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治療路上 我們一起看見希望(夏德椿)

http://tw.myblog.yahoo.com/sam-xie/article?mid=86&prev=88&next=85


治療路上 我們一起看見希(夏德椿)


2011/11/07 15:48:02 


肺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面對眾多的病人,需要有更好的治療安排,使得癌症防治已成為國家健康照護上的重要政策之一。

在1995年以前,肺癌的死亡率很高,晚期患者平均存活期約3-6個月,當時的醫療前輩總會告訴我們:「只要讓患者好好的過日子就好,不要再增加病人的痛苦。」也就是只能消極的治療,但隨著新藥上市,肺癌患者治療上已有明顯突破,大大提高了存活率,讓我有信心可以為患者付出更多心力與貢獻。


不放棄治療 七旬阿嬷多活十年


過去,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不到15%;如今,新藥陸續問市,肺癌在治療上朝向「活得更久,更快樂」前進。


臨床上,只要患者體力許可,加上又無經濟壓力,可有更多元化的治療選擇。「但就怕患者對於肺癌治療的資訊仍停留在一、二十年前,或是因親友在癌症治療時嚴重的副作用而放棄治療!」很多人都以為年紀大就不要治療,但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住在東埔山區的老太太。初次見到七十歲的她,因為左肺腫瘤就診,當時她認為自己「活夠了」而不願治療,但醫療團隊評估她的體能狀況不錯,不斷地說明藥物進步後,終於讓她走進醫院治療。


老太太出院後,曾先後兩次搭直升機來到醫院,但並不是因為生病而來,一次是因為921大地震,另一次是碰到山區嚴重水災,有家歸不得的她,只能暫時安置在醫院裡;直到五年後,在右肺發現一顆腫瘤才再次因病住院治療。有了正確的診斷,加上患者有意願配合,讓罹癌的老太太多活十多年,八十多歲的她最後是因慢性阻塞性肺氣腫離開人世,並非癌病惡化。


應輔助患者主動掌握治療資訊


目前國內對於癌症已訂有治療準則,但「患者最害怕的就是不知道、一無所知!」故醫療團隊應該主動輔助病友清楚了解治療資訊及疾病相關知識,以我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我們醫院製作了一本衛教手冊,上頭明確記錄病情,並依癌症期別列出目前有哪些治療方式、用藥選擇,同時載明患者所用的治療方式,以及各種療法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在飲食上該注意的細節等,讓患者可以清楚自己的狀況,並提供癌症管理團隊諮詢聯絡,隨時協助患者。


肺癌的治療,特別是肺腺癌,在最近幾年有十足的進步。從2004年起,陸續有研究報告針對民族、生活習性的不同,認為某些特定族群對藥物的反應比較好,這論點在2009年證實生物特性的確對肺癌的治療有效,讓肺癌治療進入「個人化量身訂做」的里程碑。


更多醫療選擇 助患者擁抱生命希望


相較於過去,台灣肺癌患者目前在治療上有更多的選擇性,因為台灣患者中有5、6成是腺細胞癌,其中有特殊基因突變者75%對標靶藥物有反應,若好好接受治療平均存活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在亞洲人常長達30個月。未來肺癌的治療方向是先做生物標記檢測,先檢測出個人基因(EGFR;即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是否有突變,再依此制訂治療方針,並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


EGFR突變者,在第一線用藥上目前有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可選擇;如果沒有突變,可選擇化學治療或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至少有一半的患者可存活超過一年以上,但以往卻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晚期肺腺癌患者可以超過一年。若第一線用藥成效不佳,需進入第二線用藥時,也有健保給付之標靶藥物、化療藥物可繼續使用。


根據國外的研究,對於EGFR沒有變異的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使用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平均存活率可提高到12個月以上,比單純化療效果平均多5-6個月。


還記得金馬獎在台中舉行的那年,一名已因肺癌轉移到大腿骨的住院女病患,她對肺癌治療還是仍停留在舊有觀念,正想結束生命時,看到大樓底下鋪著紅毯的星光大道,不忍破壞別人的喜悅而猶豫時,她先生即時拉住了她,經過醫療團隊及社工的勸說,她接受了化療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治療後,從不能走路到能拄著枴杖走路,最後是自己走路,現在她只要定期回院追蹤接受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維持治療就行了。


因此,只要不放棄,生命就有希望。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 胸腔科 夏德椿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