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5百億砸出一流大學? 教授多搖頭

5百億砸出一流大學? 教授多搖頭


天下雜誌針對大學生與其家長跟大學內的教授所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所有還是認為學歷恨重要,而一般企業卻認為現在的大學生都不是公司想用的人才,全球化造成人才在世界流動,對於台灣高等教育行成強力挑戰。...


教改十二年,台灣高等教育是否走到了難再提升的困境?
《天下雜誌》在十月份進行「大學教育大調查」,
希望透過這一份台灣首度同 時針對 教授、大學生及家長的調查,解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


/天下雜誌


現況評鑑:


學生素質變差、用功度下降


從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大學生、 家長或 教授,一方面憂心在新全球化浪潮下,學生會喪失競爭力;另一方面又覺得現行大學教育尚有不足,覺得距離世界很遠。


根據交叉比對,八成三的大學生,以及五成二的家長,擔心在台灣讀大學,將來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會缺乏競爭力!


十二年之中,台灣大學數量暴增到一百六十三所,調查中也反應了大學教育的施教者、受教者與出資者,普遍認為大學生素質有問題。有高達八%以上的大學生及家長,同意大學生素質不好,也有七成八的大學教授認為現在大學生的素質比不過十年前的大學生。教授在調查中更反應,現在大學生的用功程度、上課禮儀、方向感,也比十年前的大學生差。


比較公私立大學,私立大學教授顯得更悲觀,認為現在學生素質「更差」的私立大學教授有三成一,而公立大學教授僅有一成八。


政策與師資:
教授研究表現進步,教學熱情減弱


如果說大學教育不盡理想,那麼,誰應該負責?


二八%的教授認為「教育部」、一九%指「教改會」,另外二成八則表示是「大學生自己」應該負責;大學生則有四成二坦言「自己」應負責。家長顯然比師生更苛責政策制定者,有三成四要教育部負責、有二成認為是教改會該負起責任。


大學生能夠自省,自認該為大學教育負責,大學教師又怎麼看待自己?


根據調查顯示,現在的教授自信在研究方面的表現,較十年前的教授好。但是在教學熱情、給學生做典範兩個面向上,則沒有顯著的進步,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力更是不及格。


調查也反應了大學教授在教學與研究之間掙扎,以及對盲目開放大學導致的資源稀釋充滿無力感。


最讓教師困擾的是「教學負擔太重」、「負擔太多額外的行政工作」、「學生不好教」以及「研究壓力太大」(表九)。有五%的私立大學教師最困擾「學生不好教」,比例遠高於公立大學教授的三二%。


大學教授最不滿意「學校重研究,輕教學」、「討好學生,變得庸俗」、「廣收學生,授課時數過高」以及「資源不足,學生受教權益受損」。


公私立大學教授關心的議題也不盡相同。有高達五五%的私大教師不滿意學校「討好學生,變得庸俗」,只有三八%的公立大學教師持同樣看法。四五%的公立大學教師不滿意薪資待遇,卻只有二二%的私大教師不滿意。


從管理面上來看,最讓大學教師詬病的是「系所資源分配不平均」、「派系鬥爭,造成內鬨」以及「教育部管太多」。公立大學教師特別點出,大學管理有問題,「校長遴舉制度」也是原因之一。


為了打造世界頂尖一流大學,教育部在去年特別端出五年五百億卓越研究計劃;諷刺的是,卻有高達六七%的教授認為,這個計劃不可能為台灣培養出世界一流的頂尖大學。高等教育已進入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大學生到底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都同意,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良好的品格是重要關鍵。大學教師普遍注意到,為因應全球化的競爭,大學生應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品格與態度」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生也同樣期待,在大學畢業後,能夠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豐富的專業知識」。家長則希望小孩在大學,能夠學會「豐富的專業知識」、「順利就業的能力」、「良好的品格與態度」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調查也反應了大學生對教師的期待。他們心目中理想的老師,是「教學傑出,能夠啟發學生」、「關心學生」以及「上課認真」。(表十四)「光是罵學生素質低,對教育並沒有助益。我們應該接受目前學生的特質,然後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法。現在的學生雖然不用功,但是很靈活,老師也要跟著轉變,」一位大學教師有感而發地說。


學歷與學位:
文憑左右未來,上大學較能找好工作


或許是因為大學聯招錄取率已突破九%,有八九%的受訪大學生不認為讀大學是一件驕傲的事情;另一方面,雖然抱怨大學教育,但是調查也發現,有九成以上的高中生家長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上大學。在這些矛盾的背後,顯示的是學生與家長,都相信文憑將會左右未來出路。


雖然企業僱主一再宣稱「學歷不重要,能力才是關鍵」,但是根據本項調查,五五%的大學生不同意「學歷愈來愈不重要」的說法(表十七);六成以上的受訪學生之所以念大學,是因為「上大學比較有機會找到好的工作」以及「文憑很重要,所以要讀大學」(表十八)。有四成三的家長則是直接表示「上大學本來就是應該的」。


除了文憑考量,大學生還體會到,讀大學能夠「視野開闊、增廣見聞」。大學生對目前就讀的學校,最滿意的是「環境與學風」以及「學校聲譽」。經過交叉分析後,私大學生對於學校的「軟硬體設備」滿意程度較高;而公立大學生則較滿意學校的「聲譽」。


國際競爭:
中國
威脅最大,兩教授就有一個願出走


在這場高等教育的國際競賽中,誰是台灣最大的威脅?不意外地,有六八%的大學教師同意,中國大陸是最大威脅。


大陸積極招手、一些台灣知名教授出走對岸大學任教之後,五成六的受訪教授表示,有意願去大陸教書,亦即只要有機會,每兩個教授當中,就會有一個願意到對岸教書,為的是拓展個人視野,以及大陸發展很快應該要抓住這個機會。


雖然競爭者追趕得很快,大學教師還是認為,「可以充分和產業結合」以及「師資強」是台灣高等教育的最大競爭優勢。


在現有的優勢基礎下,台灣的大學未必不能在國際高教戰場上一較長短。只是,「學校的辦學目標要清楚,不要多頭馬車,什麼都想要,就什麼都做不到」一位受訪大學教授一語道破當前最迫切的課題。


調查說明


「二○○六年《天下雜誌》大學教育大調查」以家長、大學生及大學教師為對象進行三項調查,依照調查對象不同,進行不同方式的調查以達成調查結果,調查方法分別說明如下:「大學教育家長意見調查」是針對全國高中生及大學生家長,以分層隨機方式抽樣後進行全國電話訪問,自 十月十四日 起至 十月二十三日 為止。


總成功樣本數為八七位,當信心水準在九五%時,抽樣誤差為正負三點四個百分點。


「大學教育大學生調查」,時間從 十月二十三日 起至 十一月三日 ,進行網路問卷調查。以大學、研究所在學學生為調查對象,共計回收有效問卷四、三八八份。


「大學教育大學教師調查」,調查時間為 十月十三日 起至 十一月二日 ,進行問卷調查。抽樣方法為分層比率抽樣法,以專 任 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為調查對象,通知七、五二八份,有效問卷八五三份,回覆率為一一%。


 


(調查執行:許癸鎣、李昆昇、于秉弘、李明芳、楊秋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