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8年8月30日 星期六

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足與語人生

汪睿祥


活著很不容易。到了最後一刻,回首前塵,自認活盡了生命而心滿意足尤不容易。


這是千古疑團,非聖賢莫辨。我輩紅塵中人,想不了那麼多,也不想在這兒傷腦筋。


我們如果有一二事自以為得意,稍能在燈紅酒綠廟埕茶鼓之間自稱自贊,就覺得這一生不白過了。


這一二事,未必是職場風光。有人祖蔭深厚,不愁衣食。有人熱血澎湃,仗義江湖。有人才專藝殊,皓首窮經。有人稟性風流、三日京兆。


他們或者看不到孔方兄,或者容不得孔方兄,甚或不認得孔方兄。


對他們來說,埋首職場為五斗米折腰,乃是卑賤鄙陋的可憐事,何有風光可言?


這輩人物實是天寵選民,「紅塵是非不到我」。本書裏描寫的江湖風浪,和他們全不相干。


我們多數人「紅塵是非必到我」,必得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歸了土。


我們先是千般設想能有個工作(職),有了喜歡的工作,就兢兢業業,希望這個工作可以長期經營,可以發展生涯(業)。


我們只能這樣,心縈繞的無非有職有業、無非養家活口的金錢、無非社會地位與名聲,至多是創業與成就。不管願不願意,我們只能看到職場、想到職場、只能在職場上尋求生命的資源和意義。


於是,我們設想,職場是個理性世界,以事實和知識為根據,講道理求效率。


每一個人都依能力和付出得到報酬和升遷機會。因為職場有規則,可預期。因此可以在裏頭求發展,而且發展途徑與進程都可以規畫。需要的,就是專業知識,以及我們願意付出的努力。


有意或無意,我們也預期,根據能力和努力的程度,我們會得到相稱的報酬。假以時日,我們會有應得的升遷機會和社會聲望。如果時機成熟,我們還可以創業,搏取更大的成就。


面對職場,我們就像頂著牛奶上市集的姑娘,對牛奶可以換來的未來,充滿無限樂觀的想像。有意或無意,我們傾向把職場看成理性世界,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覺得進退行止有所依恃。


如果信念專一,工作有成就,自認是才幹能力與努力的成就,問心無愧。有挫折,則自認才幹能力不足,努力不夠,依然心志單純。如此,成敗毀譽不動初衷,也是生存一法。


可惜,現實人生不是這樣。一開始找工作,我們就發現,除了知識與能力,人情與恩義也影響我們從事的行業。找到工作開始上班,我們就注意到,工作內容、報酬、升遷機會,和能力與貢獻的關係都頗為可疑。


表面上,利潤是公司最重要的原則,但我們也覺得,公司的運作與理性總是有點距離,總是與利潤原則背道而馳。


有朝一日晉身幹部之列,方才察覺其他主管總是另有考慮,人情與恩義都不那麽可靠。


再進一步,貢獻再多一些,地位再高一些,「功名之地難處」,才幹與貢獻往往就是賈禍秧苗。


我們終於明白,初入職場,做什麽、怎麽做、待遇福利、甚至升遷的機會與空間,大半由機遇決定。


但每往前一步,機遇就少一分,每往前一步,兇險就多一分。


原來,在職場裏,能力與貢獻是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理性、效率與利潤,常常不過是個題目,人人拿它來作文章。


老闆拿它來立軍令狀、釋兵權、送人上供桌。幹部拿它來測風向、輸誠、聚眾、孤立、下石、坑殺。


公司當然要賺錢,賺錢的幕後,還有許多行禮如儀。儀禮間,還有許多權力、地位、聲望、甚至人性欲求在桌下交易。


交易裏,精明的算計與不精明的算計夾雜著衝動與無知,雖不見鐘鼓旌旗,其間兇險不下於兩軍爭鋒;雖不聞枯骨夜哭,結局慘烈不遜於古戰場。


如何自處是好?有人斜著眼看世界,自以為看透世情。在他們眼裏,職場不過是掛羊皮賣狗肉的一場大戲。自以為看透,這出戲該怎麽走怎麽唱他們都有意見。


但也因自以為看透,遂事事不當真,事事嘲諷,擺個身段,不肯紆尊降貴真動手。


這類人物雖然指東畫西、喋喋不休,卻多半言過其實,不過是馬謖之流。把他們的意見當真了,往往弄得失街亭棄新野的下場。


也有人正眼瞧世界,上不見理想,下不見誡律,唯實利是尚。在他們眼裏,職場無非是權力與利害的戰場,只能講究實力來「以奇勝」。


於是,他們汲汲營營,事事計較,機心處處,自以為能計。這類人物雖然事事算計,卻少了一點理想,所見不多,少了一點倫理堅持,行險僥倖。往往自以為得計而弄得身敗名裂,還說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當中,無常勢,無常形,只能因敵變化而取勝。王明耀先生跌宕江湖多年,拈來職場浮沉案例數則,結集成書提供有心讀者把玩。


同類故事或許職場中俯拾皆是,但經作者點撥,卻篇篇通貫人性,字字句句莫不由「江湖血雨」淬煉而來。說它是「功名學」也行,但說它是一本「職場修行書」則更為切題。


當中有驚心處,有兇險處,有為難處,有癡愚處,機機微微,難說難測,讀來自有一股悲涼。


先哲有雲:「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足與語人生」,也許就是指作者這種欲語還休的悲涼語吧。


是為代序。   2004年12月31日於臺灣臺北


汪睿祥


中國臺灣南投縣人


中國臺灣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中國傳統謀略思想


曾任


中國臺灣中國時報記者


中國臺灣商業週刊主筆


現任中國臺灣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