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陳啟明主任談乳癌的「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

陳啟明主任談乳癌的「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


 


2009年11月14日星期六
陳啟明主任談乳癌的「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
記錄:鄭春鴻

陳啟明主任(一般外科):侵犯性的乳癌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開刀只是第一步,我們要知道腫瘤的大小、淋巴腺有沒有轉移、荷爾蒙接受體是陽性或陰性、HER-2/neu癌症的基因是陽性還是陰性,還可以用genomic profile來做預後的判斷,如果腫瘤屬於比較好的類型,那我們就可以比較輕鬆愉快地結束治療過程,如果我們知道腫瘤屬於預後情況是較差的,比如說淋巴腺轉移超過三個,那麼我們就要用較強的化學治療,加上放射治療。如果是年輕的病人,甚至還要用其他藥物讓她的卵巢功能儘量降到最低,可以使治療的效果更好。

鄭春鴻主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很多病人的家屬看到外科醫生,都會問:「有沒有拿乾淨?」醫師總會說:「我看到的都拿乾淨了。」這句話會不會也說明了還有很多東西他沒有看到?我們知道只要癌細胞存在,都有可能使癌症的發生。那麼,外科的治療上對腫瘤病人來講,他的意義在哪裡?外科治療對腫瘤病人的意義

陳啟明主任:手術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利用影像學技術可以很清楚看到腫瘤位置、大小、和周邊組織的關係,外科醫師在動刀時已經不能說「開進去再說」。外科醫師早已經知道這個病人大腸癌有沒有肝臟轉移,或乳癌有沒有肝或肺的轉移。醫學上,如果把轉移的病灶一起拿掉,對治療有幫忙,那麼我們會這樣做。就像大腸癌病人有肝臟轉移,大腸直腸外科醫生把大腸病灶拿掉,還會請一般外科醫師把肝臟轉移的病灶拿掉,我們知道這樣做可以提升病人的治癒率。  乳癌病人如果已經有肝臟的轉移,我們就先不開刀了,因為乳癌即使大到一個程度、即使爛掉了,只是外觀或出血的問題;但是大腸癌會造成阻塞、出血,不得不開刀先拿掉。

不同癌症的手術,會有不同的考慮,乳癌腫瘤太大或已有轉移,我們會先做化學治療,如果化學治療使轉移的病灶消失,原來乳房腫瘤已經變得很小,我們還是會手術切除病灶。  外科醫師手術的目的,就希望把病人的病灶一次拿乾淨,有時候冰凍切片報告邊緣沒問題,但病理醫生仔細看過切片,報告某個部位還有問題,我們會再開進去把沒有拿乾淨的地方再多拿。原則上我們是希望一次拿乾淨,但是又不希望拿太多造成外觀不好看或太大的傷害。比如,對於部分乳癌病人,我們做乳房保留手術,為的就是外觀的問題,如果乳房組織拿太多,乳房凹下去一大塊,外觀就不好看。所以對於乳房外科醫師最大的挑戰就是病灶要拿乾淨,又要儘量保留最好的形象,讓病人覺得沒有太影響到外觀,至少不影響她穿衣服,同時又能夠達到治療的效果。

其他的癌症也會移轉到乳房

鄭春鴻主任:
很多人都認為乳癌是一種很會轉移的癌症,那跟乳房旁邊的臟器很多有關嗎?還是乳癌的性質本身就很會移轉?有沒有別的地方的癌症轉移到乳房的?

陳啟明主任:
乳癌容不容易轉移出去,跟癌細胞分裂的速度有關係,有些乳癌細胞20、30天就分裂一次,這樣的乳癌就很容易轉移出去,因為腫瘤大得很快,轉移出去的機會也比較多。我們也看過有病人發現腫瘤17年了,大小不變,這樣的病人,可能再過20年也沒有什麼事,所以有些癌症很容易轉移,有些癌症不容易,這和每個人的癌細胞分裂速度有關。

  也有癌症會轉移到乳房的,我們就遇過有腎臟癌轉移到乳房,有淋巴癌發生在乳房,所以原則上我們在開刀前會用粗針穿刺做病理檢查。就像剛剛提到一位病人,摸到乳房一個腫塊,粗針切片病理檢查診斷是一個腎臟癌轉移,我們做腹部電腦斷層確實是有一個腫瘤在腎臟,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沒有理由去把乳房都割掉。淋巴癌發生在乳房,我們給予淋巴癌的化學治療,加上乳房放射治療就好了,不需要把乳房拿掉。

  鄭春鴻主任:
對很多已經被原則上治癒的癌症病人來講的話,我想包括乳癌病人,其實最大的夢靨就是怕復發然後怕移轉,請問在這一些人口很大群都被陳醫師師你們治好的這些病人裡面,他們在這一個當口上面,他們還能夠做哪些努力,就他現在已經基本上治癒。

「後乳癌期」應該如何面對?

陳啟明主任:
治療全部結束以後,我們希望病人儘快恢復他原來的生活型態,首先自己要認為「我已經好了」,但是「好了」不是就不必再回來醫院追蹤了。我們乳癌病人頭兩年,每三個月回來一次,第三年到第五年半年一次,五年以後每年回來一次,我星期四的門診都是乳癌病人的追蹤門診,幾乎都是跟病人噓寒問暖,她們就像回來看老朋友,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的時間,但對病人來講她就放心了,心想:「我又可以安心的過一年」。我們一定要讓病人了解,乳癌不是那麼可怕,要相信自己乳癌已經治癒了,雖然我們不能拍胸脯保證,病人應該回頭過一個比較正常的生活,注意均衡的飲食,不要吃太多肉,多做運動,維持理想體重,最重要還是要維持一個好心情。

  有些病人經過治療可能有一些併發症,比如經過化學治療,她月經週期停了,可能會因此造成骨質流失或者心臟血管方面的問題,我們要多注意這些問題。
有些人治療以後天天擔心會不會復發,形成心理障礙,有需要安排身心科醫生幫忙。有些化學治療後可能會造成白血病或手臂淋巴水腫,就應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原則上,我們希望病人每年回來做一次健康檢查,來看看老朋友,跟我們聊聊天。

除非我們可以做基因治療……

鄭春鴻主任:
中央研究院最近宣佈可以治療六種癌症,他們從基因面找到一些癌症的一個元兇,這是不是代表有的人天生就是容易得乳癌,有的人一輩子再怎麼樣,都不會得乳癌?

陳啟明主任:
一個人會不會得乳癌,沒有人知道,剛剛提過乳癌的成因中,和基因有關係的,也就是有家族性的或遺傳性的,只佔所有乳癌的10%-15%而已,其他85%以上的乳癌成因其實都是未知的。


即使我們發現病人帶有BRCA1、BRCA2致癌基因,但是並沒有辦法做基因治療,發現了還是沒用;人類染色體、基因的排序全部都知道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抽血做基因檢測,小兒科醫生就可以向爸爸媽媽說,這是你的小孩的基因圖譜,他往後可能會得到什麼病,可預知結果又無法解套,將來一定有解決的方法。

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得到乳癌最多

鄭春鴻主任:


衛生署今年秋天免費篩檢乳癌活動,女姓年齡可能會降到四十五歲或四十歲,似乎表示乳癌年齡層次越來越降低。從臨床的經驗來看,是否也與此相符?

陳啟明主任:


乳癌的篩檢始於北美洲及西歐。一開始乳癌篩檢,都是定位在五十歲到六十九歲婦女,這是因為在西方社會,三分之二乳癌都發生在五十五歲以後,罹患乳癌的顛峰年齡是在六十四歲。五十歲之前得到乳癌的婦女並不多。如果考慮到家族性乳癌病人較年輕的因素進來,他們也會把篩檢的年齡降至四十五歲或四十歲。

  在台灣國民健康局一開始也是把篩檢年齡設在五十歲到六十九歲,但因為這個年齡群不是台灣婦女罹患乳癌的好發年齡,同時我們篩檢全部用乳房X光攝影也不合適,因為我們東方女性乳房比較小,也比較緻密,所以全用乳房攝影並不合適。 

 從1995年開始,國民健康局就在幾個醫院做了一些研究,到底台灣女性的乳癌篩檢用哪一種方式比較好,是乳房X光攝影?還是超音波?其實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乳房X光攝影可以看到鈣化點,而乳房超音波可以看到一些小小的病灶,且可分辨水泡或實質性腫塊,也可立即做抽吸細胞學檢查,所以對乳癌的高危險群,我們可以一年做乳房X光攝影,一年做超音波。這樣做可以比較容易發現一些早期乳癌。台灣現在也朝向乳癌發生年齡越來越老,十年前乳癌發生高峰是在四十七歲,經過了十年,現在是五十歲了。

  另外,西方社會乳癌都是在婦女停經後發生的機會多;而在台灣我們還是以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得到乳癌最多,所以我們會鼓勵一般女性每個月都做自我檢查,並定期到醫院做乳癌篩檢。醫生會依妳的年齡,妳的體型,判斷哪一種檢查是最合適的。經由每個人對於乳癌疾病認知的提高,並定期篩檢,在癌症當中,乳癌還是一個比較容易治療的疾病。

誰容易得乳癌?

鄭春鴻主任:


您說乳癌的成因裡,基因只有佔百分之十到十五左右,那其他的致病因素呢?有的人是認為沒有生育過的婦人,或是停經初經早或是初經晚的人,甚至有人說喜歡吃海鮮的人比較容易得乳癌。從您的臨床的經驗看,請問在這百分之十五以外的非基因的因素裡面,我們看到了什麼?

陳啟明主任:


乳癌的致病因素,第一項是女性,因為女性乳癌佔百分之九十九點五;男生的乳癌只佔百分之零點五,也就是在二百個乳癌中只有一位是男性。我今天開刀就有一位八十五歲的男性,摸到乳頭有一個硬塊,這個硬塊不痛不癢,所以他拖了半年左右,才跟他的家人提到有個硬塊,覺得怪怪的,到醫院做切片,證實是乳癌。男性乳癌發生的年齡比較晚,不像女生乳癌相對較年輕。

   第二個乳癌好發的因素,應該是西方女性,她們得到乳癌的機會比東方女性要來的多,這跟她們的飲食或者生活習慣可能有關係。西方速食店多,脂肪含量高,熱量高或蛋白含量高的飲食,都可能是個致病的因素。不過,我們不能說喜歡吃海鮮得到乳癌的機會就比較多。

  另外,如果有乳癌家族史,比如媽媽,阿姨,姐妹有乳癌的病史,那麼一等親女性得到乳癌的機會就比較多。


賀爾蒙方面的因素,初經來的早,停經來的晚,以及沒有生小孩沒有餵奶的婦女,得到乳癌的機會也高。此外,月經週期比較短,得到乳癌機會也會比較多,如果經期兩三個月才來一次,她得到乳癌的機會也比較少。乳癌致病的因素很多,但都不是絕對的,最重要的是不要覺得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怎樣預防癌症的發生?

鄭春鴻主任:乳癌的成因很複雜,一般的女性想要是預防,好像也不知道該怎麼做。陳主任服務乳癌病人這麼久的時間,一定會了解她們的生活習性,飲食習慣等。在乳癌的預防上,女性朋友還可以自己掌握的恐怕也只有飲食方面或是生活習慣方面,可否給大家一些提醒。陳啟明主任:基本上我每次都跟病人說,心情放輕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大家都知道長期緊張可能會造成高血壓。生活不要過度緊張,放鬆心情,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即使預防不了乳癌,也能減少高血壓、糖尿病。 

 多吃五顏六色的青菜,我們現在知道有些食物,像綠色的花椰菜。十字花科的食物對我們人體都非常好。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少吃海鮮,因為海鮮膽固醇的含量高


 適度的運動。最好每天都能動一動,不管是快走,騎腳踏車,游泳都很好。每天都能運動四十分鐘,是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

太精密的檢查容易造成過度的診斷

  每年做乳癌篩檢,能夠降低死亡率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這是值得的。我不贊成某些醫院用磁振造影或用正子攝影做健康檢查,因為太精密的檢查,有時候就會發生過度診斷,反而得不償失。

特別表現的乳癌可用標靶治療來對付

鄭春鴻主任:


標靶治療讓我聯想到的是,難道那些非標靶治療的傳統化療都是「亂槍打鳥」嗎?標靶治療的藥物很貴,常又不是健保有給付,它是不是適合所有癌症病人來做?

陳啟明主任:


化學治療帶給病人很大的痛苦和恐懼,又沒有百分之百的效果,但標靶治療也不是那麼有效。以乳癌為例,乳癌的標靶治療,通常都是針對HER-2/neu這個標靶,但乳癌病人只有20%HER-2/neu有過度表現,同時標靶治療得和化學治療合併使用才有更好的療效,將來一定會發現更多的標靶及治療藥物,我們拭目以待。

考慮病人的經濟情況建議如何治療

鄭春鴻主任:


本院在一定的標準之下,我們才會建議病人接受標靶治療,但是我們有聽到很乳癌的病人在他院被一再強烈地建議積極做標靶治療,您的看法如何?

陳啟明主任:


原則上,用標靶加化學治療效果會比較好,但因為現階段健保對某些標靶藥物不給付或得到轉移時才給付,對家境不好的病人來說,是一大負擔。如果病人或其家人提出不必考慮金錢,只要最有效的治療方式,醫師可以解釋目前可能某一種治療方式是最好的,或是有幾種不同的方式,你可以選擇;但是如果我們已經知道病人的經濟情況不是很好,我們應該儘可能在健保的體制下做治療,哪天萬一復發了,那時候再來用健保能給付的標靶藥物,那也是一種方法,千萬不要給病人及家屬太大壓力,一定去籌錢來做。大部份情況以健保給付就可以做得很好。

標靶治療還是有副作用

鄭春鴻主任:
標靶治療除了它的藥效可能比較好,很多人都以為都有個印象認為標靶治療副作用比較小,可是又有很多病人認為標靶副作用反而比較明顯,這種副作用是不是因人而異?另外就你剛剛提到,用標靶治療加上傳統治療的化學治療,兩種加上去,對病人來講會不會給的藥就更強了?會不會受不了?

陳啟明主任:
每種藥都有它的副作用,乳癌的化學治療,我們用的最多的小紅莓,就是Adriamycin,對心臟有毒性乳癌的標靶治療藥物,我們把它稱作賀癌平,對心臟也有毒性,兩個加起來,如果你本身心臟本來就有問題,造成心臟毒性就會增加。


所以,絕對不是說標靶治療療效百分之百,也沒有副作用,這是不可能的。治療肺癌,標靶治療有個藥叫做Iressa,這個藥對某些女性的肺腺癌是有用的,但是吃了以後,臉上長滿了像青春痘的變化,所以標靶治療還是有副作用,只是我們現在要考慮比較效果及副作用,有效我們當然還是會採用它。


乳房系...到底在『追蹤』些甚麼東西?

乳房系的同學手術治療後通常要做許多追蹤檢查,但是這些檢查到底是在驗些甚麼東西?為甚麼要做這些項目的檢查? 它們的正常值又是多少? 趁此機會整理一下讓我們一起來瞭解這些檢驗的目的及結果吧:







































期 別



 治療後 15



滿 5



0



612個月做:



12個月做:



 



理學檢查、乳房攝影或超音波。



理學檢查、乳房攝影或超音波。



第一~三期



36個月定期做:



12個月定期做:



 



理學檢查、血液檢查或腫瘤標記



理學檢查、乳房攝影或超音波、



 



612個月定期做:



血液檢查或腫瘤標記。



 



乳房攝影或超音波、胸部X



胸部X腹部超音波視病況而定



 



腹部超音波全身骨骼掃描 視病況而定。



第四期



 視病況而定



 視病況而定




其實,當乳癌手術切除後,患者還需做各種不同的後續治療及接下來的各種檢查,除了是檢驗治療後的結果外,還因放、化療均有較大的細胞毒性,不僅僅對腫瘤細胞,而且對正常細胞也有毒性,還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等等,所以除了必然的『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外,還需定期檢查:


血液』以檢視『癌症指數/腫瘤標記及肝功能』等;


胸部X』以監測『肺部』有無轉移灶;


另外乳癌患者可能會出現肝臟或骨頭的轉移,所以必須做:


腹部超音波』用來觀察『肝臟(上次就是我的腹部超音波照出了陰影,還以為是轉移到肝臟);做『骨掃』顧名思義看看是否有『轉移骨頭』的情形。


這裡就是我們『乳房系 驗血』一般會做到的各種項目及說明:  




































































檢查項目說明項目包含
理學檢查體重、血壓、脈搏、心臟、呼吸、神經系統、胸部、頭部、頸部、皮膚、腹部、四肢有無異常

1)     評估一般身體基本功能、心雜音、肺部疾病、甲狀腺、淋巴腺、下肢水腫、靜脈曲張、神經系統等    2)    觀察皮膚潰瘍、疤痕、四肢活動等                                            


驗血項目中文參考標準值檢驗原因
CA15-3

腫瘤抗原 -


乳癌檢查


小於 30 u/ml常見升高於乳癌,尤其是轉移性乳癌。對於較活躍的肺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有時也會影響CA-153微上升。 非癌症情形如良性乳房疾病或卵巢疾病亦可能升高。
CEA

癌胚抗原-


腸胃道癌


小於 5 ng/ml常見升高於大腸癌,其他腫瘤如胰臟癌,肺癌,胃癌,轉移之乳癌,卵巢癌等以及非癌症情形如潰瘍性大腸炎,胰臟炎及肝硬化等均可能升高。
CA-125卵巢癌檢查0-35 u/ml常見升高於卵巢癌,輸卵管及子宮之癌症,為婦癌之指標。其他癌症如胰臟癌,肝癌,乳癌, 大腸癌及非癌症如妊子宮內膜異位如〝巧克力〞囊腫、腹膜炎、肋膜炎等,CA125也可能會上升。
GOT/AST

天門冬胺酸轉胺酶


(肝功能檢查)       


0 -36 U/LGOT為體內酵素,存在於肝臟、心臟中,也存在於腦部或血球等器官或細胞。GOT偏高代表這些部位有可能發生病變或發炎
GPT/ALT

丙胺酸轉胺酶   


(肝功能檢查)


0 -34 U/LGPT在血清中的數值代表肝細胞受損程度。急性肝炎者的數值可能高達500 ~1000U/L以上。慢性肝炎、酒精性肝障礙、肝硬化、肝癌等亦會造成值偏高。

ALK-P 


(Alkaline phosphatase)


鹼性磷酸酶 

(肝/膽/骨骼檢查)


28 -94 U/L為體內的一種酵素,以肝、膽、骨骼中含量最多,當上述細胞受傷時,鹼性磷酸酶即升高,值高時可能為肝膽方面的問題、骨癌或癌症合併骨轉移等。
Total Bilirubin總膽紅素 0.5-1.5 mg/dL高值時可能有肝功能受損或有肝膽問題或溶血性疾病
Direct Bilirubin直接膽紅素0 - 0.3 mg/dL高值時可能有肝功能受損或有肝膽方面的問題。
HER-2/ECD  (自費)HER2 指數小於 8.9 ng/dlHER-2/neu過度表現 (+++) 患者檢視HER2指數



 


使用荷爾蒙療法之病患



腫瘤細胞有雌性激素受體 (ER) 或是黃體素受體 (PR) 之『陽性  + 』表現者 會接受『賀爾蒙治療』- 因為體內的雌激素過高,會刺激癌細胞分裂及增生,賀爾蒙療法就是抑制』被動情素刺激生長的乳癌細胞,以降低乳癌病患在治療後的復發率及對側乳房罹患乳癌的發生率;所以這些病患『驗血』是用以檢查以下項目以檢查體內賀爾蒙是否有被控制住 :  


































驗血項目中文參考標準值檢驗原因
FSH 濾泡成熟激素濾泡期:3~12mIU/ml 大於12mIU/mL 就是卵巢功能近衰竭, 數值越高, 卵巢功能越差. 
 (卵巢功能檢查)排卵期:6~25mIU/ml 
  黃體期:2~12mIU/ml 超過25, 已無懷孕可能
  絕經期:19-100mIU/ml 
Estradiol 雌二醇30-100pg/mL

成年女性在30-100pg/mL 就是正常 (非排卵期),  18 pg/ml 以下就是停經狀態的女性.


(數值愈底代表體內雌激素已被控制住)




可以在您的病理報告裏看出您的ERPR的種類 :


Ø           若患者之腫瘤細胞同時有ERPR之表現 (ER+PR+),其使用荷爾蒙治療得到  緩解之機率約為7580%


Ø           若只有ER表現沒有PR表現 (ER+PR-),則緩解率約為2530%


Ø           若只有PR表現沒有ER表現 (ER-PR+),則約為4045%


Ø           即使兩者均無表現 (ER-PR-),仍有小於10% 之病人可達到緩解。


Ø          根據研究顯示,大約有3/4的患者其腫瘤細胞有表現ERPR,因此大部分患者均有機會接受荷爾蒙療法。


 


附註: 我上次FSH 檢驗結果是: 42 m IU/mL (卵巢衰竭) Estradiol : 10 pg/mL(停經狀態) 我的婦科醫師說這樣很好, 這樣就是控制住我的賀爾蒙了。 ......!


最後希望這些說明也有助於閱讀您的檢驗報告喲!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乳癌治療的新藥~賀癌平

乳癌具有三高的特性:高發生率、高衝擊性、以及高治癒率;由於多科技的整合零期乳癌的存活率高達100%,而第一期為80%,平均乳癌10年存活率為60%,近來更由於基因科技蓬勃發展,賀癌平(Herceptin)正是一個以基因工程重組製成的乳癌新藥,衛生署已於二月份發表此藥物正式上市。

乳癌傳統的治療除了手術、化學、放射治療取決於腫瘤大小、淋巴感染程度,但有一群病人對於赫二蛋白(Her-2neu)表現過度的病人,這群病人對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效果較差,但由於基因工程進步這項突破性的發展,Herceptin可和乳癌細胞膜上赫二受體的抗原結合,阻止癌細胞內蛋白質的傳遞,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因此Herceptin 只攻擊癌細胞,不破壞正常組織,可以抑制赫二蛋白(Her-2neu)過度表現的腫瘤細胞繼續增生,而且人體內一種毒殺癌細胞的作用,會在賀癌平的調節之下,優先作用在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細胞上,這是與其他化學藥物不同的地方。

高醫的臨床實驗也證明,對於乳癌因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無效的部份轉移末期病人而言,賀癌平與紫杉醇這種療法卻可延長生命,減少惡化,衛生署並已核准其適應症為『單獨使用於治療腫瘤細胞上有過度HER2表現,或曾接受過一次以上化學治療的轉移性乳癌之病人』,只要醫師為乳癌病患做過HER2試驗,符合以上條件的病人就可望藉著賀癌平治療乳癌,對於復發轉移的病人在治療上更增加一種新的致癌藥物選擇。



賈德貞整理   http://bbs.mychat.to/reads.php?tid=231082

[好文分享]不要把愛唸碎了



  下雨的夜晚,她帶著小孩回娘家陪父母用晚餐。七點半過後,孩子吵著回家。六歲的孩子,懂得如何打電話和正在加班的爸爸撒嬌,「爸爸,趕快下班,來接我們回家啦!」 

  「爸爸還要忙一陣子喔,你乖乖,陪阿公阿媽看電視,爸爸九點半點半來接你們,好嗎?」他溫柔地哄著孩子,沒有想到電話的話筒已經被她搶到手上,讓她聽見了以上的對話。 

  「不用急,你慢慢來,沒關係,如果她繼續吵著要回家,我自己先帶她公車回去好了。」她體貼地和丈夫溝通,希望他還是以工作為重。 

  二十分鐘之後,他在車上用行動電話跟她聯絡,「我已經快要到巷口囉!這時間不太好找車位,我就不上去了。你們下樓來,在便利商店門口上車。」 

  「唉,你幹嘛呢?不是還要繼續加班嗎?我說過嘛!我們自己坐公車回去就好了……」她急著想阻止他,但已經來不及了。 

  「太太,行動電話的通話費很貴喔。」他以輕鬆的方式暗示她該停止發言了。 


●  愈是複雜的情緒,愈需要理智的溝通 

  幾分鐘後,她和孩子上車,她又不能自制地一路碎碎唸下去,「沒加完班就趕回來,不太好吧!你們部門那些同仁會怎麼說呢?你一定開快車了,對不對?萬一又超速被照相,把繳罰單的錢拿來搭計程車都搭不完了……我跟你講我們自己搭公車回去就好了嘛!你何必這樣呢……  」 

  向來認為自己EQ還不錯的他,已經被她的碎碎唸逼得快要抓狂了,但仍理智地選擇閉嘴,直到回到家,自己洗好澡,也把孩子安頓好了,他才跟她溝通。 

  「不忍心讓妳們母女兩個人在下雨天還大老遠走路去搭公車,所以趕回來接妳們。我知道妳捨不得我這樣趕,又擔心我工作沒有做完。這些好意我都懂;我相信我的好意,妳也懂。可不可以不要一路碎碎唸,妳這種表達關心跟好意的方式,反而會讓我很難過。」 

  她聽了他的話,頓時不知道該如何接口。 

  結婚七年,算是老夫老妻了,她恨自己為什麼這個喜歡碎碎唸的壞毛病,一直沒有改過來,心裡愈想愈覺得慚愧。 

  坐在梳妝台,她低著頭不好意思看他。 

  他主動過來拍拍她的背,「別想太多,我知道妳是為我好。早點休息吧!我把工作帶回來了,還要忙一下子,妳先睡。」 

  在臥室裡,聽見他在書房敲打電腦鍵盤的聲音,回想這幾年來的相處方式,她始終習慣以「責備」代替「感謝」。即使是年輕時收到他送的禮物,心中明明很高興,嘴巴還是會唸著:「你啊!就是會亂花錢。」幸好,他始終包容著她的無禮與無理,一直默默付出、奉獻。 

  和他比較起來,她顯然是個不夠自信的人。既害怕接受對方過多的好意,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感謝,覺得自己不值得對方為我這樣做,才會經常以「責備」代替「感謝」。 


●  坦然接受別人付出的好意,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這種情況,其實也經常發生在年邁的父母和壯年的兒女之間。父母親明明很高興兒女買東西來看他們,嘴巴卻唸著:「錢那麼多,不會拿來給我花啊!」 

  兒女也很高興父母幫忙做家事,嘴巴卻唸著:「叫你不要太勞動,偏偏不聽。如果不小心滑倒,我還要送你們進醫院。」 


●再深厚的愛,都經不起這樣碎碎唸。 

  習慣以負面的挑剔,回應正面的好意,結果是傷人害己,造成彼此的隔閡。

平日喜歡碎碎唸的人,不妨換個方式想:「讓我記得他的好,我一定要加倍地對他更好。」然後,也換個方式講話。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新基因 可讓乳癌細胞自殺

乳癌幹細胞自我複製力強,術後易復發。專家昨天發表「抗乳癌幹細胞新基因治療」動物實驗,把可以促進細胞凋亡的BIKDD基因送至癌幹細胞,使其凋亡,達到治療效果。

2010台北國際乳癌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峽兩岸乳癌治療論壇昨天上午舉行記者會,中研院院士、美國德州大學安德遜癌症中心教授洪明奇發表「抗乳癌幹細胞新基因治療」。

洪明奇說,乳癌幹細胞會自我複製,且是對傳統電療及化療具有拮抗性的少數腫瘤細胞,如果透過傳統治療,這類乳癌幹細胞不容易被殺死,也會造成腫瘤切除手術後復發,因此,被認為是治療乳癌的主要障礙。

洪明奇說,研究發現,人體內引起細胞凋亡的BIKDD(促進凋亡基因),在細胞裡可以讓細胞「自殺」,因此,研究中設計一個載體,將促進凋亡的基因透過載體送到乳癌細胞中;在老鼠實驗發現,確實可以讓乳癌細胞、乳癌幹細胞自殺,且不會影響其他正常細胞。

洪明奇說,這項研究提供乳癌治療新方向,未來希望在美國及台灣申請人體臨床試驗,預計最快今年底或明年初執行。

文章來源: 台灣新生報


恢復四大功能,永遠離開癌症

<癌症

恢復四大功能,永遠離開癌症
癌症的病人,只要脾、肝、大腸、腎,四個功能恢復,就能永遠離開癌症、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 癌症不是單一的,要考慮整體。


如果癌症只是一個腫瘤就好辦了,所以過去我們在醫學上犯了一個很大的
錯誤,就是只看到這個腫瘤,然後就想,我怎麼把它殺掉,所以用手術把它割掉,用化療去毒它,用放射線去照它、燒它,反正用各種方法把它殺掉就好,然後藥越用越重,真的把它殺掉,癌細胞死了,人也死了。


脾一定要先恢復,每天三餐五穀雜糧一定要佔總飲食的50%,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雜糧就是紅豆、黃豆、綠豆、薏仁,這些都是雜糧類,蓮子也很好,有了這個概念之後,脾好肝就好,脾在造血,一天有兩個重要的時間,就是子時和午時,所以你該休息的時候一定要休息。


現在的人大部分都是肝不好,為什麼不好?
 晚睡、吃油炸的東西、壞脾氣,這三個正是肝的三大剋星。油包肝,你吃油的東西,油把整個肝包住,肝的功能完全喪失了,所以我們不要吃得太油。當我們身體感覺不適的時候,疾病在糾正人的過失,用身體的痛苦管教他,有痛苦的時候,代表我們要改變。


每天早上,你上廁所感覺很困難,這個表示什麼?你身體纖維素攝取量完
全不足,為什麼美國得大腸癌比例那麼高,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得大腸癌的人那麼多。中國的內地平常研究發現,根本沒有腸癌,因為每天上廁所都很順,一坐下去,噗隆,噗隆噗隆!每條都像香蕉,好漂亮!而且排列整齊。


如果你上廁所有困難,這表示什麼?萬病之源,都是從你的大腸不能正常
排泄開始。


你如果大腸很好的時候,你早上應該不是自己醒過來,而是被大腸的蠕動
叫醒,大腸蠕動在叫你了,為什麼? 因為 5到7點就是大腸最活躍的時間,所以為什麼我們告訴癌症病人一定要9 點睡,因為你的大腸早上 6 點到7點的時候自然就會蠕動,叫你起床,蹲馬桶了。


你一天要上幾次廁所才夠?
請記住:如果四、五天才上一次廁所,叫重度便秘;兩三天上一次廁所,這個叫中度便秘;一天上一次廁所,叫輕度便秘。怎樣才是最健康,最正常?就是每天吃幾頓飯就上幾次廁所,這個叫健康,而且每次坐下去,兩三分鐘就解決。食物進入體內12小時,沒有排出去,就會形成毒素。因為毒素沒有排出去,我們的大腸壁就會吸收這個毒素,吸收以後,透過靜脈又送回肝臟去,糟糕了!造成肝虧損,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肝不好跟大腸有直接關聯,只要大腸一通順,肝好了,免疫系統也跟著恢復,而且送到心臟的血都是乾淨的,所以什麼病都不容易罹患。


當一個人感覺到每天很容易疲倦、很容易累,表示你的肝功能已經出現問
題了,血已經沒有辦法回流到肝!你身體健康靠的是什麼?
 
睡眠的時間,脾去收集血液,送到肝臟去解毒,解毒以後,乾淨的血液送到心臟去,心臟再送到全身,就能獲得營養,就能獲得健康。


很不幸的是,現代很多人脾已經先出現問題,脾本身就不收集血液,只有
一個辦法最養脾,五穀最養脾,可是現代身體為什麼都這麼差,身體這麼多病?因為都不吃五穀雜糧,吃漢堡、炸雞、牛排、薯條,又吃白米,所以你要吃上帝原始所創造的食物,一定要吃五穀雜糧,原始的雜糧,比如糙米。



【 釋放壓力七大法】
壓力處理得宜,會變成一種動力,產生生命的活力。壓力如果一直持續增
加,會使得腎上腺、荷爾蒙出現很大的問題,引發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大部分的憂鬱症都是有很大的壓力突然來到,沒有辦法轉化。我們所處的
社會上,壓力一定存在,不可能沒有任何壓力。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周遭所有的人事物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如何讓它變成正面、積極的影響。而且使我們面臨的壓力都轉化成生命的動力,就會越活越好。


壓力來自於遇到很多的困難,所以我們要學習把困難改變。一講困難,就
真的很困難。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講困難,要把困難講成挑戰,重要的是我們遇到的事情,做出什麼反應。人生90%是決定於你所做出的反應,不是決定於你所遇到的事。成功的企業跟倒閉的企業,成功的人生跟失敗的人生,他們所遇到的困難、挫折、挑戰都差不多,差別在於如何做出回應而已。


跟壓力關係最大的是癌症,得癌症前六個月,幾乎都有重大的壓力事件發
生。癌症復發的,也都幾乎在半年或一年之間有重大事件發生。壓力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加重消化系統的疾病。壓力一旦無法轉換,會從生理表現出來,現代文明病絕對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尤其不是病毒或細菌所造成。


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癌症、氣喘、過敏,用藥物控制是一點用都沒
有。因為它是綜合性的併發症,它的引爆點就是壓力。跟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它是一個長久累積形成得病的體質,等到一個重要事件打擊,終於生病。


當你感到壓力來臨的時候,要學會放鬆 。我發現幾個方法很有效,呼吸可以影響腦波的頻率,腦波的頻率可以影響心跳的速度,心跳的速度又可以影響肌肉鬆緊度。這種方式也治療過口吃的病人。你也可以自己練習搓動雙手,用這個方法很有效,可以幫助整個人的氣血回流,體力和精力可以很快的充滿。


第二個有效紓解壓力的方法就是運動,讓你整個人震動或舞動,很快就可以提振精神,最好有個規律性的運動,因為運動是紓解壓力最好的方法。另外,每天赤腳在草地上走,就可以釋放壓力。


第三就是睡眠,睡眠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是,現代人普遍睡不好覺。睡眠品質越好,壓力釋放的速度越快。可是不要等全身非常累了再去睡,很容易睡不著;很累還睡不好,表示肝已經嚴重受損。


第四就是休息,休息和睡眠不同,休息是脫離原來的工作,轉換一個場景。舉例,吃飯的時候不要在原來的辦公桌吃。不要到外面吃,浪費時間,而且外面很多都是癌症食品。儘量帶便當,比較節省時間,吃完之後,留15分鐘來做和上班無關的事。剩下來的時間做腹式呼吸,透過呼吸來放鬆。


第五是飲食,不要吃高壓力的食物,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是高壓力食物,越吃這些食物,會使交感神經亢進,有時會刺激身體所有的功能處於警戒狀態。


什麼是高壓力食物?可樂、汽水、咖啡、茶、酒精、香煙、乳製品、肉製品,所有的肉,尤其是經過油處理的肉是壓力最大的。


什麼食物會使心情愉快? 聖經創世紀第 1 章29節:上帝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結有殼的果子全賜給你們做食物了。」 讓心情愉快最重要的食物,蔬菜、水果、五穀雜糧。飲食中一個重要的東西可以減輕壓力,就是水。喝水可以減輕壓力,喝好水可以釋放壓力。


第六個釋放壓力的方法是曬太陽,聖經上常講到,日光有治療的功效。很
多憂鬱症患者都不愛曬太陽,平常多曬太陽,身體的抗體會增加。


此外,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現代人不太愛喝水,但多數人卻認為自己
已經喝得夠多了,原來是他們把咖啡、果汁和碳酸飲料等也算進去了。尤其咖啡和茶都有利尿作用,容易造成水分大量流失,所以喜歡喝咖啡、茶的人,喝水得比一般人還多才行。每一天把握三個時辰喝水,保證病痛至少好一半以上。一就是早上起床後喝500cc ,下午3點鐘喝500cc ,晚上9點再喝500cc。不要等到口渴才喝。



怎樣才算睡眠足夠?如何睡好眠?
1. 固定時間入眠
每晚大概約 10 時,最慢11時入睡,如此一來早上6時左右便會自然醒過來。早睡早起型的人,睡眠一般非常規律,有足夠深沈睡眠的時間,讓身體徹底休息。這是最標準又健康的一種生活型態。


2.. 佈置睡眠環境
人腦深處隱藏著一種形似豌豆狀的巧妙腺體,稱為「松果體」,它掌管
人體的生理時鐘。松果體在維持人類睡眠機能的正常運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會在適當的時候分泌出一種稱為「褪黑激素」(Melatonin)的神秘賀爾蒙。褪黑激素分泌多的時候,自然我們就會想睡覺;而褪黑激素分泌少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醒過來。松果體被喻為人體的「第三只眼睛」,原因是松果體含了與眼睛相似的色素細胞,對光具有同樣的敏感度,它會根據接收到的光量多少,來決定褪黑激素的分泌量。當我們的眼睛感應不到光線的時候,便會傳達命令到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讓我們進入睡眠。所以如果非要點燈的話,位置最好在低於床的位置以下,避免眼睛接觸到光線。


3. 運用腹式呼吸
一般我們呼吸是利用肺,它是淺、短的呼吸。而腹式呼吸則是深、沈的呼吸,例如吐納功。吸氣時,鼻子吸氣嘴巴閉氣,將腹部充滿氣,吐氣時則相反,以嘴部吐氣而不從鼻子吐氣,氣一定要吐到盡頭。這樣的呼吸法,不僅在運動時使用,在平時更可利用這樣的方式吐納。特別是有恐懼焦慮病症的患者。


4. 睡前 2小時不飲食
飲食和睡眠的關係密切,有時候睡前喝過咖啡,於是眼睜睜坐到天亮;有時候吃得太飽的話,又會發惡夢;有時候空著肚子睡覺,整晚又會輾轉難眠。最好在睡前2 ~ 3 小時就完全停止一切飲食。


5. 保持愉快的心情
失眠的眾多原因之中,以心理因素最是普遍。只要精神鬆弛下來,自然可以輕易入睡。因為緊張而無法入睡的人,通常都被「我為什麼總是睡不著?」這念頭所困擾。有些人一上床便不斷強逼自己必須入睡,弄得精神非常緊張,如此當然不可能入睡了。



【 培養健康的習慣】
流汗是排肺毒最好的方法,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流汗,尤其是天氣炎熱的時候,因為天氣炎熱就是要讓我們流汗。可是現代人一感覺到炎熱就躲到房間,打開冷氣,流汗的機會自然變少了,身體怎麼會好?現在的人呼吸系統普遍不好,就是經常待在冷氣房,流汗的機會減少了,肺毒不容易排出去。所以,千萬不要排斥流汗,否則呼吸系統的毒排不出去,將造成身體的傷害。流汗以後一定要喝水,而且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想到就喝,養成喝水的習慣,坐下來就喝水,不斷地上廁所,這樣可以把腎臟刷洗乾淨。喝水很重要,尤其早上起床後,還沒有刷牙前,先喝下500 - 600cc,能讓你整夜凝結的美好唾液,通過胃與腸道,把累積在大腸幾十年的宿便排出來,感覺非常好!


要空腹吃水果!水果很快就會通過胃,經過小腸,大部分都在小腸吸收。如
果我們飯後才吃水果,胃已經塞滿東西,水果根本無法通過胃部,經過一段時間,水果就會酸掉、臭掉、腐化,於是引發許多消化系統的問題。所以一定要養成空腹吃水果的習慣。



【健康的要件】
第一,正確的飲食醫治身體的疾病
第二,適當的運動
第三,充足的睡眠,健康的根基在充足的睡眠。
第四,生活上的規律與節奏
第五,接受陽光的能
第六,新鮮的空氣
第七,無毒生命水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治轉移性胃癌 標靶藥物存活突破1年

 






中時健康╱【中時健康 黃曼瑩、林志遠/台北報導】 2010-09-23 11:08




你也許常有胃痛、腸胃不適的感覺,不過卻常以消化不良的消極心態來面對,置之不理,但是有可能胃癌已經找上門而不自知。胃癌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五名,但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若未接受內視鏡檢查,不易早期診斷,約4成5患者發現時多已轉移,過去10多年來只能依靠化療,轉移性胃癌病患面臨存活期不超過1年的瓶頸。但研究發現,約2成轉移性胃癌病患有HER2陽性基因,可能使疾病惡化更迅速,還好目前已經有胃癌標靶治療,使得胃癌患者不再聞胃癌色變!


一名58歲的王媽媽,年初開始有吞嚥困難的情況,只能小口小口地啜飲杯中的水,連水滑過腸胃都感到不適,原來經檢查,王媽媽已罹患轉移性胃癌,還好她始終有一顆開朗的心,與癌共存。在聽到HER2陽性基因,可能會讓轉移性胃癌惡化更快時,她呼籲癌友要保持樂觀心情之外,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是否可作HER2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陽性基因,甚至與醫師一同討論更好的治療方式,打一場保「胃」戰!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正雄醫師表示,胃癌早期症狀易與胃炎或胃潰瘍混淆,不易早期診斷,約4成5發現時已轉移。目前僅約2成的胃癌於第一期或第二期發現,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因發現較早五年存活期7至9成;若發現已是第三期,手術後五年復發率高達約40-50%,但也有4成5成病患發現時已是四期轉移。轉移性胃癌治療於過去10年來,多以化療為主,雖有搭配不同化療藥物的組合療法,但存活期普遍不超過1年。



近年研究發現,胃癌病患也有「HER2基因過度表現」的情況,可能影響疾病的進展。HER2 是「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 」(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為人人都有的基因;但在部分癌症病患身上,這個基因會過度表現,造成癌細胞急速分裂增生。



目前近2成轉移性胃癌病患為HER2陽性,可能面臨高復發、疾病惡化迅速、治療反應差的治療瓶頸。臨床研究證實,過去用在乳癌治療的標靶藥物trastuzumab,可使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存活期大幅提升35%,由11.8個月提昇至16個月,日前衛生署已核准該標靶藥物使用於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治療,成為10多年來胃癌治療的新契機。



根據甫發表於刺絡針期刊的ToGA第三期臨床研究顯示,HER2陽性轉移性病患使用標靶藥物(trastuzumab)合併化療,存活期由11.8個月提升至16個月,大幅提升35%,此外由於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輕,安全性較高,對於病患的影響也較少,首度突破過去轉移性胃癌病患在單獨化療時,存活時間往往不超過1年的瓶頸。



張正雄醫師指出,標靶治療證實可有效阻斷過度表現的HER2蛋白,對於這類型胃癌病患來說,是一項新選擇,建議轉移性胃癌病患可做HER2基因檢測,若確認是有HER2陽性基因,可配合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積極治療。今年八月份衛生署也正式核准標靶藥物(trastuzumab)於HER2陽性轉移性胃腺癌(或胃食道接合處腺癌)之治療,患者必須為未曾接受過化學治療,而使用標靶藥物的同時必須合併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或針劑化療藥(5-FU),同時加上順鉑(cisplatin)。合併化療的部份目前已有健保給付,而標靶藥物須自費。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8&id=11707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給正受癌之苦的…最後的演講 心得

引自   http://isaisa.pixnet.net/blog/post/20381171


 


這幾個月來,陸續有幾個朋友及朋友的家人,因為,罹患了肝癌、乳癌、淋巴癌、卵巢癌,病情需作化療,住進了台大的腫瘤病房,讓每天幾乎都會經過台大的ISA,心頭備感異常的沈重。

也因為寫
《男人看不見的敵人~攝護腺癌》這本書,跟醫療健康類撰稿人的身分,ISA經常會跟癌友跟癌友的家屬,有直接的接觸,也常見到大家身心備受折磨的一面,說實話,化療室也跟洗腎室、急診室併列,是ISA到醫院時,最容易感覺到無望感的空間。


Randy Pausch 最後的演講

看懂健康險》認清癌症4大錢坑,精明買保單

 


引用自  http://isaisa.pixnet.net/blog/trackback/e0e2dababc/20813591


 


看懂健康險》認清癌症4大錢坑,精明買保單


 


八月份,MONEY+,理財家出了一本特刊國民年金、勞保年金,輕鬆懂!,7-11就買得到,其中的《實戰篇2︰認清癌症治療4大錢坑,精明買對保單》是我寫的。

癌症焦點》認識乳癌治療的HER-2基因

稿源    癌症焦點》認識乳癌治療的HER-2基因@ ISAISA的星星之光:: 痞客邦


 


HER-2,是指「兩個她」嗎?ER、PR,又是指什麼?FISH,是指「魚」嗎 ?

女性罹患乳癌,已經是很令人傷心、難過的事了,當許多乳癌病友,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乳癌檢驗資料上的一堆英文字檢測代號時,往往會覺得很焦慮、一頭霧水,不知道這些英文字跟自己的病情跟治療有什麼關係?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痛、癢、硬塊…是乳癌嗎?

痛、癢、硬塊…是乳癌嗎?


 


乳房構造細緻,經常出現痛、癢、硬塊或分泌物、濕疹等困擾,
《康健》教妳如何面對?該採取什麼步驟?並替妳尋找醫生的叮嚀。

【文/林芝安 圖/鄭佳玲】

洗澡時,不知道妳有沒有過「好像摸到乳房硬塊」的經驗?

感覺像硬塊,又好像不是,究竟是乳房良性腫瘤?還是乳癌?內心焦慮憂心、不斷反覆自問,猶豫到底該不該去看醫生?

以為是乳癌

黃佳媛摸到乳房有硬塊已經很久了,尤其生理期前幾天特別脹痛,卻遲遲不敢就醫,「我很怕這是乳癌,沒勇氣面對現實。」直到今年2月,她同學得乳癌需切除乳房,給了一記當頭棒喝,佳媛總算鼓起勇氣去檢查。

醫師做完切片後判定,這不是乳癌,而是良性纖維腺瘤,不需切除,每半年定期回院檢查即可。忐忑不安懸了一年的心,總算釋懷。

乳房構造細緻,易受荷爾蒙或其他器官影響,容易出現不適,每每嚇壞許多女性,再加上這些年台灣乳癌死亡率攀升,女性聞乳癌色變,當乳房出現一點狀況時,常以為自己得了乳癌。

前輔大醫學院長、新店耕莘醫院乳症外科醫師陸幼琴在門診中發現,有些女性乳房脹痛或摸到硬塊,猜想自己可能得了乳癌,又不敢來醫院檢查,直到身邊的親友催促,才憂心忡忡來檢查。結果證實,大部分只是乳房良性疾病,白白讓自己活在陰影中好久。

姊妹們該如何面對常見的乳房困擾?該決定採取什麼步驟?《康健》替妳尋找醫生的叮嚀:

●困擾一:乳房疼痛
乳房門診中最常見的困擾,首推乳房疼痛。乳症專家們異口同聲:「85%的乳房疼痛與乳癌沒有關係。」當女病人一坐下來即對醫師主訴乳房疼痛時,多數的乳症外科醫師反而不太緊張,因為近六成的乳房疼痛多與生理週期荷爾蒙分泌不平衡有關。

◆◆ 原因 ◆◆
週期性乳房疼痛常見於30∼50歲女性。月經來之前3∼5天內開始疼痛,一直到月經結束後約5天若疼痛較為減輕,屬於正常的疼痛。若月經結束後一星期仍很痛,即必須當心了。「不過,如果有纖維囊腫,疼痛會比一般生理期的痛還更久、更痛,」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乳癌專科主任俞志誠補充。

週期性乳房疼痛 主因是乳房組織內的神經被拉扯。月經週期中,卵巢分泌雌激素(又稱動情激素),逐漸進入排卵期後分泌黃體素,雌激素對乳房組織的乳管部份有增生作用,乳管肥厚,乳管通道受到擠壓或暫時閉塞。

黃體素則對乳葉有增生作用,因而產生微小分泌物,但這些分泌物因前端乳管不通暢而無法宣洩,卻又繼續分泌,導致腫脹,引發神經拉扯而疼痛,前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萬芳醫院外科顧問劉自嘉醫師表示,這屬於自然現象的疼痛。

當有纖維囊腫時,乳管因不明原因造成特別肥厚,乳管阻塞,經過雌激素的刺激產生加成作用,疼痛感更劇烈,甚至形成類似腫塊的現象。

等月經來潮後,女性荷爾蒙消退,乳房組織恢復正常,疼痛自然褪去,不必服用藥物。「除非痛得受不了,不然少吃止痛藥,免得正常荷爾蒙分泌受到影響,」劉自嘉說。

非生理週期的乳房疼痛 原因可多了。包括穿不合適的胸罩、性行為時過度撫摸吸咬、良性的大腫塊、服用雌激素、乳腺發炎(合併紅腫熱痛)、過分運動造成拉傷,反射到乳房造成疼痛,或乳房撞傷、胸大肌的疼痛表現在乳房部位,或心肌梗塞、心絞痛、二尖瓣脫垂等心臟問題卻以為是乳房疼痛,甚或明明是胃痛卻因神經傳導反射到胸部疼痛。還有人因感冒久了,長期咳嗽,肋膜發炎疼痛卻以為是乳房出問題。

「一項研究指出,乳房疼痛最常見的除了荷爾蒙失衡引發疼痛之外,肋骨與胸骨間的軟骨關節炎引起的疼痛也很常見,」俞志誠解釋,位於胸骨與肋骨之間的軟骨如果有關節炎,一壓就痛,與纖維囊腫引起的疼痛很類似。

如何區分是乳房或心臟引起的疼痛?簡單區分,如果是乳房的疼痛,屬於悶悶的陣發性抽痛。如果是心臟疾病如二尖瓣脫垂,常是尖銳的刺痛,而且時間持續較久。

◆◆醫師的叮嚀◆◆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張金堅指出,疼痛的確不是乳癌常見的症狀,但不表示只要是疼痛就一定不是乳癌。疼痛也可以是一項警訊,代表某處出了問題,仍要找外科醫師揪出痛因。

張金堅建議病患提供醫師更多疼痛症狀的敘述,協助診斷,譬如痛多久?痛的性質?什麼情況下痛得比較厲害或減輕?與月經有無關係?如果確認與癌症無關後,醫師要對疼痛有所建議,是否該吃藥,如何飲食改善或調整生活方式等,徹底打跑疼痛。

由於許多乳房疾病與荷爾蒙密切相關,陸幼琴再三呼籲,更年期女性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之前,務請醫師檢查自己是否有乳癌,確定沒有才能使用,在服用荷爾蒙期間更該定期檢查乳房,也不宜長期服用荷爾蒙製劑。「否則,服用荷爾蒙就像火上加油,短期間內乳癌就爆發出來。」

●困擾二:乳房有硬塊
當發現乳房硬塊時,先保持冷靜,想想以前有沒有過。俞志誠表示,不論摸起來像是米粒或塊狀,是否會痛,如果是以前即有的症狀,那還好,若最近才出現,要儘速掛一般外科或乳症外科檢查。

◆◆原因◆◆
各年齡層出現的硬塊屬性不盡相同。一般而言,30歲之前,腫塊多為良性纖維腺瘤或囊腫。30∼50歲,通常是纖維囊腫或乳癌。停經之後出現的腫塊則多為乳癌。

觸感上,纖維腺瘤(內為細胞)摸起來像鼻頭,纖維囊腫摸起來像嘴唇,比較軟,纖維囊腫俗稱水瘤,是囊泡增生的結果,有時用針將液體抽吸後,腫瘤就消了。

纖維囊腫這名詞在醫學上頗有爭議,著有《乳房聖經》、前美國白宮癌症諮詢委員蘇珊樂芙醫師認為,「『纖維囊腫』是個醫師將所有非癌性的乳房問題全部丟進去的垃圾桶,不具任何意義。」對臨床醫師來說,纖維囊腫指腫脹、疼痛的良性乳房腫塊,可與纖維腺瘤做區分,且受雌激素或黃體素的不協調而產生相關症狀。

美國病理醫學學院早已發表聲明指出,纖維囊腫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台大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說,如果把所有婦女都找來切片,幾乎九成女性乳腺多少都有纖維囊腫的變化,「所以這不稱為有意義的病變,完全不用擔心。」

至於纖維腺瘤,由腺體與纖維組織合成,是實質的良性腫塊,外觀平滑形圓、邊緣明顯,會滑動,摸起來不痛,就像掉入乳房組織的一顆釦子,很容易在乳房X光攝影及超音波底下被識破。

乳症專家表示,成因可能與分泌雌激素的卵巢功能旺盛有關。當雌激素濃度過高,刺激乳腺局部過度反應,導致乳腺上皮與纖維組織增生。

很多人擔心以後變成乳癌,想切掉纖維腺瘤,「我不建議拿掉,三分之一的病人,停經後會變小或消失,」黃俊升說,纖維腺瘤形成惡性腫瘤的機率不高,定期追蹤即可。

要注意的是,有一種跟纖維腺瘤類似,從乳腺腺管周圍的結締組織長出來,稱為「葉狀肉瘤」,這是一種罕見的腫瘤,可為良性或惡性,跟一般的乳癌不同。

相對於纖維腺瘤,葉狀肉瘤長得較快又大些,不論良性或惡性,醫師建議拿掉,「這跟乳癌處理方式截然不同,不必切除乳房,也不需做化療或放射治療,」黃俊升說,單純切掉腫瘤或廣泛性切除腫瘤即可。

◆◆醫師的叮嚀◆◆
摸到腫塊時,不論軟或硬,大或小,一定要找乳症外科醫師做觸診、並接受乳房影像檢查包括乳房X光攝影與超音波,必要時得做切片,以利確定診斷。尤其40歲以上女性,要儘速找外科醫師檢查。

●困擾三:乳頭有分泌物
哺乳期乳頭出現乳汁樣的分泌物,算正常。如果不是哺乳期間的分泌,就必須當心了。

◆◆原因◆◆
婦女生產後,腦下垂體不再受到胎盤抑制而分泌泌乳激素,刺激乳房分泌乳汁直到斷奶。

如果斷奶後仍持續分泌乳汁,「這是因為腦下垂體分泌的泌乳激素,未因斷奶而停止大量分泌,即使泌乳激素相當微量,仍對某些婦女乳房發生作用,持續有乳汁從乳頭流出,」劉自嘉說,這跟乳癌無關,一段時間後自動會消失,不必擔心。

此外,也可能因服用藥物刺激腦下垂體,造成泌乳激素過高,流出分泌物。「如果兩側都有乳汁分泌,且量滿多的,很可能是泌乳激素過高,」黃俊升解釋,一旦確定不是腦下垂體分泌泌乳激素的問題後,接著要確定乳房有無病變,只要乳房沒有病變,即無大礙。

一般的乳頭分泌物有三種:一種是像水或乳汁一樣,呈現透明狀,多半因泌乳激素較多所致。另一種為漿液性,呈黃色,多與纖維囊腫或乳管鬆弛有關。第三種則是血樣性或褐色分泌物,亦即俗稱的乳頭出血。

乳頭有15∼20個乳孔,當乳頭分泌物為深褐色或血液,如果沒有摸到腫塊,且分泌物來自單一開孔,則可能為「乳管內乳突瘤」,這種瘤很小,血管卻很豐富,易破,順著乳管流出血液,85%以上為良性。

如果是多處開孔流出稍微泛黃或清水狀的分泌物,則多為纖維囊腫病變所引起,少數是因服用藥物導致。

總之,當乳頭出血時,約九成為非癌症所引起(包括良性纖維囊腫與乳突瘤),5%則與癌症有關,當癌細胞侵犯到大的乳管時,將造成乳頭出血。癌症引起的乳頭出血,透過抹片及乳房攝影、超音波即可檢測出,但這時恐怕多已經第二期或二期以上了,腫瘤長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引發出血,初期的乳癌少有此症狀。

還有一種稱為「無月經的乳頭分泌物」,如果月經始終沒來,乳頭卻有分泌物,「很可能是荷爾蒙出現問題,」張金堅提醒。

◆◆醫師的叮嚀◆◆
黃俊升特別補充一點,即使乳頭分泌物很清澈,也不代表完全正常,「只要不是哺乳期間的分泌,不論顏色深淺、有無出血,一定要就醫檢查。」

●困擾四:乳房腫脹
乳房腫脹仍與荷爾蒙分泌失衡有關,有些女性因子宮疾病必須長期服用荷爾蒙製劑(如避孕藥)或更年期女性採荷爾蒙補充療法,都容易乳房腫脹。

◆◆醫師的叮嚀◆◆
建議在生理期快要來之前幾天(尤其稍微豐滿的女性),換穿稍微寬鬆的胸罩,運動時最好能換布料舒服具彈性的內衣,「背心型的更好,」陸幼琴不忘叮囑。

網路上經常出現「內衣導致乳癌」的說法,乳症外科醫師們均不表認同。

「即使是機能型內衣,也不可能導致乳癌,」俞志誠搖頭笑說,長久穿過緊、尺寸不合或有鋼圈的內衣,造成慢性摩擦。慢性摩擦是否會直接導致乳癌,「這部份醫學上仍有爭議。」不過,內衣過緊很可能引起類似纖維囊腫的疼痛,卻不會造成纖維囊腫,「但如果本來就有纖維囊腫,疼痛可能更劇烈。」

陸幼琴因為是女醫師,檢查病患時會特別關切病患的內衣,她發現,門診中許多年輕女病患乳房脹痛,多與胸衣選擇不當有關。「我常帶著病患照鏡子,妳看,胸衣的鋼圈都烙印在皮膚上一圈,太緊了啦,把乳房硬塞進去,既不舒服又不健康,」陸幼琴不覺嘆氣。

●困擾五:乳腺發炎
陸幼琴曾有位病患,剛生產完,乳暈的分泌腺過於活躍,油脂分泌腺管被塞住導致發炎,腫出一顆所謂的乳癤。病患沒有及早就醫,亂貼藥膏,致使皮膚潰爛,腺管內發炎久了最後化膿,膿出不來只好往乳房裡面跑,結果整個乳房內部像蜂窩一樣,全爛掉了。

◆◆原因◆◆
乳腺發炎好發於哺乳期女性,哺乳時乳腺堵塞,引發細菌性感染。只要透過引流,搭配幾天的抗生素即可恢復。

另外一些是因為乳腺腺管較為擴張,分泌液多,累積在管內,形成局部積塞引起發炎。有些是因為泌乳激素過高,或使用精神科藥物,對中樞神經造成刺激,或使用胃藥,刺激腦下垂體,造成乳汁分泌多,淤積不易排出,造成乳房發炎,而乳頭凹陷者未保持乳頭清潔也較易引起發炎。

除了細菌性感染引發乳腺炎,還有其他找不出原因者。黃俊升最近有個病人,不明原因產生肉芽組織增生的乳腺炎,這跟細菌性感染的乳腺發炎處理方式不同,「可能需使用類固醇。」

◆◆醫師的叮嚀◆◆
引起發炎的原因很多,使用的治療方式也不同,建議病患千萬別以為是單純皮膚疾病而亂擦藥,應前往一般外科或乳症外科就診。

有人擔心乳腺過於密集,是否容易造成乳癌?俞志誠說明,不論乳房大或小,緻密或鬆垮,每個人乳房上的腺體細胞數量幾乎差不多,乳房的大小與脂肪有關,「不是因為乳房緻密容易得乳癌,而是因為緻密,得乳癌時不容易被偵測出。」

●困擾六:紅腫熱痛
乳頭紅腫熱痛常是因細菌感染發炎,常發生在30歲左右女性哺乳時被細菌感染,不一定會發燒。服用少許抗生素即可。若置之不理,傷口發炎久了,易造成膿瘍。一旦形成膿瘍,不容易痊癒。

◆◆原因◆◆
俞志誠解釋,哺乳期間發炎或膿瘍,並非哺乳行為造成,而是乳管的問題。如果分泌的乳汁較黏稠,或乳房曾受過外力碰撞受傷、或曾經乳房發炎造成乳管較脆弱或狹窄,很容易在哺乳期間因乳暈的分泌腺更為活躍,導致乳管阻塞,就像水溝一樣,被阻塞後易造成發臭、發炎。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持續紅腫熱痛伴隨有硬塊或乳頭或皮膚下陷,應趕緊就醫檢查,很可能是「炎性乳癌」,即使使用抗生素也無效。

當癌細胞充滿於乳房皮下的淋巴管內,導致局部淋巴循環系統阻塞,使得乳房外觀就像細菌發炎一樣,紅腫熱痛,絕不可自行擦藥了事,應找乳房外科醫師徹底檢查。

◆◆醫師的叮嚀◆◆
很多媽媽擔心寶寶健康,不願服用抗生素,致使原本輕微的發炎漸演變為膿瘍。俞志誠表示,如果發炎屬於輕微,使用抗生素的量極少,仍可持續餵母乳,不妨換另一邊未發炎的乳房授乳,「如果長期打針或使用較強烈的抗生素,則不適合餵乳,建議暫停一星期,等治療好了再餵。」

有人擔心膿瘍是否易引發乳癌?俞志誠肯定表示:「膿瘍與乳癌是兩回事,不會因為膿瘍,形成乳癌。」

●困擾七:乳房濕疹
乳房濕疹在乳房外科門診頗為常見,乳房紅紅癢癢、脫皮或乳頭附近起小水泡。

◆◆濕疹原因◆◆
有些是乳汁分泌造成乳頭濕疹,或塗抹不適合自己的乳霜,或胸衣質料內含化學物質而引起過敏性反應,亦即接觸性皮膚炎,通常擦皮膚科藥膏或更換胸衣,症狀即可緩解。

一般來說,濕疹的特性除了脫皮,還伴隨癢、小水泡,且通常不會只集中在單側乳頭。

如果濕疹現象集中在單側乳頭且經藥物治療無效,很可能是癌症前期的病變,稱為「柏哲氏症」(Paget's disease),屬於早期癌症,病灶侷限在乳頭和乳暈附近的皮下,看起來很像濕疹引起的脫皮。

很多乳癌患者合併有柏哲氏症,當癌細胞跑到乳暈附近,癌細胞經過乳管再至皮下組織,會形成類似乳頭發炎的症狀,跟發炎很難區分。

較明顯的區分除了柏哲氏症只發生在單側乳頭外,乳頭表層的變化將非常明顯,甚至破皮,最上面的表皮層也已經剝落,可看到下面的肉芽組織,有點潰瘍。

黃俊升指出,如果病灶還不到這種程度,則多為良性濕疹。

◆◆醫師的叮嚀◆◆
總之,如果發現乳暈或乳頭濕疹(尤其單側),擦皮膚科的藥一、兩星期後仍未痊癒,請趕緊找乳房外科醫師檢查。

●困擾八:乳房或乳頭凹陷
「近期忽然發現乳房或乳頭凹陷,可能是乳癌徵兆,但如果從發育期以來就凹陷,則不必太擔心,」陸幼琴對「近期」這兩個字特別加重語氣。

◆◆凹陷原因◆◆
乳頭凹陷的原因有先天與後天兩種。先天性凹陷是在青春期乳房發育時,乳管發育不良未達足夠長度導致乳頭下陷,可請整形外科醫師重建乳頭,但這麼一來,恐喪失哺乳功能。

至於後天性乳頭下陷多為乳管或乳頭下的組織受到外傷、發炎或乳癌侵犯所引起。當乳房遭受撞擊,內部結構破壞造成出血及乳管斷裂,恢復後形成結痂,結痂組織會因收縮導致乳頭或乳房下陷。

如果是乳癌導致纖維化的反應,就像結疤一樣,周圍的組織被拉扯過來,造成乳頭凹陷。

◆◆醫師的叮嚀◆◆
「當皮膚無緣無故跑出一個酒窩,絕對不可愛,」黃俊升詼諧說著,只要以前沒有,最近發現乳房或乳頭出現凹陷,就要趕緊找乳房外科檢查。

陸幼琴補充,如果乳頭只是輕微凹陷,用手稍微輕摳,乳暈肌肉收縮一下就凸出來了,這無大礙。

如果太凹陷,要特別注意凹陷處的清潔,免得因堆積肥皂、分泌物或髒垢,引起感染。洗澡時,可用小棉棒沾清水,輕輕轉動清除凹處即可。

因為乳房或乳頭下陷的機轉「跟乳癌很類似,」劉自嘉神情肅穆表示,務必要趕快找乳房外科醫師進一步診斷。

●困擾九:乳頭發癢、脫皮
秋風徐徐,轉眼即將進入秋冬季節,有些女性出現乳頭發癢或脫皮,忍不住想抓弄,嚴重甚至抓破皮。

◆◆發癢原因◆◆
很可能是天氣乾燥或過度使用肥皂清潔所致,建議浴後擦點乳液或減少肥皂用量,用清水清洗即可。

發癢、脫皮也可能與內衣摩擦造成皮膚刺激有關。陸幼琴經常幫病人檢查胸罩,翻開罩杯內襯,發現有一條縫線,如果縫線的材質過於粗糙,縫合處恰好摩擦到乳頭,可能導致乳頭發癢或脫皮。「我建議更換沒有縫合線的胸罩,或在胸罩內放一塊軟棉墊,」陸幼琴說,通常幾天後,症狀就解除了。

此外,沒有徹底洗淨胸罩,天熱或運動後身體出汗,汗水將殘餘肥皂(或洗衣粉)溶出來,刺激乳房或乳頭,也可能導致發癢。建議洗完胸衣後務必用清水再沖乾淨,避免洗劑殘留。

◆◆ 醫師的叮嚀◆◆
如果經過擦藥、塗抹潤膚油或更換布料舒服的胸罩,不論之前看皮膚科或婦產科,「只要兩星期內仍沒有全好,一定要找乳症外科醫師做病理檢查,找出病因,」陸幼琴不斷提醒。

●困擾十:副乳
除了正常乳房之外,有些人在腋下或胸部、腹部長出副乳,有些是單側,有些是雙側。

副乳常見的長相有三種:一種是有乳腺組織、沒有乳頭,亦即在乳房近腋窩處凸起。另種是有乳頭卻沒有乳腺組織,小小乳頭像顆痣,有些人直到哺乳時溢出乳汁,才赫然發覺那是副乳。第三種是有乳頭也有乳腺組織,很像多一個乳房。

不論何種情況,乳症專家們紛紛表示,副乳很常見,很正常,不需特別切除

◆◆原因◆◆
形成副乳的原因是,人類在胚胎時期,就像其他哺乳動物般原本長有兩排乳包,但出生前只剩下胸前的兩顆,逐漸變大成為乳房,如果沒有完全消退,則會留下幾顆成為副乳,不疼不痛。

「不需要拿掉,」劉自嘉說,除非副乳變得很大,影響外觀甚鉅或行動上造成不便,否則沒必要在病人身上動刀。畢竟,副乳也是身體正常的一部份,毋需切除。

副乳何以會變大?原因有二:一是女性懷孕時,因為副乳有乳腺,跟正常乳房一樣會漲奶,稍微脹大些。

另個原因是,隨著年紀增長,乳房的脂肪組織佔多數時,體積暫時變大。也可能因為中年過後,女性皮膚逐漸鬆弛,特別是長在腋下的副乳更明顯凸垂。

◆◆醫師的叮嚀◆◆
有副乳,得乳癌的機率是否更高些呢?「絕無此事,」劉自嘉肯定地說,副乳就像正常乳房,不會因此提高得乳癌的機會。

行醫數十年,看過無數病人的陸幼琴說:「這麼多年來我看過這麼多病人,只有一個病人副乳得乳癌。」

副乳與乳癌顯然沒有太大關聯,不過,外科醫師們提醒,女性自我乳房檢查或接受超音波、乳房攝影檢查時,記得把副乳算進來。

審稿專家:三總一般外科乳症外科主任俞志誠

本文出自 康健雜誌95期 封面故事:30天超完美 降膽固醇計劃


 


你可以掌握的6個抗癌密碼

 


文─張曉卉 攝影─邱瑞金


1.找對醫院選對醫生

 一被宣判得癌症,很多人都慌了,恨不得明天就開始治療。
 但絕大多數癌症的發生是個慢性、20~30年長期的過程,晚幾天治療並不會耽誤病程。重要的是找對醫院、選對醫生。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謝茂志提醒癌症病人與家屬,決定治療前要多打聽,問問周遭有醫護背景的親友,上網了解你就診醫院的設備、醫師資歷。
 例如治療乳癌,這家醫院有沒有麥瑪通(細針定位切片系統)、醫師是否具乳房外科專科醫師資格。看診時醫師會不會聽你說話、好好解釋病情,甚至可問醫師「若要詢問第二意見,您推薦找誰?」

2.勤做功課

 先做些功課,醫生解釋病情與治療計劃時才不會一頭霧水。「這點,竹科、內科(新竹、內湖科學園區)的工程師最厲害,告訴他是腺癌,下次回診他就會說『腺癌預後不好』,」基隆長庚醫院放射科吳冠群醫師說。
 但吳冠群也提醒病人,別急著照資料要求做檢查、開處方,先聽聽醫生說些什麼,「畢竟醫師有多年臨床經驗」。
 網路訊息汗牛充棟,建議找醫學中心、癌症基金會網站提供的資料,國家衛生研究院已有國人主要幾種癌症的「治療共識」,可供參考。
 如果你通英文,推薦國際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網址:http://www.nccn.org,這是由14個頂尖醫學中心合作設立的組織,提供醫師、病人的癌症治療指引,「隨時更新改版、嚴格、做法偏積極,是可以信賴的資料來源,」趙大中醫師說。

3.盯緊你的治療

 抗癌16年,簡玟橞用每種治療乳癌藥物不久,就會產生抗藥性而失效,需一再換藥、找臨床試驗中的藥物,逼著她得認識、紀錄、盯緊自己的治療。
 她打電話給藥廠,細問某個標靶藥物在國外用於乳癌病人劑量是多少?是用生理食鹽水、還是葡萄糖水稀釋?一分鐘多少滴……。
 「簡小姐,你應該在意治療效果,而不是怎麼打吧?」藥廠經理很疑惑。
 「我是第一個用這藥的乳癌病人,要準備的是該怎麼打、注意事項,步驟正確才能談療效,」簡玟橞回答。
 的確,這藥物連醫護人員都是第一次用,和病人同樣沒經驗。曾經發生過藥單註明應給500毫克,點滴瓶卻寫加50毫克;藥水流速應控制90分鐘,護士   
 卻用以前習慣調30分鐘的狀況,幸好簡玟橞事先詳讀仿單(說明書),及時改過來,「否則出現副作用,就不知道是藥物本身、還是給藥方式錯誤造成的。」

4.勿信偏方

 雖然已經有些中藥證實有抗癌功效,但仍缺乏大型研究支持,更別提那些號稱「包醫」、「斷根」的偏方。若想用中藥調養身體,一定要找合格中醫師,並告知主治醫師。
 很多醫院設有癌症中西醫聯合門診,中醫診治的重點是讓病人有體力接受完整西醫療程,處理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

5.「能吃」就是本錢

 人是鐵、飯是鋼,抗癌期間更要努力加餐飯。
 腫瘤會引發身體產生加速新陳代謝物質,增加熱量消耗,還會使人胃口變差、疲倦、消瘦,嚴重時會變成「惡病質」。治療也讓病人消瘦。台灣癌症醫學會理事長謝瑞坤醫師表示,三分之一癌症患者接受化療及放射線治療期間,會因副作用導致體重下降。有研究指出,癌症病人體重每下降5%,可能減少30~50%的存活率。
 均衡飲食,增加蛋白質和熱量攝取,如果因治療副作用造成進食困難,可考慮用營養補充品達到營養需求,才有體力抗癌。

6.樂觀積極,等待新藥新療法

 沒有人知道未來兩年會有什麼新藥,突破性治療,「抱持樂觀積極心態,與癌和平共存,」趙大中醫師說。
 如果目前用的治療無法控制病情,不妨詢問醫師有無新藥臨床試驗。三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趙祖怡為文指出,研究報告顯示曾經參加臨床試驗的病人,比一般病患能得到更佳品質之醫療及療效。
 國際癌症網絡(NCCN)、美國癌症協會(ACS)有專區介紹全美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計劃,台灣則有「台灣癌症防治網(http://www.tccf.org.tw/)」提供國內現有的癌症藥物臨床試驗。
(審稿專家: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


本文出自康健雜誌91期 204頁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如何讓乳癌無所遁形?

稿源 本文轉載自國泰醫訊第117期


作者  乳癌中心主任/杜世興醫師  


生署98 年最新公佈資料顯示95 年新發生乳癌個案已高達7,555 例,已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 子宮頸癌為第五位)與子宮頸癌同樣大大威脅著女性健康,而且乳癌的死亡率比子宮頸癌還高。此外零-I期早期乳癌發現率遠低於美國, 目前台灣新發生乳癌個案中,零期原位乳癌祇約佔10 ﹪,其餘90 ﹪屬於有轉移能力的侵襲性乳癌,顯示台灣婦女應重視乳癌的篩檢,才能有效發現原位乳癌、早期治療。政府免費提供45 69 歲乳房X光攝影檢查,也是基於「上醫治未病、下醫治末病」理念的落實。如何妥善應用各種檢查方法使乳癌無所遁形,不僅是醫生的職責也是身為女性的妳值得學習的課題。



 


 

乳癌症狀表現可能為


1. 乳房發現任何無痛硬塊或腫瘤(當然少數乳癌會以疼痛為表現)


2. 乳房變形


(1) 突然性兩邊乳房大小不一樣


(2) 兩邊乳頭高低不一樣


(3) 突發性的乳頭下陷( 圖一)


(4) 乳房上有凹陷現象( 圖二)


3. 乳頭有血( 圖三) 或其他不正常的分泌物( 圖四)


4. 乳房上有不收口的傷口


5. 腋下有無痛硬塊或腫瘤


6. 乳房皮膚有潰瘍或橘皮狀變化( 圖五)


7. 乳頭濕疹( 圖六)、落屑( 圖七)


 


    當然另外零期乳癌( 即原位癌) 可能無任何臨床上症狀,但卻以異樣微小鈣化點為表現,在施行乳癌篩檢接受乳房X光攝影時意外早期發現。


    當女性到醫院進行乳房檢查時,醫師除了進行觸診外,也會幫您留意乳頭是否有異樣表現,同時也會檢查腋下淋巴腺是否有腫大;但有部分的乳癌是理學檢查無法觸診察覺出來的,所以需要安排乳房超音波或是乳房攝影……等檢查。


 


乳癌的高危險族群如下:


1. 初經早於12 歲,停經晚於55 歲的婦女。


2. 有乳癌患者之家庭,尤其母親或姊妹患有此病者或帶有BRCA1BRCA2 乳癌基因變異者。


3. 從未生育者或35 歲以後才生第一胎者,也有較高的罹患乳癌可能。


4. 一側乳房罹患乳癌者。


5 . 乳房有增生病灶者, 尤其手術切片報告顯示乳管異樣增生(Atypical ductalhyperplas ia;ADH) 或乳小葉異樣增生


(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ALH) 其罹患乳癌機會約為常人五倍, 應特別謹慎追蹤。


6.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


7. 停經後肥胖者或胸部曾大量接受過放射線照射者。


8. 重度喝酒者。


9. 攝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婦女。


10. 停經後補充女性荷爾蒙者。


 


    最新醫學報導甚至指出肥胖者會增加乳癌復發率、死亡率及每天攝取> 6 公克酒精也會增加乳癌復發、死亡率。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險性相對較一般人稍高,不過由於仍有約65%的乳癌患者是沒有相關的危險因子,因此呼籲一般婦女仍應注意乳房健康的重要性。


 


乳癌的預防


    飲食、作息方面建議多攝取含纖維綠色蔬菜、水果、榖糧、避免偏食高脂肪食物,而且鼓勵餵母奶、多運動、少酗酒、減少體重肥胖;太年輕的乳腺宜避免不必要的放射線照射,切記除非必要,否則勿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臨床上使用太莫西芬(Tamoxifen)Raloxifene 藥物能有效的預防乳癌,用於高危險發生乳癌族群身上。


 


    乳房腫瘤檢查方法最常用不外乎乳房超音波檢查、乳房攝影檢查,必要時搭配細針細胞穿刺、切片手術檢查。在某些情況考量下甚至需要進行乳房核磁共振(MRI) 檢查或正子掃描攝影 (PET)。茲將臨床常使用的各種乳房檢查法作一簡介。


 


乳房攝影檢查


    一般對象為40 歲以上的年齡層女性;太年輕的女性,由於乳腺比較密緻,比較不適合利用乳房攝影來偵測早期乳癌;但是對有乳癌家族遺傳史的女性,則建議在35 歲至40歲間就進行一次乳房攝影篩檢檢查。40 歲-69 歲則建議每1 2 年進行一次乳房攝影篩檢檢查。


乳房攝影利用輻射線的照射後可以在影像上看到乳房組織是否有結構上的扭曲、密度改變或異樣鈣化點的存在。由於乳房 X光攝影可顯示乳房細微的變化,包括兩側不均勻密度、異樣鈣化點、甚至乳頭皮膚變化都可以被顯現; 因此早期乳癌顯微變化都可望藉著乳房X光攝影發現,有助於發現臨床上觸摸不出的乳癌,尤其是以異樣鈣化點( 圖八) 為表現的乳癌,零期原位乳癌的發現主要也是經由乳房X 光攝影發現。不過要提醒各位女性朋友,乳房X光攝影雖然是乳癌篩檢的有效儀器,但它在診斷乳癌上並非萬無一失,約20 ﹪的乳癌在X光攝影是呈現正常影像,臨床上必要時仍要搭配乳房超音波檢查以達相輔相成的效果。


對於某些難以辨別良性或惡性的影像,可進一步採行放大影像(magnification view)或局部攝影(spot view) 來加以分析。


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乳房需要置於兩塊夾板之間,將乳房壓擠使乳房組織平均分佈,如此可減少幅射的劑量及使影像更清晰,但會讓女性朋友有點疼痛。建議乳房有疼痛的女士可於檢查前一星期內減少咖啡因 ( 如咖啡、茶、可樂、巧克力),檢查時可有助減輕不適。


 


乳房超音波檢查


    是40 歲以前年輕女性檢查乳癌的有效方法;因為年輕的女性乳腺比較密緻,非常適合利用乳房超音波來檢查乳房疾病。超音波檢查利用能發射音波的特殊探頭將音波發射到乳腺內,利用乳腺組織不同的密度對超音波穿透程度不同,產生不同的回音訊號後,經過主機板處理合成影像,醫師再結合臨床發現,對病變的部位、性質作出診斷。對於觸摸得到的腫瘤,乳房超音波是用來判別乳房腫瘤是良性或惡性最好的檢查方法,不僅可看出腫瘤的內容物,確認是實心腫瘤或水瘤,同時也可以看出腫瘤邊緣形狀以及大小、位置、和多寡。


    此外乳房超音波也可做為乳房攝影的輔助工具,可以追蹤病變部位、辨識病變部位的形態,ㄧ旦發現腫瘤,在乳房超音波的導引下,還可以精確地用細針或粗針穿刺腫瘤,取出腫瘤細胞或組織來施行細胞或病理診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乳癌是超音波無法偵測出來,也有部份乳癌是乳房攝影無法顯像的;因而乳房超音波與乳房攝影兩者間需要相輔相成的應用在乳癌的檢查」。至於是單單利用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 或者是同時施行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則有 賴 醫師參考病人的乳癌家族史,年齡層及乳腺密緻度或臨床症狀表現而選擇。本院乳癌中心( 圖十) 配備有4D 乳房超音波( 圖十一),可大大改善影像畫質、有助於提昇正確診斷。


 


乳房核磁共振(MRI)檢查


    將人體置於強大的磁場中,利用特定的無線電波脈衝,激發人體組織的氫原子核,能量激發後釋放出電磁波訊號,經電腦分析組合成影像。但因費用昂貴、過高的敏感度,而且未有標準化檢查序列,因此並不適合做為大量乳癌的篩檢工具;不過在傳統超音波、乳房攝影等檢查無法得到決定性診斷時,或是患者曾接受過矽膠隆乳時、乳房接受過放射線照射治療、都可以利用核磁共振檢查得到進一步的診斷。由於其高準確性,頗適合使用於乳癌高危險族群的乳癌篩檢,是乳癌高危險群偵測早期乳癌的有效方法( 圖十二)。臨床上常應用於評估接受化學治療前後腫瘤大小變化或懷疑乳癌發生遠處骨骼、脊髓、腦部、等處轉移時之檢查,也常應用於計劃施行乳房保留手術前,


對是否有多發性癌性病灶的進一步評估。


 


電腦斷層掃描(CT)


    利用X光,加上電腦計算,取得掃描圖像。一般電腦斷層不適用於乳癌的篩檢,而是當乳癌患者為III 期乳癌,為進一步評估疾病嚴重程度或乳癌患者出現頭暈、頭痛、步態不穩、肺部X光有異常顯影或腹部超音波有異常發現等情況,在懷疑有遠端轉移病灶時才會使用。


 


正子掃描攝影 (PET)


    利用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葡萄糖同位素之代謝差異來尋找腫瘤的位置,可區分良性或惡性病灶; 但其對早期乳癌的偵測準確性並不高,臨床上多應用於懷疑乳癌轉移時,利用正子攝影進行全身性的掃描,尋找轉移的病灶,尤其當血中CEACA153 異常上升懷疑有遠處轉移,但是傳統影像( 如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骨骼掃描)卻無法確定、偵測何處是轉移病灶時,正子掃描攝影可提供有效的影像資訊來幫助轉移病灶的定位。


 


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


    合併PET CT 兩種檢查相輔相成,前者為定性,後者為定量,透過影像融合技術,能夠更清楚看到在三度空間裡正確的腫瘤位置。


 


細針細胞穿刺


    細胞穿刺是在摸到乳房腫塊時,在不需麻醉的情況下,直接利用針筒抽吸乳房組織的腫瘤細胞,( 圖十三)然後於實驗室裡針對細胞進行染色判別,以確認是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 對於臨床上觸摸不出的腫瘤也可以在超音波引導下施行細胞穿刺檢查。此項細胞穿刺檢查好處為在門診即可進行而且沒傷口、少有併發症,也可以有效地、直接針對問題做出診斷,在排除惡性後,可以去除煩惱;萬一是惡性的話,也可早日做整體治療計劃。


    不過,細針細胞穿刺約有四分之一的比率會因無法抽吸足夠細胞,以致於無法做為病灶的有效判別,必要時可以重複細針細胞穿刺。雖然細針穿刺細胞檢查極方便、準確度高、惟須小心偽陽性(即非乳癌,報告診斷為乳癌)及偽陰性(即事實為乳癌,細胞檢驗結果為正常)之發生,更值得注意的是若細針細胞穿刺報告結果呈現惡性乳癌細胞,醫生卻無法僅憑細胞學報告為妳於術前區分出是罹患零期原位乳癌或侵襲性乳癌;此時有賴進一步利用粗針切片術(core needle biopsy )或切片手術( incisional or excisionalbiopsy )加以在術前區分出是罹患原位乳癌或侵襲性乳癌。


 


切片手術檢查


    乳癌診斷可從病史、觸診、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甚至乳房核磁共振影像學檢查等輔助診斷,但上述檢查僅供參考,確立診斷必須仰賴手術切片檢查病理結果方為依據手術切片檢查分有粗針穿刺切片(Coreneedle biopsy ( 圖十四)及傳統切片手術(Open biopsy) ; 粗針穿刺切片術皮膚沒有傷痕,但是傳統切片手術皮膚會有傷痕。切片檢查在局部麻醉下直接( 或在超音波、乳房x 光攝影、核磁共振等影像引導下) 對懷疑病灶取出組織,進行病理化驗。經觸診或超音波、乳房攝影及其他影像檢查為高度懷疑惡性腫瘤時,就可利用切片手術做直接的取樣檢驗,達到確定診斷的目標。


    若是粗針穿刺切片報告為乳管異樣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 或乳小葉異樣增生 (Atypical lobular hyperplasia;ALH), 乳管乳突狀病變(Papillary lesion),放射狀疤痕(Radial scar) 則需進一步接受傳統切片手術.以得到更準確診斷。


乳房攝影細針細胞穿乳房腫瘤檢查一覽表


 


































 



乳房超音



乳房攝影



細針細胞穿刺



切片手術檢查(粗針穿刺,傳統切片手術)



適用年齡



不限



40 歲以上



不限



不限



侵襲性





乳房壓迫疼感,


少許幅射曝露



輕微針刺痛



須局部麻醉, 粗針穿刺切片術皮膚沒有傷痕, ( 但是傳統切片手術皮膚會有傷痕 )



優點



對觸摸得出的腫瘤準確度高,容易區分實心腫瘤或水瘤



常能發現零期乳


癌, 尤其以鈣化點表現之零期乳癌



準確、不需麻醉門診即可執行


 



可做最確定診斷



缺點



不易驗出以鈣化點



對腫瘤敏感度較低



細胞不足,有偽陰性可能



侵襲性檢查


 



 


切片手術檢查(


   乳癌的治療方式通常都先採用外科手術,( 但是有部分乳癌就醫時已呈現局部嚴重晚期乳癌,不適合及時手術切除,則應先接受化學治療,待腫瘤縮小再施行手術)。手術治療方式主要有: (1) 改良型乳房根除術及(2) 乳房保留手術。


    若不得已必須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術後的整行重建將有助於美麗乳房外型的恢復。


    手術之後, 醫師再依病人的病理檢查結果,來決定是否需要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甚至新研發藥物的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 或者術後只要服用抗女性荷爾蒙治療就可以; 臨床上不少早期發現的乳癌,只要手術就可以痊癒,並不是所有的乳癌患者都需要作化學治療。


    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大大提高了乳癌患者長期存活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才會良好。萬一得了乳癌,千萬不要尋求偏方、諱疾忌醫、延誤治療;否則可能從可以施行保有美麗乳房外形的「乳房保留手術」延宕至須「全乳房切除」的結局,從有痊癒機會演變成喪失寶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