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8年8月30日 星期六

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足與語人生

汪睿祥


活著很不容易。到了最後一刻,回首前塵,自認活盡了生命而心滿意足尤不容易。


這是千古疑團,非聖賢莫辨。我輩紅塵中人,想不了那麼多,也不想在這兒傷腦筋。


我們如果有一二事自以為得意,稍能在燈紅酒綠廟埕茶鼓之間自稱自贊,就覺得這一生不白過了。


這一二事,未必是職場風光。有人祖蔭深厚,不愁衣食。有人熱血澎湃,仗義江湖。有人才專藝殊,皓首窮經。有人稟性風流、三日京兆。


他們或者看不到孔方兄,或者容不得孔方兄,甚或不認得孔方兄。


對他們來說,埋首職場為五斗米折腰,乃是卑賤鄙陋的可憐事,何有風光可言?


這輩人物實是天寵選民,「紅塵是非不到我」。本書裏描寫的江湖風浪,和他們全不相干。


我們多數人「紅塵是非必到我」,必得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歸了土。


我們先是千般設想能有個工作(職),有了喜歡的工作,就兢兢業業,希望這個工作可以長期經營,可以發展生涯(業)。


我們只能這樣,心縈繞的無非有職有業、無非養家活口的金錢、無非社會地位與名聲,至多是創業與成就。不管願不願意,我們只能看到職場、想到職場、只能在職場上尋求生命的資源和意義。


於是,我們設想,職場是個理性世界,以事實和知識為根據,講道理求效率。


每一個人都依能力和付出得到報酬和升遷機會。因為職場有規則,可預期。因此可以在裏頭求發展,而且發展途徑與進程都可以規畫。需要的,就是專業知識,以及我們願意付出的努力。


有意或無意,我們也預期,根據能力和努力的程度,我們會得到相稱的報酬。假以時日,我們會有應得的升遷機會和社會聲望。如果時機成熟,我們還可以創業,搏取更大的成就。


面對職場,我們就像頂著牛奶上市集的姑娘,對牛奶可以換來的未來,充滿無限樂觀的想像。有意或無意,我們傾向把職場看成理性世界,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覺得進退行止有所依恃。


如果信念專一,工作有成就,自認是才幹能力與努力的成就,問心無愧。有挫折,則自認才幹能力不足,努力不夠,依然心志單純。如此,成敗毀譽不動初衷,也是生存一法。


可惜,現實人生不是這樣。一開始找工作,我們就發現,除了知識與能力,人情與恩義也影響我們從事的行業。找到工作開始上班,我們就注意到,工作內容、報酬、升遷機會,和能力與貢獻的關係都頗為可疑。


表面上,利潤是公司最重要的原則,但我們也覺得,公司的運作與理性總是有點距離,總是與利潤原則背道而馳。


有朝一日晉身幹部之列,方才察覺其他主管總是另有考慮,人情與恩義都不那麽可靠。


再進一步,貢獻再多一些,地位再高一些,「功名之地難處」,才幹與貢獻往往就是賈禍秧苗。


我們終於明白,初入職場,做什麽、怎麽做、待遇福利、甚至升遷的機會與空間,大半由機遇決定。


但每往前一步,機遇就少一分,每往前一步,兇險就多一分。


原來,在職場裏,能力與貢獻是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理性、效率與利潤,常常不過是個題目,人人拿它來作文章。


老闆拿它來立軍令狀、釋兵權、送人上供桌。幹部拿它來測風向、輸誠、聚眾、孤立、下石、坑殺。


公司當然要賺錢,賺錢的幕後,還有許多行禮如儀。儀禮間,還有許多權力、地位、聲望、甚至人性欲求在桌下交易。


交易裏,精明的算計與不精明的算計夾雜著衝動與無知,雖不見鐘鼓旌旗,其間兇險不下於兩軍爭鋒;雖不聞枯骨夜哭,結局慘烈不遜於古戰場。


如何自處是好?有人斜著眼看世界,自以為看透世情。在他們眼裏,職場不過是掛羊皮賣狗肉的一場大戲。自以為看透,這出戲該怎麽走怎麽唱他們都有意見。


但也因自以為看透,遂事事不當真,事事嘲諷,擺個身段,不肯紆尊降貴真動手。


這類人物雖然指東畫西、喋喋不休,卻多半言過其實,不過是馬謖之流。把他們的意見當真了,往往弄得失街亭棄新野的下場。


也有人正眼瞧世界,上不見理想,下不見誡律,唯實利是尚。在他們眼裏,職場無非是權力與利害的戰場,只能講究實力來「以奇勝」。


於是,他們汲汲營營,事事計較,機心處處,自以為能計。這類人物雖然事事算計,卻少了一點理想,所見不多,少了一點倫理堅持,行險僥倖。往往自以為得計而弄得身敗名裂,還說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當中,無常勢,無常形,只能因敵變化而取勝。王明耀先生跌宕江湖多年,拈來職場浮沉案例數則,結集成書提供有心讀者把玩。


同類故事或許職場中俯拾皆是,但經作者點撥,卻篇篇通貫人性,字字句句莫不由「江湖血雨」淬煉而來。說它是「功名學」也行,但說它是一本「職場修行書」則更為切題。


當中有驚心處,有兇險處,有為難處,有癡愚處,機機微微,難說難測,讀來自有一股悲涼。


先哲有雲:「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足與語人生」,也許就是指作者這種欲語還休的悲涼語吧。


是為代序。   2004年12月31日於臺灣臺北


汪睿祥


中國臺灣南投縣人


中國臺灣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中國傳統謀略思想


曾任


中國臺灣中國時報記者


中國臺灣商業週刊主筆


現任中國臺灣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系教授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內山公新興梨上市囉




 



內山公的梨園位於素有水果王國美名之卓蘭

因地理環境及氣候的關係特別適合嫁接水梨


☆內山公梨園嫁接用的花苞來自日本鳥取、新瀉縣

甜度高,口感爽脆,冷藏後風味更佳











品名.等級



單顆重量



包裝



每箱總顆數



單箱價格



新興梨16A



15~16.9兩/粒



禮盒



10



$600



新興梨16A



15~16.9兩/粒



小箱



20 



$1150



新興梨16A



15~16.9兩/粒



大箱



40 



$2200



訂購優惠



☆禮盒一次訂購四盒且同一收件地址每盒折價40元





☆小箱包裝一次訂購兩箱且同一收件地址每箱折價40元



 




更多高接梨的故事……!!內山公高接梨ㄉ成長故事 !!


因為栽種"用心"~所以讓您吃ㄉ"放心"!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夫妻教養觀大不同














夫妻教養觀大不同
「以後生小孩,你會怎麼帶勒?」「都聽你的啊!我沒意見」育兒之前,父母不論是溝通想法,或是以別人帶小孩的狀況討論,自認已經做過事前演練,然而殊不知,孩子一出生後,許多枝微末節都成了夫妻倆所爭執的內容。
【撰文/曾家鳳;諮詢/泰山基金會執行長 黃翠吟、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基金會北區辦公室主任 汪慧玲】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以後生小孩,你會怎麼帶勒?」「都聽你的啊!我沒意見」育兒之前,父母不論是溝通想法,或是以別人帶小孩的狀況討論,自認已經做過事前演練,然而殊不知,孩子一出生後,許多枝微末節都成了夫妻倆所爭執的內容。


教養,是門大學問。除了言教,就連身教、境教皆是教養中的重要環節,實在難以藉由「假想」先行演練,加上每個孩子先天特質不同,衍生而成的教養問題也是多如牛毛,觀念差異也就南轅北轍。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一致教養觀並非絕對

泰山基金會執行長黃翠吟表示,想要夫妻雙方擁有一致教養觀,難度甚高,因兩人的原生家庭、心性皆有所不同,她建議,經由有效溝通若能達成充分「磨合」即可,無須要求完全「契合」。

雖說教養觀相同固然最好,可灌輸幼兒一致教養觀念,但是她提醒父母,夫妻間更須注意的應是,教養過程中「是否能夠維持親密親子關係」,而非執著於協調兩人一致教養觀,例如當夫妻兩人教養想法皆為「直接」、「火爆」,雖說教養看法一致,然而卻易造成幼兒情緒缺乏適當出口,可能促成其個性封閉,或是與家長關係日漸疏離,如此一來,即便教養觀相同也無助於幼兒身心發展。

以下藉由3組不同家庭環境教養想法,提醒家長,面對教養想法不同時,應當如何處理,才可減低,甚至避免夫妻兩人正面衝突,亦可充分達到教養之效。


案例1:我家爸爸好兇唷!

3歲多的小齊,天性好動,父母一個不注意,他就把家裡東西拿來支解,無論是電器、玩具,無一倖免。不巧今天被剛回家的爸爸撞見,爸爸立刻破口大罵:「你為什麼這麼不乖,剛買的東西你也拿來拆。」媽媽快速地從廚房跑出,阻止爸爸並說:「你不可以這樣!幹嘛動手動腳,小孩子還小,不會好好講唷!」

日後,自然而然,在管教孩子時,成爸爸扮黑臉,媽媽扮白臉,小齊只要一犯錯,當爸爸正舉起手時,他就會快速跑到媽媽身後尋求保護。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自家解決辦法

媽媽強迫自己改變教養方式,漸漸開始對孩子使用打、罵的教養方式,以免讓孩子認為媽媽好講話,即使犯錯也不會被兇。

專家評估

黃翠吟說到,高壓式教養容易扼殺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孩子年紀愈大,愈不建議使用打罵方式,因若只是打、罵,卻不說明動怒原由,易在孩子心中產生怨懟、不解。假使欲讓孩子了解媽媽並非「永遠的避風港」,不見得要迎合爸爸,改變自身教養態度,建議可用別種處罰方式告知他:「你哪裡做錯了?媽媽罰你站10分鐘」說清理由讓孩子知錯,在予以適度處罰。

專家建議.避免直接阻止

以此案例而言,黃翠吟指出,當父母任何一方正在教養孩子時,假如另一方無法認同,經評估當下孩子並無危險後,建議先用權宜之計──「暫時迴避」,如案例中的媽媽不要當下直接干涉爸爸,因媽媽直接介入父子之間,當著孩子的面告訴爸爸:「不可以」時,其實會誤導孩子以為是爸爸錯,跟他本身無關,如此一來,將會造成爸爸往後在管教時使不上力,也使夫妻之間更加容易因為教養觀念不同,而產生裂縫。黃翠吟建議媽媽不見得要配合爸爸的教養態度,畢竟改變自身心性並不容易,若不滿他的教養方式,建議事後可與爸爸做進一步溝通,以期互相調整。

和配偶溝通之餘,事後也必須「清楚」告訴孩子,爸爸管教的目的為何?如此可有效安撫孩子情緒,維持和睦親子關係,避免孩子認為自己只是大人的「出氣包」。另外,也建議媽媽不要只是一味盲目地保護小孩,應當利用機會教育,告知小孩以後相同問題發生時,應該如何處理,將有助幼兒往後的社會相處能力發展。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小提醒.訓練自身耐心不可忽

小孩到了特定年紀,總會對身旁物品產生強烈好奇心,東拆西摔,惹得父母們好不生氣,此時,孩子只是正在探索世界,父母若能先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多加告知幼兒應當遵行原則即可,例如拆掉玩具,必須自己恢復原貌,或是把東西收好,孩子若能做到,則加以鼓勵。除此之外,父母們也必須鍛鍊自身「耐心」,期許自己「1件事情沒有重複講3次以前,絕不生氣」。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2008年4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