之一,不要使用。


Instead, he recommends using glass, such as Corning Ware, Pyrex or ceramic containers for heating food. You get the same results, only without the dioxin. So such things as TV dinners, instant ramen and soups, etc., should be removed from the container and heated in something else. Paper isn't bad but you don't know what is in the paper. It's just safer to use tempered glass, Corning Ware, etc. He reminded us that a while ago some of the fast food restaurants moved away from the foam containers to paper. The dioxin problem is one of the reasons.


此外,他指出塑料包裝也是危險的。包裝食品後,在微波爐中加熱,由於高熱會釋放出化學品,造成毒素進入食物內。用波爐加熱食物,改用一般紙張包裝,會更安全。


Also, he pointed out that plastic wrap, such as Saran, is just as dangerous when placed over foods to be cooked in the microwave. As the food is nuked, the high heat causes poisonous toxins to actually melt out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五味中藥萃製複方 有助肝病患者保健

 



自由時報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  20061229 星期五


 


台中榮總教學研究部研究員徐士蘭昨天發表,運用中藥枸杞、山藥、山楂、芡實、風車草等五味中藥材萃取物所做臨床研究,初步發現對肝病患者有保健作用。


徐士蘭9年前因婆婆突然吐血,才發現婆婆肝硬化,為了救婆婆,四處詢問中榮教學研究部具有中醫師身分的研究員,哪些中藥對肝病有效果?經過她仔細研究分析後,發現確實有一些中藥在動物實驗中被證明有效。


在與時間競賽下,她把婆婆當白老鼠直接試驗,原本吐血嚴重的婆婆,從昏睡在床進步到可以下床走動,也一天比一天有精神。可惜2年多前,80多歲的婆婆因感染肺結核病逝。


而她從枸杞、山藥、山楂、芡實、風車草等五味無毒中藥材萃取其中的成份製成複方,初步臨床實驗發現,29位肝硬化初、中期病患中,有25位的病況有改善;14名末期肝癌患者中,也有10人的生活品質有改善。目前已和生技業者合作研製成食品上市。



ap_20070522125336989


 


ap_20070522125333295


 


 


台中榮總:ZC008抑制肝炎

台中榮總:ZC008抑制肝炎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07.11.15 03:15 pm


許多罹患肝病的民眾不敢服用西藥,因為副作用太多,且有抗藥性,台中榮民總醫院最近完成了一種景天科的植物萃取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名為ZC008藥物可抑制肝臟發炎,甚至夠逆轉肝臟纖維化。


由於動物實驗驚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即將進行多醫學中心的臨床試驗,包括台中榮總、台大醫院、成大醫院等醫療院所,都將參與ZC008藥物的人體試驗計畫。至於ZC008藥物的成分為何?ZC008藥物研發人、台中民腫瘤實驗室主持人 徐士蘭 博士不願透露,她只表示,ZC008藥物主成分是來自景天科植物中的其中一種,擔心民眾胡亂找草藥,吃出問題,所以無法公布確實品種。


徐士蘭說,因婆婆身體不好,加上有肝硬化,又不敢接受西藥治療,因此,她與研究人員從傳統中草藥草中找到了幾味中藥,具有抑制肝臟發炎的效果。


最後發現,某種景天科植物萃取物治療肝疾的效果最佳,動物實驗顯示,被化學藥物誘發肝臟損傷的大白鼠,在連續吃了三至六個月的萃取物之後,肝臟細胞發炎狀況獲得改善,原本纖維化的肝臟居然出現好轉跡象。


徐士蘭強調,中草藥的化學結構比較難控制,經濟部工業局最近主導了這項研究計畫,分析該藥物的化學圖譜,並嚴格控制品質,以求化學結構的穩定,為不久之後的人體試驗做準備。


徐士蘭指出,ZC008藥物確實可以提高肝臟受損老鼠七至八成的存活率,原因在於此中草藥成分可以抗發炎,並能抑制肝臟纖維細胞的生長。


為了讓ZC008藥物盡快進入人體試驗,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美國耶 魯大學 教授鄭永齊已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申請第二期人體試驗,預計兩年內可完成報告,2010年正式上市。


經濟部生醫推動小組主任陳啟祥表示,此項新藥的市場潛力驚人,未來將在全球肝藥及保肝保健食品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保守估計,最少有155億美元的市場。ZC008目前已經申請39個國家的專利,是國際上第一個以天然植物萃取的有效成分,動物實驗已證實可以改善肝炎、脂肪肝、肝臟纖維化、肝硬化等四種肝疾。


2007/11/15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抗肝纖維化,改善肝硬化


2007/09/19 21:43


蓮生津華錠--台中榮總授權製造


        石蓮Crassulaceae 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 (N. E. Br. ) E. Walther 的全草,乃因外形像蓮花而且葉片耐旱不易乾燥故名石蓮花,又稱風車草,為景天科石蓮屬,多年生多肉植物、全株光滑肥厚多肉,呈粉白色,葉片簇生莖頂、無柄長倒卵形、排列成蓮花狀因而得名、春秋二季偶開白色小花。於台灣各地許多家庭有零星栽培觀賞與供藥用,中南部則有大規模的栽培,其性味功能甘涼;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之效。全草主治跌打損傷,喉炎,熱癤等症,對於濕熱型(急性且發熱,臉黃,尿黃赤)的肝炎具有清熱解毒之效。


石蓮花萃取物具有灰分、膳食纖維、鈉、鈣、鉀、鎂、鐵、維生素C、B1、B2、B6、葉酸、菸鹼酸、β胡蘿蔔素等豐富的營養素,為可食率百分之百的鹼性食品。


經常食用可幫助消化、維持消化道機能,改變細菌叢生態,使排便順暢。調整體質:調節生理機能、養顏美容、滋補養身、促進新陳代謝。藥理活性:活化肝臟細胞、提高機體免疫作用,能降低血管脆性及異常的通透性。可防止高血壓、動脈硬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許多研究發現肝星狀細胞活化轉為肌纖維細胞,大量增殖,就會破壞正常肝組織的結構與功能。而Kupffer細胞則是肝臟組織中的免疫巨噬細胞,是肝臟發炎時的重要炎症細胞,而長期的肝發炎會造成肝纖維化。因此,抑制肝星狀細胞、Kupffer細胞的不正常活化轉型及增生,就能抑制肝發炎,乃至於抑制肝纖維化。實驗證實石蓮花萃取物在進行離體細胞實驗及活体動物實驗中可以抑制肝星狀細胞生長、肝纖維細胞α-SMA蛋白合成與肝纖維化細胞膠原蛋白的合成,增加纖維的降解及減少纖維的生成等。此植物之萃取物可單純誘發肝纖維細胞凋亡,卻不會影響正常肝細胞之生存,更能適當維持Kupffer細胞存活,調控免疫活化,例如透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干擾素IFN-γ)去抑制轉化生長因子TGF-β)在星狀細胞(Stellate Cell)中的表現,以調節免疫為主,而達抗纖維化的作用。同時實驗觀查到,其亦可抑制肝毒性藥物造成的脾臟腫大,服用肝毒性藥物的動物存活率也會增加。在經過離體細胞實驗及活体動物實驗証實其治療肝疾病之潛力後,進一步需要進行人體實驗,驗證其臨床療效。


    最近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與台中榮總教學研究部合作,利用基因微陣列探討治療疾病的分子機轉,以纖維化指標的基因表現模型,證實植物萃取的中藥複方與傳統保肝藥物silymarin比較,更具明顯的抗纖維化效果,而副作用則相當低。


期望不久,更多的權威研究單位,能繼續以尖端科技,甚或臨床試驗,證實植物萃取的中藥複方既有明顯的抗纖維化的效果,副作用又低。那麼,已核准的三個西藥,治療慢性B肝,如未能有效遏止肝纖維化的發展時,植物萃取的中藥複方就可以派上用場,嘉惠成千上萬的肝病患者,以減少肝硬化與肝癌發生的機會。


 Reference:


1.全國中草藥匯編2.台中市藥用植物協會採集手冊


===================================================


 


ZC008就是蓮生津華錠
根據衛生署統計,慢性肝炎與肝硬化一直居於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如果加上罹患肝癌死亡的人數,肝臟疾病每年奪走國內一萬多人的生命。化學性肝損傷,酒精性肝炎及脂肪肝,更佔國人人口數一半以上,有鑑於市場之龐大,由台中榮民總醫院醫研部徐士蘭博士所主導的肝纖維化研發團隊結合院內腸胃科,中醫內科及光田綜合醫院等肝病權威醫師進行phase 1臨床試驗評估,目前已委託GMP廠製成食品由台中榮總授權先行上市。

歐米克斯藥局 台中市北區五權路5170800-222-020 蕭藥師回答


=======================================================


脂肪肝之介紹


脂肪肝常見的原因有:肥胖、血脂肪過多、糖尿病、酗酒、藥物(例如類固醇)、及不明原因。其中以體重超重為最常見的原因。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肝比較油。也就是說,有脂肪聚積在肝細胞內。在台灣的成人約三分之一有脂肪肝。
  此外,在急慢性肝炎發作時,肝內也會有脂肪貯積而形成脂肪肝。脂肪肝的診斷通常是藉由腹部超音波檢查或肝穿刺而來。

脂肪肝要不要緊呢? 這要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以及肝功能是否正常而定
 所以,首先檢查一下肝功能正不正常,再來要去找是否有會造成脂肪肝的原因(是否體重過重,有無酗酒習慣,是否有糖尿病,是否血脂肪過高等)。  若是肝功能正常,則沒有什麼關係,只要定期追蹤檢查即可。


若是肝功能不正常且有原因可以找得到(比如體重過重、血脂肪過多等),則要從改善這些原因做起(比如說禁酒、飲食控制、適度運動等)。     不去控制這些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卻只希望利用藥物來改善脂肪肝,這樣的作法是不對的。比如說,若是因飲酒過度所造成的脂肪肝,且肝功能不正常,正確的作法應該是戒酒。不戒酒而試圖服用任何藥物來挽救你的肝是不恰當的。因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而引起之脂肪肝通常在肝炎治療後脂肪肝也會自動消失。
  近年來由於台灣經濟發達,國人營養熱量攝取過多,因此由肥胖症所引起脂肪肝的比例相當高,而且有年齡越來越低之趨勢。肥胖所引起之脂肪肝,對心臟血管而言是一種警訊,脂肪會積在肝內也會貯積在心臟、血管,若貯積在腦血管中則造成動脈硬化。因此,減輕體重,對個人健康非常重要。  有人一定覺得很困惑,自己明明是慢性B型肝炎病患,為何超音波檢查說是脂肪肝呢?事實上,這並不矛盾。脂肪肝可能併有慢性的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這須要配合超音波之外的其他檢查才知道。  舉例來說,若你有慢性B型或C型肝炎,但超音波檢查是脂肪肝,你比較要擔心的是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而不是脂肪肝這個診斷。如果診斷只是單純的脂肪肝,而未合併其他肝病,一般而言,是相當良性的。只有少部份的人會有肝功能不正常,至於會轉變成肝硬化或肝癌的可能性是相當低的。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高脂血症

一、血脂為什麼會升高?


 


當你查出血脂升高時,一定想瞭解它發生的原因。脂肪來源於體內和體外兩條途徑。前者主要在肝內合成,而後者從飲食中攝取。而且,脂肪主要通過肝臟代謝清除。所以,體內脂肪來源過多和肝臟清除減少都可導致血脂升高。例如: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臟清除脂肪的能力下降,血脂水平因此而升高。


 


高脂血症是一種由多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基因異常相互作用的結果。目前已知能引起血脂升高的環境因素主要是飲食因素:


 


高膽固醇和高飽和脂肪酸的攝入。例如有些人喜歡吃肥肉和動物內臟,有的喜歡用豬油或其他動物油炒菜吃。時間長了,血脂就悄悄地升了上去。


 


2)從飲食中攝影取過多的熱量,引起肥胖或超重,是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常見的危險因素之一。


 


3不良生活方式,如:長期靜坐、酗酒、吸煙、精神緊張或焦慮等,都能引起血脂升高。但我們可以通過控制飲食和體重、運動、戒煙等自我調節方式來消除以上有害環境因素。


 


對普通人來說,引起血脂升高的遺傳因素比較難以理解。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家族中出現多個血脂升高的患者,並且高脂血症遵循一定的規律在家族中由祖輩傳到父輩,又從父輩傳到子代。這是因為影響血脂合成與代謝的基因出了問題。


 


 


二、吃海鮮過多會引起血脂高嗎?


 


海鮮營養豐富、細膩可口,烹飪方式多樣,無論蒸、煮、煎、烤、炸、燙,都令人食欲大振。可在享受鮮美的海鮮同時,一想到海鮮膽固醇太高,總覺得無異於是在犧牲自己的健康,免不了有些擔心。然而,又有人說深海魚類營養豐富,更可以降低膽固醇,這就不免令人無所適從。那麼,海鮮對血脂的影響到底如何呢?吃海鮮過多會引起血脂高嗎?


 


海鮮種類繁多,包括:魚類(海水魚、淡水魚)、蝦類、蟹類、螺貝類、頭足類(章魚、魷魚、烏賊)等。 其中,蝦、蟹、卵黃、貝殼類的確含膽固醇較高,過多食用有可能使人體膽固醇升高。同時,也應認識到,食物對人體膽固醇的影響,並不能僅看食物中膽固醇含量,而要兼顧食物中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人體內的膽固醇大多由自身合成,而飽和脂肪酸是提供製造膽固醇的原料,有更強的升高膽固醇的作用。


 


其實,海鮮的膽固醇含量一般都不太高。其中蝦、蟹、沙丁魚和蛤的膽固醇雖多些,不過因為它們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所以升高膽固醇的作用,反而不如含膽固醇少、但含有很多飽和脂肪酸的椰子油與棕櫚油。並且,蝦、蟹類海鮮的膽固醇大多集中在頭部和卵黃中,食用時只要除去這兩部分,就不致攝入過多的膽固醇。


 


另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北歐的愛斯基摩人較少患心血管疾病,這與他們的主要食物來自深海魚類有關。這些魚類含有豐富的多價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是壞的膽固醇),減少心血管疾病。魚類中的鮭魚、秋刀魚、鯖魚、沙丁魚、鰻魚等所含的多價不飽和脂肪酸遠比烏魚、黃魚、白帶魚為多,所以更有利於降低血脂


 


因此,血膽固醇升高者和關心心血管疾病預防的人,並不是一點海鮮都不能碰。預防高膽固醇的方法是控制每日的總脂肪和食物的總攝入量不可超標,並注意盡可能少吃含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牛油、豬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以及含極高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內臟等。在每日膽固醇攝入量未達300毫克之前,仍可放心選擇合適的種類,適量的海鮮,可讓飲食多樣化。當然,吃海鮮過多,不加控制,超過了食物的總攝入量和膽固醇攝入量,是會引起血脂升高的。


 


 


三、吃雞蛋過多會升高血膽固醇嗎?


 


雞蛋(或其他蛋類)是一種全球性普及的食品,含有優質蛋白質,常被用作衡量其他蛋白質的標準;營養豐富,是一種天然“補品”。雞蛋中含有15種維生素、核黃素、葉酸以及12種礦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比例與人體很接近,利用率達99.6%。雞蛋中的鐵含量尤其豐富,每100克雞蛋中含7.2毫克鐵,而且全部為人體所利用,是人體鐵的良好來源。可以說,除了母乳以外,幾乎沒有一種食品可與雞蛋相媲美。雞蛋在運動員的食譜上也曾有過輝煌時刻,美國人把雞蛋稱之為“冠軍的午餐”。


 


但雞蛋黃中的膽固醇含量較多,每個蛋黃約含210毫克膽固醇,接近成年人一天膽固醇的需要量。一般來說,患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人血中膽固醇都有所增高,所以不少人對膽固醇有恐懼心理,害怕吃雞蛋,尤其是認為蛋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早在1984年,美國《時代雜誌》就曾報導過雞蛋會增加人體內的膽固醇,以後也有不少類似的負面報導推波助瀾,因此雞蛋的形象越來越糟。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雞蛋甚至就像是一顆“炸彈”,是名副其實的“壞蛋”,是直接造成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以及腦中風等疾病的罪魁禍首。


 


可最近,一股為雞蛋平反的風潮正在悄然刮起。有學者認為,蛋黃中的卵磷脂對脂肪的轉運和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卵磷脂是一種很強的乳化劑,可以使膽固醇和脂肪乳化為極細的顆粒,透過血管壁,為機體組織所利用,不會增加血漿膽固醇的濃度。但是,目前醫學界仍然提倡不宜過多地進食雞蛋。


 


在平衡飲食、合理食用的情況下,每天一個雞蛋是不會造成膽固醇升高的。不過吃雞蛋過多,以致超出了食物總熱量和總膽固醇的需要量,血膽固醇還是免不了會升高;而且雞蛋吃多了,不易消化,會增加胃、腸、肝、腎等臟器的負擔,不利於身體健康。如何安全地吃雞蛋,可參考下列建議:老年人最好吃蒸、煮熟的雞蛋,這樣的雞蛋容易消化;像糖心蛋、生雞蛋最好不要吃。沒有煮熟的雞蛋中含有胰蛋白和酶蛋白,它們影響人體對蛋白的吸收,而雞蛋中的一些病菌只有高溫才能被破壞,食用這樣的雞蛋容易引起腹瀉或中毒。不應吃那些有裂縫或有漏出物的雞蛋;打雞蛋前後,雙手要洗乾淨,使用的用具也應保持清潔。


 


 


四、為什麼高血脂者不宜進食動物內臟?


 


高血脂者,必須首先進行飲食治療。合理的飲食是治療高脂血症的有效和必要的措施。即使服用調整血脂的藥物,也應以飲食治療為基礎,否則藥物的療效也將被無節制的飲食所降低。國內外的專家普遍認為,高血脂者首先應降低膳食中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控制總熱量和增加體力活動來保證熱量平衡,達到和維持理想體重的健康要求。


 


我們中國人比較偏愛動物內臟,常認為“以髒養髒”,所謂“吃什麼補什麼”、“吃腦補腦”、“吃肝補血”、“吃腰補腎”。然而,動物內臟(肝、腎、肚腸、腦等)大多屬於高膽固醇食物,比其他食物的膽固醇含量高出好多倍。因此,為了避免攝入過多的膽固醇,高血脂者應嚴格限制進食動物內臟。


 


 


五、飲酒對血脂有影響嗎?


 


酒的品種很多,有果酒、啤酒、黃酒、白酒、紅酒等。對健康人來說,適量飲酒是有一定的益處。它能興奮大腦,使心跳加快,血管擴張,促進血液迴圈,刺激食欲。


 


近年來研究證明,少量飲酒尤其是紅酒,可以調節血脂。適量飲酒不僅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英文縮寫:LDL-C)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英文縮寫:VLDL-C)濃度降低,而且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英文縮寫:HDL-C,因為HDL具有抗動脈硬化作用,故HDL-C被視為是一種“好“膽固醇)的濃度。它還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並增強纖維蛋白的溶解,因而阻止血液在冠狀動脈內凝固,起“活血化淤”的作用。因此有人認為,適量飲酒可使患冠心病危險性下降。


 


然而,長期大量飲酒者常引起血脂升高。少數人適應能力較差,長期大量飲酒,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高脂血症。


 


大量飲酒、特別是長期酗酒會使血脂升高,對健康殊為不利。有酒癖者,最好控制酒量,每天啤酒不過7兩,紅酒以3兩為度,若是白酒則1兩足矣,這對血脂可能還有一定的調節作用,而不致損害健康。有高血壓、肝、腦、腎等疾病的病人以及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者,需特別注意,為了健康,謝絕杜康。


 


 


六、飲茶對血脂有影響嗎?


 


茶不僅僅是一種飲料,還有比較強的保健功效。《神農本草》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可見在古代就已經知道茶具有許多療效作用,因此常把茶當作藥飲。它具有提神醒腦、消炎解毒,抗衰老,降血脂等功效。


 


飲茶能降血脂,國內外已有大量報導。飲茶可降低人體血液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時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加速脂肪和膽固醇的代謝。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就有茶可“解油膩”、“去人脂”的記載。曾有人用茶葉中的兒茶素進行降血脂實驗,結果十分明確地顯示了兒茶素對降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症的預防效果。國外科學家曾用烏龍茶做了個實驗:每天飲7杯烏龍茶,連續6個星期後,飲用烏龍茶的人血漿中甘油三酯水平有明顯下降同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占總膽固醇的比例也有所增高,這說明烏龍茶具有調節血脂的功效。我國的科學家觀察了飲用沱茶對高血脂症患者的影響,每天飲用15克沱茶的茶湯,連續一個月,也顯示了明顯的降血脂效果


 


茶為什麼有調節脂質代謝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呢?目前認為可能有多種因素參與,與茶所含的成分有一定的關係。茶葉品種繁多,加工方式多樣。其中,綠茶是未經發酵的茶,所含各種營養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比經發酵加工的紅茶多,在調節血脂代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方面也被認為優於紅茶。


 


七、飲咖啡對血脂有影響嗎?


 


說起咖啡,有人喻之為“西方飲料的上帝”。適當飲用咖啡,不僅能緩解疲勞,振奮精神,而且對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頗有稗益。咖啡在現代人們生活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人們對咖啡和對喝咖啡方式的認識在不斷地改變;科學家們也一直在關注著咖啡與血脂、心臟病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大量飲用咖啡可能使血中游離脂肪酸增加,血膽固醇升高,容易引起心臟病。可也有學者認為,咖啡可以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升高,有利於預防冠心病;並且認為飲用咖啡後,可使儲藏的脂肪分解,有減肥的功效,雖然可能因此引起血中游離脂肪酸濃度上升,但利大於弊。


 


最近的研究認為咖啡對血脂的影響可能與咖啡的加工方法有一定的關係,以咖啡壺煮沸的咖啡可升高膽固醇,以過濾法煮成的咖啡則沒有這種作用。咖啡中有一種油性的物質,它對於心血管的影響因人而異, 但是通常會造成血膽固醇升高。這種物質的多寡與煮咖啡的方式有關, 當煮咖啡是以高壓蒸氣或懸滴式來煮時, 因為咖啡豆與熱水接觸的時間短, 所以這種油性物質被提取出來的量少;但如果以浸泡為主的煮法(如日本的塞風式咖啡機),則咖啡豆與熱水接觸時間長, 因此比較容易提取出大量的油性物質。另外,這種油性物質可用濾紙過濾掉。


 


可以說,飲用咖啡對血脂和冠心病是否有影響、有多大影響,目前尚未取得共識。但是,只要不是大量飲用,每天1-2杯是不會有什麼壞處的。


 


 


八、高血脂症會遺傳嗎?


 


追溯某些高血脂症患者的先輩病史,常發現家族成員中部分有血脂升高,因此有人認為高血脂症是會遺傳的。然而,高血脂究竟會不會遺傳,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引起血脂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遺傳因素外,傳統的飲食習慣,運動量的多少,工作方式等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血脂常是由於先天遺傳基因缺陷或後天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和其他環境因素等所引起。其中,許多高脂血症具有家族聚積性, 有明顯的遺傳傾向。這些高脂血症統稱為家族性高脂血症。有些家族性高脂血症的遺傳基因缺陷已基本清楚。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它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由於基因突變使細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缺如或異常, 導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受阻,使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堆積,造成血漿總膽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明顯升高。


 


但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高脂血症即普通(“多基因的”)高膽固醇血症,是多個基因和膳食以及其他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此時的高血脂症是在一定的遺傳背景下,通過環境的影響而發生的。


 


 


九、為什麼肥胖者常有血脂升高?


 


由於某些原因引起體內脂肪過分堆積而造成體重超過正常標準的20%以上者稱為肥胖。肥胖的人不僅體內脂肪組織增加,而且血液中脂質也明顯增加,尤其是甘油三酯、游離脂肪酸和膽固醇水平多高出正常,說明同時存在脂質代謝的異常。


 


肥胖者血脂升高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飲食因素。這是最為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肥胖者進食總熱能常超出自身所需,而且其中脂類食物比例增加,可造成脂肪堆積和血脂升高。(2)遺傳因素。有家族遺傳傾向的肥胖者,常同時伴有脂質代謝方面的異常,甚至該家族中體重正常者亦可有高脂血症。(3)內分泌代謝因素。肥胖者常存在胰島素抵抗及其他代謝紊亂。


 


肥胖者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加強運動,減少碳水化合物(大米、麵食、糖等)的攝入量,高脂血症便可減輕甚至使血脂恢復正常。體重下降對血漿甘油三酯水平的影響尤為明顯。所以說肥胖者控制飲食、減輕體重是十分必要的。


 


 


十、為什麼有的人雖較瘦但血脂也升高?


 


一般人的印象是,只有胖子才血脂高,瘦人血脂應該不高。事實上,體型正常或較瘦的人血脂升高的並不少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引起血脂升高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和多種環境因素,體重只是眾多影響血脂高低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決定性的。


 


由於遺傳、代謝和環境因素的作用,較瘦的人同樣可存在脂質代謝異常,引起血脂升高,說明血脂升高與人的胖瘦並無必然的關係。例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 儘管病人並不肥胖,但由於細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異常或缺如, 導致體內低密度脂蛋白清除障礙, 以致血漿總膽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水漲船高,比正常人高出許多。說明較瘦的人血脂不但可以升高,而且還可能升高相當明顯。


 


因此,體態苗條的人也不可對高血脂症掉以輕心,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者,定期檢查血脂還是很有必要的。


 


 


十一、有哪些疾病會引起血脂升高?


 


許多疾病可以引起血脂升高,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等等,其中最常見是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腎病綜合征。


 


糖尿病患者表現為容易口渴,喝水多,一般每天能飲兩熱水瓶的水,甚至更多;飯量明顯增加,吃的多,但吃飯後不久又覺得饑餓;小便次數增多;體重減輕甚至消瘦。簡稱為“三多一少”。化驗血可以發現空腹或/和餐後血糖升高,以及血脂升高。這是因為患糖尿病時,機體內胰島素水平偏低,促使肝臟合成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增加,而分解血脂的能力則減退,故可出現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膽固醇血症。


 


甲狀腺功能減低表現為反應遲緩、表情淡漠、寡言少語、喜靜懶動。化驗血可以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由於血漿中甲狀腺激素含量不足,肝臟中膽固醇合成增加,引起血漿膽固醇升高。此外,甲狀腺功能減低的患者往往都伴隨體重增加。如果體重超過正常範圍,那麼肥胖也將成為血脂升高的原因。


 


腎臟疾病表現為尿量減少、顏面浮腫等。化驗血液和尿液發現腎功能異常和尿的異常。尤其是腎病綜合征患者在尿蛋白量過多時,低蛋白血症刺激肝臟過度合成脂蛋白,並超出了從尿液中丟失的脂蛋白量,從而引起升脂升高。當尿蛋白量減少時,肝臟清除脂肪出現障礙,同樣導致血脂升高。由於肝臟對脂肪的清除障礙與脂肪合成增加,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也可引起血脂增高。


 


所以, 對於每一例血脂高的患者, 都應測定空腹血糖、甲狀腺功能和腎功能, 以排除這三類疾病所引起的繼發性高脂血症。


 


 


十二、某些藥物會引起血脂升高嗎?


 


極少數病人的血脂升高可能是由於某些藥物所引起。在研究哪些藥物可能會引起血脂升高時,最引人關注的是降血壓的藥物。這是因為在醫學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的現象。大量的研究已證實,高血壓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從推理的角度來理解,積極降低血壓應能明顯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風的發生。然而,早期的研究結果則表明,長期控制血壓正常,僅能明顯降低中風的發生率,而對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防治作用並不十分顯著。為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結果有人觀察到部分降壓藥物可引起血脂升高,而後者已被證實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更為重要的危險因素。所以,有人認為,降壓治療不能明顯減少冠心病(心肌梗死)發生,可能是某些降壓藥造成了血脂升高,因而抵消降壓藥所產生的有益作用。


 


在降壓藥物中,利尿劑如雙氫克尿塞最早被懷疑對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有升高的不利作用,不過其影響有限。此外,β受體阻滯劑如心得安也是較早應用的降壓藥,也有人曾認為這類藥物可升高血脂。但經過近年綜合分析大量的研究結果後,專家們已證實這現兩類藥物對升高血脂的不利作用甚微,所以對它們的應用不必有過多的顧慮。


 


糖皮質激素(常簡稱為激素)是一類用於治療哮喘、關節炎等常見病的重要藥物。雖然有研究證實,短期服用不會對血脂水平產生明顯影響,但是, 長期應用卻可能引起面部和背部的脂肪堆積,並同時使其他部位的皮下脂肪消耗增加, 因而會使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藥物也可引起短時間的輕度血脂升高,但停服藥物後,血脂都會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因而不必過多的擔心藥物通過影響血脂而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降低膽固醇九種食物




 


根據捐血中心的分析,台灣人的血幾乎都「太油」了,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

更是中年人最普遍的問題,對健康將是一大隱憂。


陽明醫學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兼 任助理 教授 呂萬安 醫師指出,其實,


用飲食的自然方法,就可以安全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有九類食物最有效。


 


呂萬安醫師表示,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過高都是「吃」出來的問題,他建議徹底改掉


不當的飲食習慣,同時多攝取以下九類能降低膽固醇的食物,持之以恆、具體而行,


短期內即可看到效果。


 


1.早餐吃一碗燕麥粥


每天早餐只吃1碗燕麥粥,持續8星期就可使血中壞的膽固醇濃度降低10%,好的膽固醇上升。


燕麥中有豐富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纖維,能在腸胃道中阻止膽固醇及脂肪的吸收,


因而達到降低血中脂肪及膽固醇的效果。


 


2.中餐吃半碗豆類


豆類都是又便宜、又安全有效的降血脂肪及膽固醇的食物,每天只要吃半碗豆類,


可以在8周時間內使血中壞的膽固醇濃度降低20%。豆類食品含有多種降膽固醇的有效成分,


其中最主要的物質要屬豆類中的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纖維。


 


3.晚餐吃三瓣大蒜


每天吃三瓣大蒜,持續八周就能使血中壞的膽固醇濃度下降10%。大蒜不論是生吃或熟吃,


在降膽固醇效果上都非常的好,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可以直接抑制肝臟中膽固醇的合成,


而達到降膽固醇的功效。


 


4.每天吃半個洋蔥


洋蔥是價廉物美的保健食品,每天只要吃半個生洋蔥持續八星期,


就能使血中的好膽固醇濃度增加20%,並降低血中膽! 醇及三酸甘油脂。


洋蔥以吃生效果較好,煮得越久降膽固醇的效果就越差。


 


5.以橄欖油做為食用油


橄欖油可讓血中壞膽固醇下降,也會讓好膽固醇上升,能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最佳的保護作用。


選擇用冷壓方式萃取出的橄欖油最佳,以高溫加熱抽取的橄欖油,則易使油質變性致癌。


 


6.每天吃酪梨或蘋果一個


酪梨中所含的脂肪是單一不飽和脂肪酸,因此對人體非常有益處。


蘋果含有豐富的果膠,有降膽固醇的功效。


 


7.每周吃二次清蒸鮭魚


鮭魚含0mega3脂肪酸的量非常高,如果用烤及油炸的方式,容易造成脂肪酸變質,


所以最健康的吃法是清蒸。 三兩 鮭魚以清蒸方式每周吃兩次,經過八周可讓體內的好膽固醇


上升10%。此外,吃鮭魚也可以讓血中的三酸甘油脂下降。


 


8.每星期喝一碗薑湯


將曬乾的薑磨成粉沖熱水喝下,薑中的成分「生薑醇」及「薑烯酚」可使高血脂患者血液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下降27%,而且使壞膽固醇的濃度下降了33%。


 


9.添加紅麴於菜餚中


紅麴是古老中國的偉大發明,除了用作調味料和釀酒外,它還有降低膽固醇的醫療作用。


科學家發現紅麴菌的成分Monacolin可抑制膽固醇的合成,更進一步發現其抑制膽固醇的合成的機轉。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名人談教育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作者/林玉佩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等等。
 


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小孩自覺被愛、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發展同情心,並且願意承擔責任。「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會寵壞孩子。


 教養迷思三:「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送進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理由是「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應該警覺,自己可能變成「直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過度保護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父母迷思四:「親子相處的時間重質不重量」
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就像在做「噩夢」,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時間投入愈長,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他提醒。


 


(本文摘自《康健雜誌》107期)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5百億砸出一流大學? 教授多搖頭

5百億砸出一流大學? 教授多搖頭


天下雜誌針對大學生與其家長跟大學內的教授所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所有還是認為學歷恨重要,而一般企業卻認為現在的大學生都不是公司想用的人才,全球化造成人才在世界流動,對於台灣高等教育行成強力挑戰。...


教改十二年,台灣高等教育是否走到了難再提升的困境?
《天下雜誌》在十月份進行「大學教育大調查」,
希望透過這一份台灣首度同 時針對 教授、大學生及家長的調查,解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


/天下雜誌


現況評鑑:


學生素質變差、用功度下降


從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大學生、 家長或 教授,一方面憂心在新全球化浪潮下,學生會喪失競爭力;另一方面又覺得現行大學教育尚有不足,覺得距離世界很遠。


根據交叉比對,八成三的大學生,以及五成二的家長,擔心在台灣讀大學,將來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會缺乏競爭力!


十二年之中,台灣大學數量暴增到一百六十三所,調查中也反應了大學教育的施教者、受教者與出資者,普遍認為大學生素質有問題。有高達八%以上的大學生及家長,同意大學生素質不好,也有七成八的大學教授認為現在大學生的素質比不過十年前的大學生。教授在調查中更反應,現在大學生的用功程度、上課禮儀、方向感,也比十年前的大學生差。


比較公私立大學,私立大學教授顯得更悲觀,認為現在學生素質「更差」的私立大學教授有三成一,而公立大學教授僅有一成八。


政策與師資:
教授研究表現進步,教學熱情減弱


如果說大學教育不盡理想,那麼,誰應該負責?


二八%的教授認為「教育部」、一九%指「教改會」,另外二成八則表示是「大學生自己」應該負責;大學生則有四成二坦言「自己」應負責。家長顯然比師生更苛責政策制定者,有三成四要教育部負責、有二成認為是教改會該負起責任。


大學生能夠自省,自認該為大學教育負責,大學教師又怎麼看待自己?


根據調查顯示,現在的教授自信在研究方面的表現,較十年前的教授好。但是在教學熱情、給學生做典範兩個面向上,則沒有顯著的進步,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力更是不及格。


調查也反應了大學教授在教學與研究之間掙扎,以及對盲目開放大學導致的資源稀釋充滿無力感。


最讓教師困擾的是「教學負擔太重」、「負擔太多額外的行政工作」、「學生不好教」以及「研究壓力太大」(表九)。有五%的私立大學教師最困擾「學生不好教」,比例遠高於公立大學教授的三二%。


大學教授最不滿意「學校重研究,輕教學」、「討好學生,變得庸俗」、「廣收學生,授課時數過高」以及「資源不足,學生受教權益受損」。


公私立大學教授關心的議題也不盡相同。有高達五五%的私大教師不滿意學校「討好學生,變得庸俗」,只有三八%的公立大學教師持同樣看法。四五%的公立大學教師不滿意薪資待遇,卻只有二二%的私大教師不滿意。


從管理面上來看,最讓大學教師詬病的是「系所資源分配不平均」、「派系鬥爭,造成內鬨」以及「教育部管太多」。公立大學教師特別點出,大學管理有問題,「校長遴舉制度」也是原因之一。


為了打造世界頂尖一流大學,教育部在去年特別端出五年五百億卓越研究計劃;諷刺的是,卻有高達六七%的教授認為,這個計劃不可能為台灣培養出世界一流的頂尖大學。高等教育已進入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大學生到底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都同意,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良好的品格是重要關鍵。大學教師普遍注意到,為因應全球化的競爭,大學生應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品格與態度」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生也同樣期待,在大學畢業後,能夠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豐富的專業知識」。家長則希望小孩在大學,能夠學會「豐富的專業知識」、「順利就業的能力」、「良好的品格與態度」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調查也反應了大學生對教師的期待。他們心目中理想的老師,是「教學傑出,能夠啟發學生」、「關心學生」以及「上課認真」。(表十四)「光是罵學生素質低,對教育並沒有助益。我們應該接受目前學生的特質,然後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法。現在的學生雖然不用功,但是很靈活,老師也要跟著轉變,」一位大學教師有感而發地說。


學歷與學位:
文憑左右未來,上大學較能找好工作


或許是因為大學聯招錄取率已突破九%,有八九%的受訪大學生不認為讀大學是一件驕傲的事情;另一方面,雖然抱怨大學教育,但是調查也發現,有九成以上的高中生家長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上大學。在這些矛盾的背後,顯示的是學生與家長,都相信文憑將會左右未來出路。


雖然企業僱主一再宣稱「學歷不重要,能力才是關鍵」,但是根據本項調查,五五%的大學生不同意「學歷愈來愈不重要」的說法(表十七);六成以上的受訪學生之所以念大學,是因為「上大學比較有機會找到好的工作」以及「文憑很重要,所以要讀大學」(表十八)。有四成三的家長則是直接表示「上大學本來就是應該的」。


除了文憑考量,大學生還體會到,讀大學能夠「視野開闊、增廣見聞」。大學生對目前就讀的學校,最滿意的是「環境與學風」以及「學校聲譽」。經過交叉分析後,私大學生對於學校的「軟硬體設備」滿意程度較高;而公立大學生則較滿意學校的「聲譽」。


國際競爭:
中國
威脅最大,兩教授就有一個願出走


在這場高等教育的國際競賽中,誰是台灣最大的威脅?不意外地,有六八%的大學教師同意,中國大陸是最大威脅。


大陸積極招手、一些台灣知名教授出走對岸大學任教之後,五成六的受訪教授表示,有意願去大陸教書,亦即只要有機會,每兩個教授當中,就會有一個願意到對岸教書,為的是拓展個人視野,以及大陸發展很快應該要抓住這個機會。


雖然競爭者追趕得很快,大學教師還是認為,「可以充分和產業結合」以及「師資強」是台灣高等教育的最大競爭優勢。


在現有的優勢基礎下,台灣的大學未必不能在國際高教戰場上一較長短。只是,「學校的辦學目標要清楚,不要多頭馬車,什麼都想要,就什麼都做不到」一位受訪大學教授一語道破當前最迫切的課題。


調查說明


「二○○六年《天下雜誌》大學教育大調查」以家長、大學生及大學教師為對象進行三項調查,依照調查對象不同,進行不同方式的調查以達成調查結果,調查方法分別說明如下:「大學教育家長意見調查」是針對全國高中生及大學生家長,以分層隨機方式抽樣後進行全國電話訪問,自 十月十四日 起至 十月二十三日 為止。


總成功樣本數為八七位,當信心水準在九五%時,抽樣誤差為正負三點四個百分點。


「大學教育大學生調查」,時間從 十月二十三日 起至 十一月三日 ,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以大學、研究所在學學生為調查對象,共計回收有效問卷四、三八八份。


「大學教育大學教師調查」,調查時間為 十月十三日 起至 十一月二日 ,進行問卷調查。抽樣方法為分層比率抽樣法,以專 任 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為調查對象,通知七、五二八份,有效問卷八五三份,回覆率為一一%。


 


(調查執行:許癸鎣、李昆昇、于秉弘、李明芳、楊秋娟)


大學機遇與挑戰

 


大學機遇與挑戰


作者: 蕭富元 2006.11.22/ 第360期


 


全球化下,大學的機遇和挑戰有史以來,大學從未像現在一樣,和一國的國力扣得如此緊密。全球化競爭迫使「大學定勝負」的危機感鞭策著各國政府。 日本計劃未來五十年培育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韓國首爾大學在全球學術聲望和論文質量上已甩開台大;中國的北大、清華更在國際評比排名中奪下霸位。 在這波「新戰爭」中,台灣到底站在哪個位置?


 


即使忙著在出國前把所有雜事處理完,說話依舊溫柔清脆的台灣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沈冬,每個月總要出國兩三趟,在兩、三天的行程中,天天都是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十點回飯店。她的行李箱裡,總不忘準備八仙果和川貝枇杷膏,以搶救經過二、三十場會談蹂躪的喉嚨。

 如果是國外大學訪客到學校拜訪,通常也是略過寒暄、自我介紹,直接從口袋掏出從網路下載的沈冬照片,開門見山切入細節:學分能不能互相承認、有沒有學生保險、宿舍幾人一床等等。有時,訪客連一起吃午飯的時間都省了,離開學校又風塵僕僕立刻飛車到機場,趕到下一個國家拜會下一所大學。

關鍵高地
 「我們都是隨時拎著皮箱走的,」做過中文系教授、音樂研究所所長的沈冬,現在對接待外賓、國際簽約儀式的標準作業流程,熟悉得跟她專長的古琴音樂一樣。

 從關起門教學研究,到應接不暇的出訪、接待、國內外招生,這幅繁忙的景象,正是全球化下,大學移動(university mobility)的最佳寫照。

 今年八月,美國《新聞週刊》首度做了一次大學全球化的專題,強調過去的大學是由國家主義捏塑成形,今天的大學則是靠全球化來塑造。有史以來,大學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和一國國力扣得如此緊密。中山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則用「關鍵高地」,來形容大學在國家競爭力當中,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大衛.金曾實際交叉比對,一國科學學術論文的發表量和被引述量,和它的國家財富成正比。

 在這種「大學定勝負」的危機意識下,自九○年代末期以來,各國政府幾乎都把打造本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視為施政的首要工作之一,競相挹注大筆資源。再加上近兩三年才出現的各種全球大學排行榜,引起舉世關注,也難怪,哈佛大學前任校長德瑞克.伯克會用「上癮的賭徒」來比喻這場國際「新戰爭」。

 日本政府耗資六千多億台幣,計劃在未來五十年內,培養出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新上任的財務大臣尾身幸次在《科技打造日本》一書,就疾呼要把競爭原理導入大學的革新,讓日本從學歷社會邁向能力主義。「大學改革是左右日本二十一世紀命運的重大課題,」尾身幸次宣告。

 通過金融風暴痛苦洗禮後,韓國政府下定決心,每年投入兩千億台幣,推動智慧韓國二一工程(BK21),傾全國之力把首爾大學送上國際一流學府之林。十年下來,首爾大學不論是在全球學術聲望或實際論文發表的質和量,已把原本領先的台灣第一學府台大甩在後面。


更具威脅的對照,是來自於彼岸的中國大陸。

 在「科教興國」和「人才興國」的戰略思維下,中國政府耗資一千多億台幣,展開「211」和「985」兩項高教改革工程,並集中資源支持少數幾所重點大學。經過十幾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脫胎換骨似地在國際畢露鋒芒。在以同業評價為重的《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中,北大一舉打敗在亞洲稱霸了數十年的日本東京大學;清華則在以研究產出為本的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上,今年首度擠下台大,成為兩岸三地的新霸主。

 即使是國民年均所得僅有六百美元的印度,也集中火力,把八○%的高教經費,投資在少數幾所頂尖的理工商學院,為印度創造了軟體強國的實力和口碑。

 在大學的全球化競爭下,「只有第一,不會有第二,」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陳德華一語道破國際競爭的殘酷現實。

 專研知識管理的政大校長吳思華分析,高等教育之所以成為各國政府最關注的議題,除了知識經濟對高等人才需求孔急之外,更在於高教已經成為一種驅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據世界銀行統計,高等教育已發展為一個價值三千億美元的全球化產業,佔全球經濟產出的一%;就以大學到海外設分校所帶動的產值為例,去年達到三十億美元,而且幾乎全數落入英美這兩個高教強國的口袋。此外,一流大學也會帶動國內的經濟,在美國求學的外國學生,每年就為美國國內創造一百三十億美元的GDP。

 在這個新興產業裡,台灣到底站在哪個位置?

 姑且以策略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競爭五力為架構,檢視台灣的大學競爭力。

現有廠商惡性競爭、新競爭者帶來威脅
 首先是現有「廠商」的競爭。過去十年,台灣高教產業的「廠商」||大學,數量倍數膨脹,市場和資源卻沒有相對擴大;再加上缺乏差異化,進入障礙低,造成彼此惡性競爭,已是不爭的事實;所提供的品質,更在前年被監察院糾正「倒退十五年」。因競爭而刺激出的創新與品質改善,只存在少數幾家「廠商」之間。

 另一方面,儘管受到政府政策保護,台灣的大學還是躲不掉新加入者的挑戰。競爭新面孔主要是亞洲其他國家的大學,並產生了雙重的潛在威脅:侵蝕品牌(聲望)與消費者(學生)。

 當亞洲各國重點扶植一、兩所國家品牌的大學時,台灣齊頭式平等的分配架構,就很難跟國際競爭。一位大老級的教授憂心忡忡地說,除了少數幾所大學,台灣的高等教育,在亞洲已經被塑造為「低價格、低品質」的定位,就像早期「made in Taiwan」的印象。


此外,消費者琵琶別抱外國大學的情形,就算不嚴重,主要原因也不是「台灣的大學太好,而是出國念書的轉換成本太高,」一位國立大學教授剖析,即使政府不承認大陸學歷,但台灣學生每年報考大陸大學的比例,都有兩位數字的成長,就是一個警訊。

供應商議價力量大
 其次,大學的主要供應商||政府(提供資源)和教師(供應腦力和勞力)||的議價力量不減反增。

 教育部近十年投入高教的預算,大約維持在七百至九百億之譜,丟進一百多所大學後,「大家既吃不飽,又餓不死」。高教司長陳德華不諱言,當政府舉債比例過高、預算緊縮之際,高教經費幾乎沒有再往上加碼的空間,不夠的,只能靠大學自己想辦法。

 交大頂尖大學辦公室執行長許千樹還記得,十年前他們開始跟大陸四所交大交流,當時對岸交大的預算還不到八億台幣,交大卻有二十幾億,「遙遙領先」。反觀現在,上海交大一年有八十幾億台幣經費,變成台灣交大的四倍,「我們整個落後,」他遺憾地說。

 就算經費不能增加,在學費的定價策略上,政府也握有絕對的議價優勢。

 「和政府討價還價,最後就像與魔鬼共舞」,英國《經濟學人》在去年探討低學費影響歐洲大學競爭力時,就特別點出。

 不單是錢少的問題,錢怎麼用、用在哪裡,政府都佔了「行政指導」的上風。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劉維琪表示,大學的緊箍咒不是錢不夠,而是法規限制太多。「找一個廚子做酒席,給他一筆錢,規定多少錢買肉,多少錢買魚,這酒席一定做不好的,」當過中山大學校長的劉維琪比喻。

 成大校長高強對於法規處處設限也有切身之痛。他舉例,成大的社科院大樓工程,構想書提上去之後,先躺了十三個月,才確認是否能得到上級補助;提出計劃書後,又在各部會流浪了九個月,得到「每坪造價太低、要求改善」的批示,蓋不蓋得成,他們也沒把握。

 「這種彈性難道不能放心讓大學自主嗎?」高強反問。
大學另一個要挑戰的難關,恐怕是來自其他一批供應商—八萬多名教師。薪資長期低於市場行情,又碰上全球大學盛行在國際學術圈高薪挖角,台灣高教要保住現有人才並找到新的優秀師資,愈來愈困難。曾任交大研發長的許千樹比較,十年前交大徵一個教職,會有兩、三百個海外博士投履歷表,現在來申請的只有十幾個。

 就拿研究大氣科學的台大副校長陳泰然來說吧,十年前他到韓國參加學術研討會,和一位資歷相當的韓國教授聊到彼此的待遇,當時陳泰然的薪水是對方的一倍。今年,他們再度在國際研討會碰面,這位韓國教授的待遇反而高出他一倍。


好老師出走海外,好人才整合到國外的大學,還有一個不利因素影響大學教育的供應商來源,那就是畢業生出國攻讀更高學位的比例逐年遞減。陳德華直陳,目前台灣的高等教育都是二十幾年前出國留學的那一批人撐起基礎,如果不出國留學的現象繼續下去,台灣終將瀕臨優秀師資「 斷貨」的窘境。

購買者議價力量更強
 


大學教育的廠商已達一百六十多家,錄取率超過九○%以上,產業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再加上轉換成本低,購買者(大學生)的議價力量比過去任何時候都來得強。

 為搶奪有限的「顧客」,大學不斷出新招搶學生,辣妹、獎金、保證就業,就連名校也得祭出美女牌,媚俗地鞏固既有客群。

 消費者的議價能力還展現在大學「不敢也不能」太要求學生。

 美國大學生的畢業率(指四年內畢業)只有五○%,台灣卻突破了九○%。北部一位私立大學校長就承認,面對是否當掉一個學生,學校和老師都會陷入天人交戰,因為「損失一個學生,就是少掉一百多萬的收入。」

 即使是客源不虞匱乏的國立大學,也難倖免「不能太嚴格」的壓力。

 一位今年剛從國外回到北部某國立大學任教的助理教授,就在教書的前兩個禮拜「大受打擊」。第一堂下課後,他出了幾十頁課外書,讓修課的七名學生輪流閱讀;第二個星期,他走進教室,呆了,「只剩下一個人」。系上資深教授還告誡他,「不能這麼嚴格,學生會跑掉。」

 以現有出生率推算,未來十幾年後,大學能提供的名額,將超過當年所有可入學的學生人數。在供過於求的陰影籠罩下,大學開始走到國際開發潛在消費者。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各大學的國際學生比例,仍不到一%,自費到台灣讀大學的外籍生比例更低。因此,每年各國的大學教育展上,台灣學校絡繹不絕,已成為一種「全大學運動」。

 這方面,新加坡就聰明地和國際競爭者策略聯盟。為了在二○一二年以前吸引十萬個海外學生,新加坡以「到新加坡求學、拿MIT學位」做誘餌,打動許多國際消費者,除了MIT,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名校,都出現在新加坡策略聯盟的名單。

 韓國「大學教育協議會」事務總長李鉉清去年來台訪問時,曾語重心長地說,「一個沒有外國教授和外國學生的封閉大學教育體制,很難具有國際競爭。」 這也是全球化席捲世界大學之後,台灣高教產業的一大隱憂。


還沒有替代者的威脅


或許,文憑主義盛行的華人社會裡,大學短期內還不會有替代者出現。根據《天下雜誌》今年首度進行的「大學教育大調查」顯示,儘管不滿意,九○%以上的家長還是認為自己的小孩應該要上大學。

 看到高教質量失衡問題惡化,國際競爭又大軍壓境,前教育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用「死亡交叉」道出目前改革大學教育的迫切。

 在剖析歐洲大學面臨美國大學強大威脅、幾乎潰不成軍時,《經濟學人》曾為大學提出四個解決方案,分別是廣闢收入來源(提高學費、鼓勵企業捐款等)、到全球去搶顧客、教授有用的知識、有彈性和多元。

 這四個答案同樣適用於台灣的大學。

 前提就在於,大學必須在行政指導和自由競爭之間做選擇。如果還是想靠公部門補助,就只能在政府法規的框架下自我改善。要採用自由市場的競爭,學費與薪資待遇就得徹底自由化,回歸市場機制。但是,這又碰觸到社會公平的敏感地帶,大學、民間和立法院願意接受嗎?

 從《大學法》修訂、國立大學法人化,到五年五百億計劃等種種措施,政府已試圖回應大學改革的吶喊。在抱怨資源不夠的同時,大學似乎也應該自省,到底該怎麼提升自己的產品品質。

 總之,大學的競爭力,除了展現在研究發表外,更大的「展示櫥窗」,是數以百萬計透過大學加工製造的「產品」—大學生。

 「問題不在競爭,而在為國家創造人才的價值管不管用,」身為亞洲第一個主攻企業政策的博士,在政大教書達三十年的司徒達賢,一句話切中要害。


 


大學機遇與挑戰

 


大學機遇與挑戰


作者: 蕭富元 2006.11.22/ 第360期


全球化下,大學的機遇和挑戰有史以來,大學從未像現在一樣,和一國的國力扣得如此緊密。全球化競爭迫使「大學定勝負」的危機感鞭策著各國政府。 日本計劃未來五十年培育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韓國首爾大學在全球學術聲望和論文質量上已甩開台大;中國的北大、清華更在國際評比排名中奪下霸位。 在這波「新戰爭」中,台灣到底站在哪個位置?


即使忙著在出國前把所有雜事處理完,說話依舊溫柔清脆的台灣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沈冬,每個月總要出國兩三趟,在兩、三天的行程中,天天都是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十點回飯店。她的行李箱裡,總不忘準備八仙果和川貝枇杷膏,以搶救經過二、三十場會談蹂躪的喉嚨。

 如果是國外大學訪客到學校拜訪,通常也是略過寒暄、自我介紹,直接從口袋掏出從網路下載的沈冬照片,開門見山切入細節:學分能不能互相承認、有沒有學生保險、宿舍幾人一床等等。有時,訪客連一起吃午飯的時間都省了,離開學校又風塵僕僕立刻飛車到機場,趕到下一個國家拜會下一所大學。

關鍵高地
 「我們都是隨時拎著皮箱走的,」做過中文系教授、音樂研究所所長的沈冬,現在對接待外賓、國際簽約儀式的標準作業流程,熟悉得跟她專長的古琴音樂一樣。

 從關起門教學研究,到應接不暇的出訪、接待、國內外招生,這幅繁忙的景象,正是全球化下,大學移動(university mobility)的最佳寫照。

 今年八月,美國《新聞週刊》首度做了一次大學全球化的專題,強調過去的大學是由國家主義捏塑成形,今天的大學則是靠全球化來塑造。有史以來,大學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和一國國力扣得如此緊密。中山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則用「關鍵高地」,來形容大學在國家競爭力當中,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大衛.金曾實際交叉比對,一國科學學術論文的發表量和被引述量,和它的國家財富成正比。

 在這種「大學定勝負」的危機意識下,自九○年代末期以來,各國政府幾乎都把打造本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視為施政的首要工作之一,競相挹注大筆資源。再加上近兩三年才出現的各種全球大學排行榜,引起舉世關注,也難怪,哈佛大學前任校長德瑞克.伯克會用「上癮的賭徒」來比喻這場國際「新戰爭」。

 日本政府耗資六千多億台幣,計劃在未來五十年內,培養出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新上任的財務大臣尾身幸次在《科技打造日本》一書,就疾呼要把競爭原理導入大學的革新,讓日本從學歷社會邁向能力主義。「大學改革是左右日本二十一世紀命運的重大課題,」尾身幸次宣告。

 通過金融風暴痛苦洗禮後,韓國政府下定決心,每年投入兩千億台幣,推動智慧韓國二一工程(BK21),傾全國之力把首爾大學送上國際一流學府之林。十年下來,首爾大學不論是在全球學術聲望或實際論文發表的質和量,已把原本領先的台灣第一學府台大甩在後面。


更具威脅的對照,是來自於彼岸的中國大陸。

 在「科教興國」和「人才興國」的戰略思維下,中國政府耗資一千多億台幣,展開「211」和「985」兩項高教改革工程,並集中資源支持少數幾所重點大學。經過十幾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脫胎換骨似地在國際畢露鋒芒。在以同業評價為重的《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中,北大一舉打敗在亞洲稱霸了數十年的日本東京大學;清華則在以研究產出為本的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上,今年首度擠下台大,成為兩岸三地的新霸主。

 即使是國民年均所得僅有六百美元的印度,也集中火力,把八○%的高教經費,投資在少數幾所頂尖的理工商學院,為印度創造了軟體強國的實力和口碑。

 在大學的全球化競爭下,「只有第一,不會有第二,」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陳德華一語道破國際競爭的殘酷現實。

 專研知識管理的政大校長吳思華分析,高等教育之所以成為各國政府最關注的議題,除了知識經濟對高等人才需求孔急之外,更在於高教已經成為一種驅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據世界銀行統計,高等教育已發展為一個價值三千億美元的全球化產業,佔全球經濟產出的一%;就以大學到海外設分校所帶動的產值為例,去年達到三十億美元,而且幾乎全數落入英美這兩個高教強國的口袋。此外,一流大學也會帶動國內的經濟,在美國求學的外國學生,每年就為美國國內創造一百三十億美元的GDP。

 在這個新興產業裡,台灣到底站在哪個位置?

 姑且以策略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競爭五力為架構,檢視台灣的大學競爭力。

現有廠商惡性競爭、新競爭者帶來威脅
 首先是現有「廠商」的競爭。過去十年,台灣高教產業的「廠商」||大學,數量倍數膨脹,市場和資源卻沒有相對擴大;再加上缺乏差異化,進入障礙低,造成彼此惡性競爭,已是不爭的事實;所提供的品質,更在前年被監察院糾正「倒退十五年」。因競爭而刺激出的創新與品質改善,只存在少數幾家「廠商」之間。

 另一方面,儘管受到政府政策保護,台灣的大學還是躲不掉新加入者的挑戰。競爭新面孔主要是亞洲其他國家的大學,並產生了雙重的潛在威脅:侵蝕品牌(聲望)與消費者(學生)。

 當亞洲各國重點扶植一、兩所國家品牌的大學時,台灣齊頭式平等的分配架構,就很難跟國際競爭。一位大老級的教授憂心忡忡地說,除了少數幾所大學,台灣的高等教育,在亞洲已經被塑造為「低價格、低品質」的定位,就像早期「made in Taiwan」的印象。


此外,消費者琵琶別抱外國大學的情形,就算不嚴重,主要原因也不是「台灣的大學太好,而是出國念書的轉換成本太高,」一位國立大學教授剖析,即使政府不承認大陸學歷,但台灣學生每年報考大陸大學的比例,都有兩位數字的成長,就是一個警訊。

供應商議價力量大
 其次,大學的主要供應商||政府(提供資源)和教師(供應腦力和勞力)||的議價力量不減反增。

 教育部近十年投入高教的預算,大約維持在七百至九百億之譜,丟進一百多所大學後,「大家既吃不飽,又餓不死」。高教司長陳德華不諱言,當政府舉債比例過高、預算緊縮之際,高教經費幾乎沒有再往上加碼的空間,不夠的,只能靠大學自己想辦法。

 交大頂尖大學辦公室執行長許千樹還記得,十年前他們開始跟大陸四所交大交流,當時對岸交大的預算還不到八億台幣,交大卻有二十幾億,「遙遙領先」。反觀現在,上海交大一年有八十幾億台幣經費,變成台灣交大的四倍,「我們整個落後,」他遺憾地說。

 就算經費不能增加,在學費的定價策略上,政府也握有絕對的議價優勢。

 「和政府討價還價,最後就像與魔鬼共舞」,英國《經濟學人》在去年探討低學費影響歐洲大學競爭力時,就特別點出。

 不單是錢少的問題,錢怎麼用、用在哪裡,政府都佔了「行政指導」的上風。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長劉維琪表示,大學的緊箍咒不是錢不夠,而是法規限制太多。「找一個廚子做酒席,給他一筆錢,規定多少錢買肉,多少錢買魚,這酒席一定做不好的,」當過中山大學校長的劉維琪比喻。

 成大校長高強對於法規處處設限也有切身之痛。他舉例,成大的社科院大樓工程,構想書提上去之後,先躺了十三個月,才確認是否能得到上級補助;提出計劃書後,又在各部會流浪了九個月,得到「每坪造價太低、要求改善」的批示,蓋不蓋得成,他們也沒把握。

 「這種彈性難道不能放心讓大學自主嗎?」高強反問。
大學另一個要挑戰的難關,恐怕是來自其他一批供應商—八萬多名教師。薪資長期低於市場行情,又碰上全球大學盛行在國際學術圈高薪挖角,台灣高教要保住現有人才並找到新的優秀師資,愈來愈困難。曾任交大研發長的許千樹比較,十年前交大徵一個教職,會有兩、三百個海外博士投履歷表,現在來申請的只有十幾個。

 就拿研究大氣科學的台大副校長陳泰然來說吧,十年前他到韓國參加學術研討會,和一位資歷相當的韓國教授聊到彼此的待遇,當時陳泰然的薪水是對方的一倍。今年,他們再度在國際研討會碰面,這位韓國教授的待遇反而高出他一倍。


好老師出走海外,好人才整合到國外的大學,還有一個不利因素影響大學教育的供應商來源,那就是畢業生出國攻讀更高學位的比例逐年遞減。陳德華直陳,目前台灣的高等教育都是二十幾年前出國留學的那一批人撐起基礎,如果不出國留學的現象繼續下去,台灣終將瀕臨優秀師資「 斷貨」的窘境。

購買者議價力量更強
 大學教育的廠商已達一百六十多家,錄取率超過九○%以上,產業從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再加上轉換成本低,購買者(大學生)的議價力量比過去任何時候都來得強。

 為搶奪有限的「顧客」,大學不斷出新招搶學生,辣妹、獎金、保證就業,就連名校也得祭出美女牌,媚俗地鞏固既有客群。

 消費者的議價能力還展現在大學「不敢也不能」太要求學生。

 美國大學生的畢業率(指四年內畢業)只有五○%,台灣卻突破了九○%。北部一位私立大學校長就承認,面對是否當掉一個學生,學校和老師都會陷入天人交戰,因為「損失一個學生,就是少掉一百多萬的收入。」

 即使是客源不虞匱乏的國立大學,也難倖免「不能太嚴格」的壓力。

 一位今年剛從國外回到北部某國立大學任教的助理教授,就在教書的前兩個禮拜「大受打擊」。第一堂下課後,他出了幾十頁課外書,讓修課的七名學生輪流閱讀;第二個星期,他走進教室,呆了,「只剩下一個人」。系上資深教授還告誡他,「不能這麼嚴格,學生會跑掉。」

 以現有出生率推算,未來十幾年後,大學能提供的名額,將超過當年所有可入學的學生人數。在供過於求的陰影籠罩下,大學開始走到國際開發潛在消費者。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各大學的國際學生比例,仍不到一%,自費到台灣讀大學的外籍生比例更低。因此,每年各國的大學教育展上,台灣學校絡繹不絕,已成為一種「全大學運動」。

 這方面,新加坡就聰明地和國際競爭者策略聯盟。為了在二○一二年以前吸引十萬個海外學生,新加坡以「到新加坡求學、拿MIT學位」做誘餌,打動許多國際消費者,除了MIT,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名校,都出現在新加坡策略聯盟的名單。

 韓國「大學教育協議會」事務總長李鉉清去年來台訪問時,曾語重心長地說,「一個沒有外國教授和外國學生的封閉大學教育體制,很難具有國際競爭。」這也是全球化席捲世界大學之後,台灣高教產業的一大隱憂。

還沒有替代者的威脅


或許,文憑主義盛行的華人社會裡,大學短期內還不會有替代者出現。根據《天下雜誌》今年首度進行的「大學教育大調查」顯示,儘管不滿意,九○%以上的家長還是認為自己的小孩應該要上大學。

 看到高教質量失衡問題惡化,國際競爭又大軍壓境,前教育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用「死亡交叉」道出目前改革大學教育的迫切。

 在剖析歐洲大學面臨美國大學強大威脅、幾乎潰不成軍時,《經濟學人》曾為大學提出四個解決方案,分別是廣闢收入來源(提高學費、鼓勵企業捐款等)、到全球去搶顧客、教授有用的知識、有彈性和多元。

 這四個答案同樣適用於台灣的大學。

 前提就在於,大學必須在行政指導和自由競爭之間做選擇。如果還是想靠公部門補助,就只能在政府法規的框架下自我改善。要採用自由市場的競爭,學費與薪資待遇就得徹底自由化,回歸市場機制。但是,這又碰觸到社會公平的敏感地帶,大學、民間和立法院願意接受嗎?

 從《大學法》修訂、國立大學法人化,到五年五百億計劃等種種措施,政府已試圖回應大學改革的吶喊。在抱怨資源不夠的同時,大學似乎也應該自省,到底該怎麼提升自己的產品品質

 總之,大學的競爭力,除了展現在研究發表外,更大的「展示櫥窗」,是數以百萬計透過大學加工製造的「產品」—大學生。

 「問題不在競爭,而在為國家創造人才的價值管不管用,」身為亞洲第一個主攻企業政策的博士,在政大教書達三十年的司徒達賢,一句話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