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談判

Text of Award


HIGH, Arbitrator; STATEMENT OF THE CASE. The Company is a manufacturer of hardwood early American furniture at its Tell City , Indiana Plant. It is approximately 100 employees below its usual complement of 600-630. In the instant Grievance, filed by a shop steward, the Union claims that a past practice has developed, in cases of short term layoffs where some employees are required in a given department of offering the available work to the most senior employee in the classification, with that employee having the right to refuse. In other word, the Company, the Union contends, should go down the seniority roster allowing refusals and come up from the bottom with the mandatory assignment. On the occasions in question, the Company assigned the work mandatorily, to the senior employe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The parties have been unable to resolve the grievance and it is before the Arbitrator for disposition.  


 


 


Issue


The issue for disposition is whether there is a past practice which can cause Section 12 of the Agreement to be read as permitting senior employees to decline work assignment where here is to be a layoff of less than all of a classification for five days or less.


 


 


Facts


The facts of this case are largely undisputed. The Grievance arose in the Shipping and Warehouse Department, Plant 3. It appears that the plant which produces tables for dining room sets frequently is behind the plant producing the chairs. Therefore , on some days less than a full complement is required in that department.  


 


It appears that for the week ending Christmas Day 1981 and the week ending New Year’s Day 1982, the Chair Plant was shut down.


The Company had need of two employees in the Shipping and Warehouse Department for the first four days of those weeks and sometime before December 18, 1981, scheduled the two most senior employees in the department to work.


 


The most department raised the question with his steward-elect of whether his refusal to work would deprive him of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 benefits.


Upon receiving an affirmative reply, he decided to work and the two senior employees worked the days in question.


On December 17, 1981, a negotiation meeting, looking toward the present Agreement, was held and the question was raised by the union. It appears that the Company stood by its position that it would assignrather than offer the choicethe work to the senior employees.


 


It appears that the matter did not come up again in the negotiations and the parties stipulated that the relevant contractual provision, Section 12, remained unchanged in the new Agreement, effective January 25, 1982.


 


For weeks January 15, January 22, and January 29, 1982, the Company scheduled the Chair Factory for four days, closing each Friday.


 


 


 


 


It decided, however, to schedule two employees for each of the Fridays from the 85 classification of the Shipping Warehouse Department,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two senior employees in the 85 classification were assigned, without choice, to work the three Fridays.


 


 


It is undisputed that prior to December, 1981, there were a number of occasions when less than a full crew was required in the 85 classification for one day and the most senior employees were given the choice of accepting or declining the assignmentapparently, the most senior 85 frequently declined extra work. The steward who filed the grievance testified that this practice was followed when he worked as a forklift driver in Department 301.


(Position of the Parties)


The Company’s evidence is that prior to July, 1981, at least four methods of assigning the work existed.  There were: (1) allowing the senior employees the choice, as in the Shipping and Warehouse Department; (2) assignment  to the crew of the machine which had the work and laying off entire crews without regard to seniority; (3) involuntary scheduling of the most senior employees; and (4) in some cases, simply asking for volunteers.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 its present policy derived from the settlement of a grievance by an employee named [O.].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O.] was member of one of only two crews which operate a certain type of machine. The grievance arose because there was insufficient work for both machines one day and because the other machine was already working on the work in question that crew was assigned the work, notwithstanding that [O.] had superior seniority to some, or all, of the members of the other crew.  [O.] filed a grievance, which was resolved at the third step with the following Answer:


 


 


There solution of this grievance is that the Company shall follow Section 12 of the current contract where there are work crews with the same classifications.  Example:  the double end tenoner and offbearer at Plant #2, recognizing that the offbearer classification goes with the machine and this applies to full days of work only.  Partial days are excluded.  This resolution shall apply throughout the Company.  The grievant shall receive 4 hours of day work pay in the settlement of this grievance.  The one day extension to the Company is appreciated.


 


The Company emphasizes the language, ‘shall apply throughout the plant.’ Section 12 of the Agreement provides, in pertinent part:12. Seniority shall be on a departmental basis by job classification and shall govern all permanent layoffs and rehirings.  When a layoff occurs at a time when the Company anticipates a temporary layoff of less than five (5) days, it shall be made by seniority on a job classification basis, in that department.  Here, the Company emphasizes the ‘shall be made by seniority on a job classification basis…’ language, arguing that this compels the assignment to senior employees (not permitting a choice to the senior employees).


 


The Union argues that its position is consistent with both the mandate of Section 12 and the settlement of the [O.] grievance.  Its position is that while Section 12 requires that the Company offer work during a partial layoff of five days or less to the senior employe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the past practice upon which it relies establishes a right on the part of the senior employees to waive that right.


 


The Company’s position is that the past practice was not uniform, but, in any case, was terminated by the [O.] settlement.  It points out that it defended the [O.] grievance on precisely the same grounds as the Union raises in this case; namely, that the past practice in [O.’s] department called for assignment of work during temporary layoff depending upon which crew was doing the work, not the seniority of individual employees.  Its evidence is the language of Section 12, and that it, accordingly, decided it should settle that grievance, but that it should insist upon language in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which would ensure uniformity throughout the Company’s operations.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language of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the agreement was made applicable ‘throughout the Company.’


Question


1.   Evaluate the issue in this case.


2.   Explain the concept of past practice and its importance for labor-management relations.


3.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past practice for this case.


4.   How should the arbitrator rule in this case?  Why?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養成閱讀及計畫習慣




這學期


恩學校要小朋友每天要將明天到校早上要做的教具操作先想好


並因正在學拼音 因此老師要他們用紙或小本子寫起來


老師想法是 希望學生學會做規劃


同時這樣也可以讓小朋友次日在教室時


不用再花時間  我今天要做什麼?


 


這學期恩學會了自己閱讀  這是最大進步


以往她都要馬麻跟她讀


剛開始要拼音拼很久


大概花了一週時間 她閱讀速度就變快了


現在她已經可以很快的唸長文章了


昨晚她自己在房裡唸《小老鼠的筆記本》




 


這是她寫的日記--開始愛模仿  寫國字


她自己全部寫完再給馬麻看


錯了 <老> <ㄏㄛ\ 候>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老瓊

 















憶老瓊》帶著我最深的回憶
葉姿麟/聯合報


既荒謬又苦澀,書寫的是她自己,是她的周遭友人,是整個時代──那一個令我輩至今眷念不已懷想不休的美好時光……



無法相信老瓊就這麼走了,最後一次見面是什麼時候──好難追索,唯恨的是她想做的事未曾盡心盡力幫她完成。



夏天時找不著人,約略知道她在養病,只以為她在度過一段「閉鎖期」,相識超過二十年,對她的無來由的「隱遁」已經很習慣,不會也不願往失落的方向想。但她走了,這一回她不是為度過某一段人生之困頓,而是永遠的離開了。



想念老瓊,回憶的場景都是台北,與她相識在75、76年之間,八十年代的台北藝文鼎盛、人物薈萃,老瓊是其中的一位,而且,她不是詩人、不寫小說──那些人物都有一堆。她是漫畫家,是女漫畫家,這個角色直至今日還在北京朋友中說起,「老瓊是兩岸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



她的四格漫畫每一則都是一個勾勒,描繪的恰是台灣上昇年代裡在生活中起落跌宕的一群,他們在瑣碎的現實裡用著全部的力氣搬演著小愛小恨小情緒,既荒謬又苦澀,書寫的是她自己,是她的周遭友人,是整個時代──那一個令我輩至今眷念不已懷想不休的美好時光。



老瓊的幽默不只在作品裡,生活中她擅於調侃,調侃自己,調侃別人,調侃島嶼上各種光怪陸離,朋友們在一起我頂喜歡有她在,老瓊從不搶話,無需演出,往往在場者費力說完一個故事,不見反應,可老瓊隨口收尾,眾人便是一陣爆笑。



但她的一針見血在作品裡是需要「想」的,看她的漫畫似乎得經過沉澱,得思考;她的人與她的作品有類似感,常常感到那語言的好笑帶著飄飄的蒼涼,人多時她顯得沉默,很多時候不知道她的沉默是因為思索、害羞,抑或不快樂。



曾經她提過關於人們對她的作品提問或讚美,她說她無法與人談論自己的作品,但她也不知道這是因為害羞抑或自我!?



與老瓊不相熟的人覺得她冷淡遙遠,在一些場合老瓊來了,冷冷的、淡淡的,不開口,總要慢慢增溫,有朋友開玩笑說她那樣的冷眼旁觀令人毛骨悚然。她那樣高、知性聰明的外型,以及流傳的故事確是令人以為她總在山的頂端。但其實,她是害羞的。



很多年之後,也在自己認真思索自己的成長種種之後,我彷彿瞭解老瓊一如我,我們此輩在典型的台灣家庭長大的女性,從未學習情感的表達,那就像一朵未開的花始終禁錮在蓓蕾裡,滿滿的愛不知何以傳遞,而就擱著,放在那裡一輩子。老瓊的寂寞身影很濃,所以朋友看不到她的熱情。



前幾年老瓊學佛了,也許因為佛法,她又是慧根特高的人,清晰感受她的生命層次變化極大。老瓊願意給,她一直是這樣的,只是過去她很被動,這些年變得積極,但凡感受好的會來說,覺得可做她便去做;她對朋友更為殷勤,有較多的關心,知道她內裡那滿滿的愛在流轉、釋放。 如今我的案頭還擺著老瓊給我的一套《地藏經》,那年好友的母親猝逝,朋友傷痛極劇,覺得也許可藉此慰藉生者與已逝的人,然朋友不信宗教能處理他的心,《地藏經》還在我的桌前,如今竟是我來為老瓊念經了──但我心底也帶著一點隱微的怨怒。



老瓊畢竟走得太早,回想二十年都是年輕飛揚的身影,不見一日老去而就結束了。我知道無法在一點時間裡就認知這個真實,總要長長的時間過去後才能接受──這個人永遠永遠的從我們的身邊消失了。



所以,想念其實還未開始,只是回溯,過往二十年每一個片斷都看得見老瓊的身影。



電影狂熱的年頭傳遞錄影帶,從法國新浪潮到大陸第五代──看了很多很多,她喜歡伍迪艾倫,喜歡他的睿智幽默,當然那相彷彿於她。然而第一次知道《櫻桃小丸子》也來自老瓊,始終記得她說到小丸子時那滿臉的笑意,她給人的印象如許知性,但於生活中小小的感動與樂趣卻是全然庶民的。



來自很純粹的台灣家庭,刻苦的環境長大,屬於這一群的人有著共同氣味,遇上如此同類,眼睛還未望見,嗅都嗅得出來,互相探索、言語交鋒,說的都是同類話。我喜歡與老瓊交談,總是說著說著就由國語轉入台語,特別在嘲諷與感動中不知為何的用母語特別的流暢。



她的言論她的扮相她的朋友她的故事在在都讓人揣想臆測,然而她知性的開放飄逸卻恰與情感的堅固傳統對立,這就造成了她的「苦」,因為她不執取,總是表現最大的自由,她相信一種相互尊重的空間以及每個人的自我要求,然而她的高度超過人們的視野,以致呼喊少有回聲。



許多人長長的一生淬鍊不多,命運來了,便隨之夾纏而去,老瓊卻是不管命運有多混亂她總要理清楚,她對靈性生活要求極高,不斷反思琢磨,把個人生命像玉石般磨到晶瑩剔透,對俗世她理解,但她的無法庸俗,用那最尋常的態度追求所要也不是她有意的界定。



有一種人生命質感到了那樣境地,彷彿入了雪域聖地,她自己坐化其中,也就沒有了世人的聲音。



我要如何回想過去二十年,她的才情浪漫我的青春懵懂,在創作的反省與美學的品味上我得益於她許多,在困頓無知的日子裡她陪伴我,後來寫作停頓了我什麼都沒說,她也並不間斷的繼續分享她對一切作品的心情,她在生活裡的小樂趣,她對人的好奇及惋惜──二十年就有這樣多,而從不珍惜。



也許最後一次見面在冬天?



記得那一天在山上賴明珠家看大聯盟轉播,老瓊很投入,我從她身上感到小小的生活裡單純看一場球賽的快樂,當年青春的混亂從我們的身上遠離,時光歲月來到這裡,安靜了。



忘不了與她在巷道裡互道再見,轉身各自離去,不經意間回頭看她的背影,瘦長的身影孤寂的朝著她的方向走去。



恨不能再見她一眼多講兩句,說什麼──



從沒有對她說過一句話:



老瓊,謝謝妳!




●老瓊告別式訂於11月21日(星期五)上午九時於台北市辛亥路第二殯儀館景仰廳舉行。懇辭奠儀。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我所看見的台灣─談被扭曲的技職教育

 








我所看見的台灣─談被扭曲的技職教育
2008-10-19 中國時報 【嚴長壽】


     二十多年前筆者有幸帶領台灣的觀光業界到世界各地推廣台灣觀光,發覺除了故宮博物院、太魯閣,以及傳統書法、舞蹈、國樂之外,台灣薈萃了來自大陸各省烹調特色所發展出的中華美食,是最能夠吸引觀光客的賣點。推廣期間,不但深受各地人民的讚嘆,更同時引起各國媒體大篇幅的報導;由於廣泛邀約不同名廚隨行,長期與他們接觸,也意外發覺到,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推行,廚師們深感學徒難找。


     在當時的台灣,沒有一所職業學校有餐飲科,當時筆者開始透過各種管道,希望政府正視這個飲食文化人才即將斷層的問題。所幸省府教育廳主動回應,在筆者的協助下,為台灣成立了第一所省立淡水商工餐飲科,爾後餐旅專科學校陸續成立,不但解決了觀光業的傳承問題,也因此網羅了國內條件優秀、同時又有志於餐飲事業的年輕人進入了觀光與餐飲行業。


     就在此時,另一個嚴重影響就業生態的浩劫又隨之產生,這次的原兇居然是來自於政府大量放寬職業學校升級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等為科技大學的結果。在「科技提昇」的美麗名詞包裝下,給了所有原本只想學門技術,找一份工作的年輕人繼續留在校園「深造」的虛幻夢想。升學之路從專科讀完了升二技、二技學完了就可以修碩士、碩士修完了再一步就可以當博士,擁有博士學歷就意味著不必從基層幹起,終至台灣許多的年輕人只想一步登天,直接當管理別人的「長官」,台灣再也找不到願意當「基礎螺絲丁」的技師,基層技術人力逐漸淘空。


     大量開放升級的結果,因為師資人力的缺乏,在短期間創造了一時的博士假性需求。原因在於,政府沿用的還是一般研究型大學的評鑑標準,於是想要升級的學校為了滿足教育部的評鑑要求,大量的引進了有研究學歷、卻無實務經驗的博士進入技職校院。這些只懂觀察研究卻不諳專業實務的教師進駐了所有的教育行政主管職缺之後,學院風格主導了整個的職業教育生態:專業教學變成理論課程,紙上談兵勝過實務打拚;原來任教於技職學院的老師為求自保,競相放棄該專究的專業實務,全面加入補修碩士、博士學分的行列。結果,變成了台灣職業教育的殺手,甚至連原來為專業技術開放的技術老師,(也就是不要求學歷,以專業技術資格任用的廚師、技術士等教師)也為了得到終身教職的保障,而紛紛迎合升等的需要,做出一大堆不務實的研究報告、社區教學,大大偏離了技術教師本來就應與業界不時交流,甚至於定期更換,以保持對市場最新情報掌握、最新技術學習的本職學能。技術學院學不到技術,向學術傾倒,是技職教育的第一個扭曲。


     當社會正在談論連指考零分都可分發到大學就讀的同時,筆者驚訝發現,目前台灣幾所比較著名的餐飲學院、餐飲科系最低入學分數,居然在技職學院聯合招生中必須達五五○到六百分以上高門檻,那些讀書不是最好、卻是對行業有十足熱忱與天份的未來明日之星,嚴重的被分數所排擠、淘汰。試想,未經過味覺考驗的廚藝學生、就像沒有色感的美術系學生、沒有音感的音樂學生,學廚而不辨五味,充其量只能訓練出一個燒菜的廚匠,而無法培育一個有創意的廚藝家。過度強調筆試成績的入學方式,更是對技職教育嚴重的扭曲與誤導。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其他相關的技術與藝術學院,就拿最近才完成培訓下一代青年幼苗的優人神鼓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優」與景文高中共同合作,特別開設了一個為培養台灣表演藝術的「優人表演藝術」專班,以完全跳脫傳統藝術班的教學方法,在大師親自認真的教導下,二十位學生扎實地從鋼琴、樂理、舞蹈、肢體、武術、到禪修,眼看著就將要為下一代的本土藝術文化建立傳承的基礎,然而一到高二,年輕學子立即面臨到升學的抉擇,由於沒有相關延續教育的科系與學校,同學只好回到指考,推甄的模式,被迫將一切所學中斷,辛苦培育的基礎只能放棄。


     隱藏在扭曲的教育制度背後的,是整體社會人才培育與專業發展的斷層危機,也更是社會價值的危機。導正技職教育的方向,已刻不容緩了。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做最成功的父母:賞識孩子的55個細節






































序言





 














  一個10歲的男孩在一家工廠做工。他一直想當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師卻說: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簡直就像是風在吹百葉窗。回到家裏後,他很傷心,並向他的母親一位貧窮的農婦哭訴這一切。




 











 第一章 賞識與讚揚





 














  許多父母把賞識與讚揚等同起來,以為賞識孩子就是告訴孩子:你真棒!事實上,賞識教育遠遠不是說一句你真棒這麼簡單。賞識首先應該是一種心態,一種欣賞孩子的心態。而讚揚只是賞識的一種手段而已,只有把賞識的心態融入讚揚之中,孩子才會真正感受到賞識的力量。













 第二章 賞識與激勵





 














  賞識教育專家周弘曾經說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駡而改過,卻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如果家長總是用消極的辦法來對待孩子,其結果,小孩子改過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會有一點不喜歡父母了。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少些責駡,多些激勵,親子教育就是這麼簡單。













 第三章 尊重與信任





 














  賞識孩子,就要尊重和信任孩子。賞識教育應該基於對生命本質的愛和尊重,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作為父母,只有放棄分數、名次等功利指標,才能真正賞識孩子的點滴進步,發現孩子身上無數的閃光點,賞識才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尊重的話語,信任的目光,賞識如細雨,潤物於無聲!













 第四章 寬容與理解





 














  一個未曾犯過錯誤的人永遠也不會成熟,就像一個從未摔過跤的人肯定不會走路一樣。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錯誤和不足也同樣是一筆財富。如果賞識孩子,就少給孩子一些責備,多給孩子一些寬容;少給孩子一些誤會,多給孩子一些理解。這樣才能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大膽思考;才能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認真觀察;才能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充分嘗試;才能解放孩子的嘴巴,讓他們能盡情傾訴。













 第五章 賞識造就孩子的好品格





 














  歌德說: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只失去了一點;如果你失去了名譽,你就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人格,你就失去了全部。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實際是給了孩子一生的財富。而品格的培養需要父母用賞識的眼光發現孩子良好品格的萌芽,從而引導孩子保持好品格。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律師的獨子

律師的獨子





來源:網路流傳
作者:李家同--摘自「讓高牆倒下吧」

我的爸爸是任何人都會引以為榮的人。


他是位名律師,精通國際法,客戶全是大公司,因此收入相當好。可是他卻常常替弱勢團體服務,替他們提供免費的服務。不僅如此也,他每週都有一天會去勵德補習班去替那些青少年受刑人補習功課,每次高中放榜的時候,他都會很緊張地注意有些受刑人榜上是否有名 。


我是獨子,當然是三仟寵愛在一身,爸爸沒有慣壞我,可是他給我的實在太多了。我們家很寬敞,也佈置得極為優雅。爸爸的書房是清一色的深色傢俱、深色的書架、深色的橡木牆壁、大型的深色書桌、書桌上造型古雅的燈,爸爸每天晚上都要在他書桌上處理一些公事,我小時常乘機進去玩。


爸爸有時也會解釋給我聽他處理某些案件的邏輯。他的思路永遠如此合乎邏輯,以至我從小就學會了他的那一套思維方式,也難怪每次我發言時常常會思路很清晰,老師們當然一直都喜歡我。


爸爸的書房裡放滿了書,一半是法律的,另一半是文學的,爸爸鼓勵我看那些經典名著。


因為他常出國,我很小就去外國看過世界著名的博物館。我隱隱約約地感到爸爸要使我成為一位非常有教養的人,在爸爸的這種刻意安排之下,再笨的孩子也會有教養的。


我在唸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在操場上摔得頭破血流。老師打電話告訴了我爸爸。爸爸來了,他的黑色大轎車直接開進了操場,爸爸和他的司機走下來抱我,我這才注意到司機也穿了黑色的西裝,我得意得不得了,有這麼一位爸爸,真是幸福的事。


我現在是大學生了,當然一個月才會和爸媽渡一個週未。前幾天放春假,爸爸叫我去墾丁,在那裡我家有一個別墅。爸爸邀我去沿著海邊散步,太陽快下山了,爸爸在一個懸崖旁邊坐下休息。


他忽然提到最近被槍決的劉煥榮,爸爸說他非常反對死刑,死刑犯雖然從前曾做過壞事,可是他後來已是手無寸鐵之人,而且有些死刑犯後來完全改過遷善,被槍決的人,往往是個好人。我提起社會公義的問題,爸爸沒有和我辯論,只說社會該講公義,更該講寬恕。他說"我們都有希望別人寬恕我們的可能"。我想起爸爸也曾做過法官,就順口問他有沒有判個任何人死刑。


爸爸說:「我判過一次死刑,犯人是一位年青的原住民,沒有什麼常識,他在台北打工的時候,身份証被老闆娘扣住了,其實這是不合法的,任何人不得扣留其他人的身份証。他簡直變成了老闆娘的奴工,在盛怒之下,打死了老闆娘。我是主審法官,將他判了死刑。 」


「事後,這位犯人在監獄裡信了教,從各種跡象來看,他已是個好人,因此我四處去替他求情,希望他能得到特赦,免於死刑,可是沒有成功 。」


「他被判刑以後,太太替他生了個活潑可愛的兒子,我在監獄探訪他的時候,看到了這個初生嬰兒的照片,想到他將成為孤兒,也使我傷感不已,由於他已成另一個好人,我對我判的死刑痛悔不已 。」


「他臨刑之前,我收到一封信。」


爸爸從口袋中,拿出一張已經變黃的信紙,一言不發地遞給了我。信是這樣寫的:


法官大人:
謝謝你替我做的種種努力,看來我快走了,可是我會永遠感謝你的。
我有一個不情之請,請你照顧我的兒子,使他脫離無知和貧窮的環境,讓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求求你幫助他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再也不能讓他像我這樣,糊裡糊塗地浪費了一生。
XXX敬上


我對這個孩子大為好奇:「爸爸你怎麼樣照顧他的孤兒?」


爸爸說:「我收養了他。」


一瞬間,世界全變了。這不是我的爸爸,他是殺我爸爸的兇手,子報父仇,殺人者死。我跳了起來,只要我輕輕一推,爸爸就會粉身碎骨地跌到懸崖下面去。可是我的親生父親已經寬恕了判他死刑的人,坐在這裡的,是個好人,他對他自已判人死刑的事情始終耿耿於懷,我的親生父親悔改以後,仍被處決,是社會的錯,我沒有權利再犯這種錯誤。


如果我的親生父親在場,他會希望我怎麼辦。


我蹲了下來,輕輕地對爸爸說:「爸爸,天快黑了,我們回去吧!媽媽在等我們。」


爸爸站了起來,我看到他眼旁的淚水:「兒子,謝謝你,沒有想到你這麼快就原諒了我。」


我發現我的眼光也因淚水而有點模糊,可是我的話卻非常清晰:「爸爸,我是你的兒子,謝謝你將我養大成人。」


海邊這時正好刮起了墾丁常有的落山風,爸爸忽然顯得有些虛弱,我扶著他,在落日的餘暉下,向遠處的燈光頂著大風走回去,荒野裡只有我們父子二人。


我以我死去的生父為榮,他心胸寬大到可以寬恕判他死刑的人。


我以我的爸爸為榮,他對判人死刑,一直感到良心不安,他已盡了他的責任,將我養大成人,甚至對我可能結束他的生命,都有了準備。而我呢﹖我自已覺得我又高大、又強壯,我已長大了。只有成熟的人,才會寬恕別人,才能享受到寬恕以後而來的平安,小孩子是不會懂這些的。我的親生父親,你可以安息了。你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我今天所做的事,一定是你所喜歡的。


-----------感言--------


各位朋友:


還記得小時候一件轟動社會的山地青年殺死雇主的案子嗎?如果我沒記錯,那位山地青年應該叫做湯英申,純樸的山地青年來到繁華的台北打工,碰了惡劣的雇主,不僅壓榨勞力還剝奪自由,在受盡各種不平等的待遇後,選擇了採取最激烈的行動以示抗議,雖然手段並不正確,但卻情有可原,死刑或能嚇阻犯罪,但對於一個走投無路且深具悔意的人來說或許太沉重了,雖然社會各界的呼籲請求,希望獲得特赦,但仍免不了這樣的結局,故事的結局雖然令人遺憾;但事隔近二十年後,卻有如此令人驚喜的發展,這不為人知的一幕,包含了多少的寬容與救贖,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大愛吧!


Dearfriend
最近學校裡流行一本書
叫做把這份情傳下去
是一位家長推介的
僅收工本費50元


愛班一個粉皮的男生利用理化課偷看
竟然淚流滿面
把這件趣事告訴班上
大笑之後
那節自習課格外安靜
他們問
哪一篇哪一篇
便專注地沉浸其中
連中午都忘了用餐


辦公室盧老師也看得掉淚
使她落淚的是 一碗湯麵 打電話 娶妻娶德


而使頑石落淚的
就是您剛看完的這一篇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一部為所有人裝上翅膀的電影-談【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夢土之濱
張瑞芬/聯合報


真正「千年傳統,全新感受」的不只是小米酒,也是國片。曾經侯孝賢、楊德昌是一時典範,《海角七號》宣示著,現在換菜鳥新一代魏德聖上場了……




在風雨交加的中秋前夕去看了《海角七號》,走出電影院,髮絲整個撲在臉上,那最後一幕猶在眼前,〈男孩看見野玫瑰〉的悠揚樂音中,碼頭上白衣少女拎著大皮箱焦急張望,鏡頭一轉,花白滿頭獨居老婦的背影,青筋滿布的手緩緩拿起了木盒。我索性痛快讓淚水泉湧而出,像要洗去內心鬱悶,也像男主角阿嘉演唱會中的嘶吼:「世界末日儘管來吧!我還是要無樂不作。」外頭風雨猶原,淚水浸過的眼酸澀難當,我的心,卻像洗滌過了一樣清明。《海角七號》,這豈僅是一部網路上傳誦的好電影,簡直是一部住台灣的人都應該撥空去看一看的電影。



1945年12月15日。親愛的友子:我已經完全看不見台灣島了,你還站在那兒等我嗎?」滿心愧悔的日本男教師,在船舷上悲泣神傷,不能自已,愛人的白色身影,隨著鳴笛聲遠去,在黑暗的海面,他在紙上顫抖寫下。



電影從破曉時分晨光熹微的台北街頭展開。憤氣勃然的青年阿嘉摔破吉他,告別寄居的台北,風塵僕僕一路騎著破機車穿越街巷、高架橋與省道,回到故鄉小鎮恆春。接替了八十歲老郵差茂伯的送信工作,一個寫著「台灣恆春郡海角七番地」的郵包,引起了他的好奇。打開這個原本應退還原寄件人的郵包,漆盒中一張老照片與整整齊齊一疊信件,揭露了六十年前一段日本男教師離棄愛人終戰返國,在蒼茫海上一字一句寫下的沉埋心事。



這時空錯置的荒謬感,很快就被逼近眼前的現實沖淡了。南台灣海岸陽光燦亮,每年的墾丁春吶,結合城鎮規畫與飯店行銷,帶來歡樂、美女、觀光客、商機與錢潮。夏都飯店油光水滑的黃經理,重金請來日籍歌手與熱門樂團,連帶一個與信件中女主角恰巧同名的翻譯小姐友子。滿臉橫肉的鄉鎮代表會主席堅持要有本地樂團,於是由阿嘉詞曲兼主唱,原民警察勞馬彈吉他,機車行夥計水蛙打鼓,唱詩班小女孩鍵盤,賣小米酒的「馬拉桑」貝斯,連原本彈月琴的茂伯也來參一腳,七長八短湊起一個令友子小姐氣炸的雜牌樂團。這形貌氣性都草根十足,生猛有力的一群老老少少,與負責督導演唱會進行的美麗日本小姐友子形成的戲劇張力與反差,就像日與夜,陽光和雨,海洋與星辰,隨著劇情進展,一波波湧上來。



親愛的友子:十二月的海風,伴隨我進入日本海。我竟分不出這是歸鄉,還是離鄉。我只是一個窮教員,不能擔負時代的罪。



海風啊!為何總是帶來哭聲呢?我的淚水,被海風吹乾了。我不是拋棄妳,而是捨不得妳……



「恆春郡海角七番地」,一個無人識得的地址。拋棄了台北樂團主唱身分,在小鎮自我放逐的阿嘉,正思忖著拿這些信怎麼辦時,因樂團練唱,展開了和友子小姐由衝突到相互吸引的微妙過程,也成了本劇愛情元素的主軸。人人心中一塊荒地,找不到投郵的路。絕望自己在都市混不出名堂的阿嘉,離鄉而無助的友子小姐,再也回復不了霹靂小組榮光的勞馬,暗戀老闆娘的夥計水蛙,滿頭大汗賣不出小米酒的馬拉桑,怨嘆彈月琴沒人聽了的茂伯,甚至連土俗跋扈的代表會主席也恨:「咱這片海這麼美,為什麼就是留不住人才?」


在友子小姐身上迸出激情火花,找到內心的深切感動,使得阿嘉振奮而起,譜出劇中動聽的歌。「當陽光再次回到那/飄著雨的國境之南/我會試著把/那一年的故事/再接下去說完……當陽光再次/離開那太晴朗的國境之南/妳會不會把/你曾帶走的愛/在告別前用微笑全部歸還」。時光渺渺,一首歌猶如穿越時空般,串接起兩個不同時代的故事。中日戀情,主客異位,西洋熱門樂團和戰爭記憶,前衛又懷舊,衝突又混搭。劇中,國、台、日、英語並用,甚至排灣族琉璃珠也來串場,奇異的傳達出異於北都會的南部鄉俚人情,真正生猛到位,俗擱有力,從茂伯等多位配角屢屢笑翻全場,比飾演男女主角的范逸臣和田中千繪還搶戲,可見一斑。



透過日本歌手中孝介低緩悠柔嗓音念出,那個多情男教員,仍在時光隧道裡孜孜不倦的寫著:「海上氣溫十五度。親愛的友子:仰望海上的星光,億萬年前放出的光芒,現在才能看到,多麼令人驚奇。山還是山,海還是海,卻不見了人。在瞬息萬變的人間,我想看一下永恆。



在海上遇見迴游向台灣的烏魚群,我向其中一隻寄託了我的思念與辛酸,希望妳的父親能捕到牠。



我留下一張妳在海邊的照片。祝妳一生幸福,我會以為這一切都是真的。這世界,誰都配不上妳。



一疊六十年前的信,如同夜空中億萬光年前的放光,延遲了那麼久才收到,卻不是沒有意義的。友子小姐和飯店女清潔工(林曉培飾)一番心事吐露,意外找到了信件的收件人,並及時將信件送到她手中。雨後天晴,演唱會也終於在沙灘順利展開。日本歌手與本地樂團技壓全場,激情與怒吼,引爆了全劇最大的高潮。那片海灘,是蔚藍天光中模特兒巧笑倩兮的沙岸,是阿嘉失意望海的長堤,是夜裡小女孩大大與警察勞馬發呆的基地,也是六十年前英俊男老師幫小女孩友子攝下燦爛笑顏的地方吧!海水依舊,海洋分隔著人心,答案啊!在蒼茫的風中。



海洋容不下愛情,總容得下相思吧!



提著笨重的行李,妳安靜的在人群中站著,戴著那頂不知從哪裡買的白色編織帽。妳站得如此安靜。我的心,像陽光下的黑影,我逃他追,我追他逃。我把愧疚寫成一封信,讓我原諒自己一點點。



不甘願的,還有國寶大師茂伯啊!人生是一場無法追悔的棋局。安可曲中,老月琴孤獨奏著〈男孩看見野玫瑰〉,那台上執拗的白髮嶙峋身影,贏得觀眾如雷掌聲。「我奮鬥了十五年,結果還不是一樣失敗。其實我並不差。」這句阿嘉酒後的怨嗟,是所有劇中人,更多看戲的台灣人我們,以及導演魏德聖共同的心聲吧!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吐槽自己,卻永不放棄努力。



藝術果真不是表面好看的東西而已啊,必須有內在的生命力與價值觀。真正「千年傳統,全新感受」的不只是小米酒,也是國片。曾經侯孝賢、楊德昌是一時典範,《海角七號》宣示著,現在換菜鳥新一代魏德聖上場了。



親愛的友子:我已經完全看不見台灣島了,你還站在那兒等我嗎?」地已老,天已荒,海水依然蔚藍,日本男教師老了,日本男教師死去,帶著他沉埋的痛苦與愧疚,與櫃子裡那珍藏一生的照片與不準備寄出的信。戰爭造成了離別與缺憾的人生,但南方小鎮,生機充滿,陽光與海,一年復一年。



這世界,明明已經無望,卻又心懷奢想的,是愛情,是人生,也是電影吧。如果這世界有所謂的「療傷歌手」,那麼就有「療傷電影」。在恆春小鎮,國境之南,夢土之濱,沒有結局的故事,寫下了無數感動在人間。






整理自於blue1989 blog:blog.roodo.com/blue1989/archives/7074645.html


(一)
1945年12月25日。
友子,太陽已經完全沒入了海面
我真的已經完全看不見台灣島了
你還站在那裡等我嗎?
友子
請原諒我這個懦弱的男人
從來不敢承認我們兩人的相愛
我甚至已經忘記
我是如何迷上那個不照規定理髮
而惹得我大發雷霆的女孩了
友子
你固執不講理、愛玩愛流行
我卻如此受不住的迷戀你
只是好不容易你畢業了
我們卻戰敗了
我是戰敗國的子民
貴族的驕傲瞬間墮落為犯人的枷
我只是個窮教師
為何要揹負一個民族的罪
時代的宿命是時代的罪過
我只是個窮教師
我愛你,卻必須放棄你


1945年12月25日。
友子、太陽がすっかり海に沈んだ。これで、本当に台湾島が見え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
君はまだあそこに立っているのかい?


友子、
許しておくれ、この臆病な僕を。
二人のことを決して認めなかった僕を。
どんなふうに、君に惹かれるんだったっけ。
君は髪型の規則も破るし、よく僕を怒らせる子だったね。


友子。
君は意地張りで、新しい物好きで、でも、どうしょうもないぐらい君に恋をしてしまった。
だけど、君がやっと卒業した時、僕たちは、戦争に敗れた。
僕は敗戦国の国民だ。
貴族のように傲慢だった僕たちは、一瞬にして、罪人のくび枷を科せられた。
貧しい一教師の僕が、どうして民族の罪を背負えよう?
時代の宿命は時代の罪。
そして、僕は貧しい教師に過ぎない。
君を愛していても、諦め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


(二)


第三天。
該怎麼克制自己不去想你
你是南方艷陽下成長的學生
我是從飄雪的北方渡洋過海的老師
我們是這麼的不同
為何卻會如此的相愛
我懷念艷陽…我懷念熱風…
我猶有記憶你被紅蟻惹毛的樣子
我知道我不該嘲笑你
但你踩著紅蟻的樣子真美
像踩著一種奇幻的舞步
憤怒、強烈又帶著輕挑的嬉笑…
友子,我就是那時愛上你的…


三日目。
どうして君のことを思わないでいられよう。
君は南国の眩しい太陽の下で育った学生。
僕は雪の舞う北から海を渡ってきた教師。
僕らはこんなにも違うのに、何故こうも惹かれあうのか?
あの眩しい太陽が懐かしい。
暑い風が懐かしい。
まだ覚えているよ。
君が赤蟻に腹を立てる様子。
笑っちゃいけないって分かってた。
でも、赤蟻を踏む様子がとても綺麗で、
不思議なステップを踏みながら、踊っているようで、
怒った身振り、激しく軽やかな笑い声。
友子。
その時、僕は恋に落ちたんだ。


(三)


多希望這時有暴風
把我淹沒在這台灣與日本間的海域
這樣我就不必為了我的懦弱負責


友子
才幾天的航行
海風所帶來的哭聲已讓我蒼老許多
我不願離開甲板,也不願睡覺
我心裡已經做好盤算
一旦讓我著陸
我將一輩子不願再看見大海
海風啊,為何總是帶來哭聲呢?
愛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
想著你未來可能的幸福我總是會哭
只是我的淚水
總是在湧出前就被海風吹乾
湧不出淚水的哭泣,讓我更蒼老了
可惡的風
可惡的月光
可惡的海


十二月的海總是帶著憤怒
我承受著恥辱和悔恨的臭味
陪同不安靜地晃盪
不明白我到底是歸鄉
還是離鄉!


強風が吹いて、
台湾と日本の間の海に、
僕を沈めてくれれば良いのに
そうすれば、
臆病な自分を持て余さずに済むのに


友子、たっだ数日の航海で
僕はすっかり老け込んでしまった
潮風がつれてくる泣き声を聞いて
甲板から離れたくない
寝たくもない
僕の心は決まった
陸に着いたら
一生、海を見ないおこう
潮風よ
なぜ、泣き声をつれてやって来る
人を愛して泣く
嫁いで泣く
子供を生んで泣く
君の幸せな未来図を想像して
涙が出そうになる
でも、僕の涙は潮風に吹かれて
あふれる前に乾いてしまう
涙を出さずに泣いて
僕は、また老け込んだ
憎らしい風
憎らしい月の光
憎らしい海


12月の海はどこか怒っている
恥辱と悔恨に耐え
さわがしい揺れを伴いながら
僕が向かっているのは故郷なのか
それとも、故郷を後にしているのか


(四)


傍晚,已經進入了日本海
白天我頭痛欲裂
可恨的濃霧
阻擋了我一整個白天的視線
而現在的星光真美
記得你才是中學一年級小女生時
就膽敢以天狗食月的農村傳說
來挑戰我月蝕的天文理論嗎?
再說一件不怕你挑戰的理論
你知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星光
是自幾億光年遠的星球上
所發射過來的嗎?
哇,幾億光年發射出來的光
我們現在才看到
幾億光年的台灣島和日本島
又是什麼樣子呢?
山還是山,海還是海
卻不見了人
我想再多看幾眼星空
在這什麼都善變的人世間裡
我想看一下永恆
遇見了要往台灣避冬的烏魚群
我把對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隻
希望你的漁人父親可以捕獲
友子,儘管他的氣味辛酸
你也一定要嚐一口
你會明白…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我在眾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


夕方、日本海に出た。
昼間は頭が割れそうに痛い。
今日は濃い霧がたちこめ、昼の間、僕の視界を遮った。
でも、今は星がとても綺麗だ。
覚えてる?
君はまだ中学一年生だった頃、
天狗が月を食う農村の伝説を引っ張り出して、月食の天文理論に挑戦したね。
君に教えておきたい理論がもう一つある。
君は、今見ている星の光が、数億光年の彼方にある星から放たれてるって知ってるかい?
わぁ~、
数億光年前に放たれた光が、今僕たちの目に届いているんだ。
数億年前、台湾と日本は一体どんな様子だったろう。
山は山、
海は海。
でも、そこには誰もいない。
僕は星空が見たくなった。
虚ろやすいこの世で、永遠が見たくなったんだ。


台湾で冬を越すライギョの群れを見たよ。
僕はこの思いを一匹に託そう。
漁師をしている君の父親が、捕まえてくれることを願って。
友子。悲しい味がしても食べておくれ。
君には分かるはず。
君を捨てたのではなく、泣く泣く手放したということを。
皆が寝ている甲板で、低く何度も繰り返す。
捨てたのではなく、泣く泣く手放したんだと。


(五)


天亮了,但又有何關係
反正日光總是帶來濃霧
黎明前的一段恍惚
我見到了日後的你韶華已逝
日後的我髮禿眼垂
晨霧如飄雪,覆蓋了我額上的皺紋
驕陽如烈焰,焚枯了你秀髮的烏黑
你我心中最後一點餘熱完全凋零
友子…
請原諒我這身無用的軀體


夜が明けた。
でも、僕には関係ない。
どっちみち、太陽は濃い霧を連れてくるだけだ。
夜明け前の恍惚の時、年老いた君の優美な姿を見たよ。
僕は髪が薄くなり、目も垂れていた。
朝の霧が舞う雪のように僕の額の皺を覆い、激しい太陽が君の黒髪を焼き尽くした。
僕らの胸の中の最後の余熱は、完全に冷め切った。
友子、無能な僕を許しておくれ。


(六)


海上氣溫16度
風速12節、水深97米
已經看見了幾隻海鳥
預計明天入夜前我們即將登陸
友子…
我把我在台灣的相簿都留給你
就寄放在你母親那兒
但我偷了其中一張
是你在海邊玩水的那張
照片裡的海沒風也沒雨
照片裡的你,笑得就像在天堂
不管你的未來將屬於誰
誰都配不上你
原本以為我能將美好回憶妥善打包
到頭來卻發現我能攜走的只有虛無
我真的很想妳!


啊,彩虹!
但願這彩虹的兩端
足以跨過海洋,連結我和妳


あ、虹だ。
虹の両端が海を越え、
僕と君を、結びつけてくれますように。


(七)


友子,我已經平安著陸
七天的航行
我終於踩上我戰後殘破的土地
可是我卻開始思念海洋
這海洋為何總是站在
希望和滅絕的兩個極端
這是我的最後一封信
待會我就會把信寄出去
這容不下愛情的海洋
至少還容得下相思吧!
友子,我的相思你一定要收到
這樣你才會原諒我一點點
我想我會把你放在我心裡一輩子
就算娶妻、生子
在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上
一定會浮現…
你提著笨重的行李逃家
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單地站著
你戴著那頂…
存了好久的錢才買來的白色針織帽
是為了讓我能在人群中發現你吧!
我看見了…我看見了…
你安靜不動地站著
舊地址,海角七號…海角?
你像七月的烈日
讓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
你站得如此安靜
我刻意冰涼的心,卻又頓時燃起
我傷心,又不敢讓遺憾流露
我心裡嘀咕,嘴巴卻一聲不吭
我知道,思念這庸俗的字眼
將如陽光下的黑影
我逃他追…我追他逃…
一輩子


我會假裝你忘了我
假裝你將你我的過往
像候鳥一般從記憶中遷徙
假裝你已走過寒冬迎接春天
我會假裝…
一直到自以為一切都是真的!
然後…
祝你一生永遠幸福!


友子、無事に上陸したよ
七日間の航海で、
戦後の荒廃した土地に,ようやくたてたのに、海が懐かしんだ
海がどうして、希望と絶望の両端にあるんだ
これが最後の手紙だ、あとでだしにいくよ
海にくばわれた僕たちの愛
でも、思うだけなら、許されるだろう
友子、僕の思いを受け取っておくれ
そうすれば
すこしは僕を許すことができるだろう
君は一生僕の心の中にいる
結婚して子供ができでも
人生の重要な分岐点にくるたび
君の姿が浮かび上がる
重い荷物をもって家出した君
行きかう人ごみの中に、ぽっつんと佇む君
お金をためて
やっと買った白いメディアス帽をかぶってきたのは
人ごみの中で、君の存在を知らしめるためだったのかい
見えたよ
僕には見えたよ
君は静かに立っていた
七月のはげしい太陽のように
それ以上直視するのはできなかった
君はそんなにも、静かに立っていた
冷静につとめたこころが一瞬に熱くなった
だけど、ぼくは心の痛みを隠し
心の声を飲み込んだ
僕は、知っている
思慕という低俗の言葉が
太陽の下の影のように
追えばにげ
逃げれば追われ
一生


君を忘れたふりをしよう
僕たちの思い出が渡り鳥ぼように
飛び去ったと思い込もう
君の冬が終わり、春が始まったと思い込もう
本当にそうだと思えるまで、必死に思い込もう
そして、
君が永遠に幸せである事を、祈っています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review/d/a/080825/3/bpi.html



 





  • 作者:Leon
  • 評分:92(非看不可!)




電影上映日期:2008-08-22



因為之前工作的需要,我早該看這部片,也因為沒親眼看過,所以對這段時間以來身邊朋友的如潮好評有所保留。「真的有這麼好嗎?」所有的讚譽,有沒有摻雜過多的情感成分?昨晚九點走出戲院,和我同場巧遇,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說他要傳簡訊給所有通訊錄裡的人推薦【海角七號】,而我,則是打給兩年多來一直在導演身邊擔任策劃,稱得上催生、推動這部電影的前輩,將我心中的激動與感謝一股腦全傾倒出來。

在這部名為【海角七號】的電影裡,「海角七號」是一個曾經存在,現在卻消失、亡佚了的地址,是一個取代了原名為「國境之南」,由男主角阿嘉(范逸臣飾演)所創作新歌的歌名,也是七個倉促成軍,硬生生被湊在一起的音樂團隊。電影可視為由發生在兩個不同時空的愛情故事所組成,串起這兩條敘事線的,是一包從日本寄到恆春的包裹,裡面有七封塵封超過半世紀以上,從未送達的情書。做為故事核心的阿嘉,在電影一開始砸爛吉他,留下一句詛咒台北的髒話,一路騎著摩托車,回到家鄉恆春。故事沒有交代他在台北所受的委屈與挫折,我們只知道他真的很悶,是個典型的憤青。而後一連串的情節,可視為他與家鄉、自己、以及所有一切和解的過程。以男女主角的演出分量與吃重程度來看,范逸臣與田中千繪的表現有其一定水準,但很難談得上出色,因為海角中的另外「五號」,全都展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演出效果!「夾子小應」說學逗唱的功夫很多人應該都在帕卜見識過了,「水蛙」對他來說只是小菜一碟、蛋糕一塊,「糯米團」馬念先的喜感也是渾然天成,執著的小米酒銷售員「馬拉桑」演來談笑用兵,鍵盤手「大大」,彷彿小學版的JUNO,既威嚴又古靈精怪,一整個酷到不行。民雄飾演的交通警察,生命的厚度與滄桑在舉手投足間自然展現,何來演出?但最厲害的,還是對自己「月琴國寶」身份念念不忘的茂伯,只要他一開口,幾乎所有觀眾當下通通笑到翻滾,眼淚鼻水直流。在表演部分,是群戲讓【海角七號】流暢輪轉,效果驚人。當然,這其中有很大一部份在於,角色設定原本就很接近演出者本身的質地與氣味。

50年前因戰爭離散的戀人,超過半世紀才終於抵達的情書,這一條大部分時候以畫外音獨白呈現的故事線,將整部電影的格局與企圖帶往另一個層次。每當主題鋼琴曲響起時,悽婉悲切的旋律與信中文字寂寥濃郁的不捨之情,總能奇妙地將觀眾從牽進時光之河,看見某種早已消逝,極為古典、細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往日情懷。片尾老婦,望著泛黃相片中笑靨的燦燦的少女,昔日青絲已成白髮。滿座觀眾,盡皆泣不成聲。從與「現代」的情節平行開展,而至逐漸交會,對照出兩段橫跨台日的戀情。50年前那一段因戰亂、離散以遺憾作終,50年後阿嘉對友子說:「留下來,或我和妳走。」在承平之世,人因選擇而能更接近幸福。

談【海角七號】這部電影有一個困境-它好到可以跟今年我看過所有的電影放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而且勝出,但所有的討論,必然回歸到它為人所辨識最基本的起點:【海角七號】是一部「國片」。長久以來,當我們討論台灣電影時,很自動會在所有評述語句之前加上「以國片來說,已經/算是…………..」這個意思很簡單,就是基本上我們國片不跟外國片比,我們有自己的平台、標準、和向度,當然,沒有明說的,其實是「真的很難放在一起比」。在一個產業鍊支離破碎,拍片得賭身家、押公寓,作片要立死志、耍悲壯的大環境中,所有正規軍的作戰準則與方式通通失靈,只有敢死隊或游擊隊的手工戰法能碰碰運氣、單點突破。【海角七號】就是這樣一株開在沙漠中的奇蹟花朵。此刻,我們還很難判斷,能長出這樣一朵花,是太多人用鮮血灌溉出的偶然,還是這塊土地本質已有改變,假以時日,我們可以期待滿山遍野的花田美景?

【海角七號】為所有台灣觀眾都準備了一雙翅膀,請你進戲院穿上它,和所有熱愛夢想和生命的人一起飛翔。此刻,我們只能靠口碑了,因為再多的行銷,再花俏的宣傳,都很難把電影的感動和精彩傳達於萬一。





更新日期: 2008-08-27

2008年8月30日 星期六

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足與語人生

汪睿祥


活著很不容易。到了最後一刻,回首前塵,自認活盡了生命而心滿意足尤不容易。


這是千古疑團,非聖賢莫辨。我輩紅塵中人,想不了那麼多,也不想在這兒傷腦筋。


我們如果有一二事自以為得意,稍能在燈紅酒綠廟埕茶鼓之間自稱自贊,就覺得這一生不白過了。


這一二事,未必是職場風光。有人祖蔭深厚,不愁衣食。有人熱血澎湃,仗義江湖。有人才專藝殊,皓首窮經。有人稟性風流、三日京兆。


他們或者看不到孔方兄,或者容不得孔方兄,甚或不認得孔方兄。


對他們來說,埋首職場為五斗米折腰,乃是卑賤鄙陋的可憐事,何有風光可言?


這輩人物實是天寵選民,「紅塵是非不到我」。本書裏描寫的江湖風浪,和他們全不相干。


我們多數人「紅塵是非必到我」,必得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歸了土。


我們先是千般設想能有個工作(職),有了喜歡的工作,就兢兢業業,希望這個工作可以長期經營,可以發展生涯(業)。


我們只能這樣,心縈繞的無非有職有業、無非養家活口的金錢、無非社會地位與名聲,至多是創業與成就。不管願不願意,我們只能看到職場、想到職場、只能在職場上尋求生命的資源和意義。


於是,我們設想,職場是個理性世界,以事實和知識為根據,講道理求效率。


每一個人都依能力和付出得到報酬和升遷機會。因為職場有規則,可預期。因此可以在裏頭求發展,而且發展途徑與進程都可以規畫。需要的,就是專業知識,以及我們願意付出的努力。


有意或無意,我們也預期,根據能力和努力的程度,我們會得到相稱的報酬。假以時日,我們會有應得的升遷機會和社會聲望。如果時機成熟,我們還可以創業,搏取更大的成就。


面對職場,我們就像頂著牛奶上市集的姑娘,對牛奶可以換來的未來,充滿無限樂觀的想像。有意或無意,我們傾向把職場看成理性世界,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覺得進退行止有所依恃。


如果信念專一,工作有成就,自認是才幹能力與努力的成就,問心無愧。有挫折,則自認才幹能力不足,努力不夠,依然心志單純。如此,成敗毀譽不動初衷,也是生存一法。


可惜,現實人生不是這樣。一開始找工作,我們就發現,除了知識與能力,人情與恩義也影響我們從事的行業。找到工作開始上班,我們就注意到,工作內容、報酬、升遷機會,和能力與貢獻的關係都頗為可疑。


表面上,利潤是公司最重要的原則,但我們也覺得,公司的運作與理性總是有點距離,總是與利潤原則背道而馳。


有朝一日晉身幹部之列,方才察覺其他主管總是另有考慮,人情與恩義都不那麽可靠。


再進一步,貢獻再多一些,地位再高一些,「功名之地難處」,才幹與貢獻往往就是賈禍秧苗。


我們終於明白,初入職場,做什麽、怎麽做、待遇福利、甚至升遷的機會與空間,大半由機遇決定。


但每往前一步,機遇就少一分,每往前一步,兇險就多一分。


原來,在職場裏,能力與貢獻是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理性、效率與利潤,常常不過是個題目,人人拿它來作文章。


老闆拿它來立軍令狀、釋兵權、送人上供桌。幹部拿它來測風向、輸誠、聚眾、孤立、下石、坑殺。


公司當然要賺錢,賺錢的幕後,還有許多行禮如儀。儀禮間,還有許多權力、地位、聲望、甚至人性欲求在桌下交易。


交易裏,精明的算計與不精明的算計夾雜著衝動與無知,雖不見鐘鼓旌旗,其間兇險不下於兩軍爭鋒;雖不聞枯骨夜哭,結局慘烈不遜於古戰場。


如何自處是好?有人斜著眼看世界,自以為看透世情。在他們眼裏,職場不過是掛羊皮賣狗肉的一場大戲。自以為看透,這出戲該怎麽走怎麽唱他們都有意見。


但也因自以為看透,遂事事不當真,事事嘲諷,擺個身段,不肯紆尊降貴真動手。


這類人物雖然指東畫西、喋喋不休,卻多半言過其實,不過是馬謖之流。把他們的意見當真了,往往弄得失街亭棄新野的下場。


也有人正眼瞧世界,上不見理想,下不見誡律,唯實利是尚。在他們眼裏,職場無非是權力與利害的戰場,只能講究實力來「以奇勝」。


於是,他們汲汲營營,事事計較,機心處處,自以為能計。這類人物雖然事事算計,卻少了一點理想,所見不多,少了一點倫理堅持,行險僥倖。往往自以為得計而弄得身敗名裂,還說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當中,無常勢,無常形,只能因敵變化而取勝。王明耀先生跌宕江湖多年,拈來職場浮沉案例數則,結集成書提供有心讀者把玩。


同類故事或許職場中俯拾皆是,但經作者點撥,卻篇篇通貫人性,字字句句莫不由「江湖血雨」淬煉而來。說它是「功名學」也行,但說它是一本「職場修行書」則更為切題。


當中有驚心處,有兇險處,有為難處,有癡愚處,機機微微,難說難測,讀來自有一股悲涼。


先哲有雲:「未曾長夜痛哭者,不足與語人生」,也許就是指作者這種欲語還休的悲涼語吧。


是為代序。   2004年12月31日於臺灣臺北


汪睿祥


中國臺灣南投縣人


中國臺灣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中國傳統謀略思想


曾任


中國臺灣中國時報記者


中國臺灣商業週刊主筆


現任中國臺灣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系教授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內山公新興梨上市囉




 



內山公的梨園位於素有水果王國美名之卓蘭

因地理環境及氣候的關係特別適合嫁接水梨


☆內山公梨園嫁接用的花苞來自日本鳥取、新瀉縣

甜度高,口感爽脆,冷藏後風味更佳











品名.等級



單顆重量



包裝



每箱總顆數



單箱價格



新興梨16A



15~16.9兩/粒



禮盒



10



$600



新興梨16A



15~16.9兩/粒



小箱



20 



$1150



新興梨16A



15~16.9兩/粒



大箱



40 



$2200



訂購優惠



☆禮盒一次訂購四盒且同一收件地址每盒折價40元





☆小箱包裝一次訂購兩箱且同一收件地址每箱折價40元



 




更多高接梨的故事……!!內山公高接梨ㄉ成長故事 !!


因為栽種"用心"~所以讓您吃ㄉ"放心"!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夫妻教養觀大不同














夫妻教養觀大不同
「以後生小孩,你會怎麼帶勒?」「都聽你的啊!我沒意見」育兒之前,父母不論是溝通想法,或是以別人帶小孩的狀況討論,自認已經做過事前演練,然而殊不知,孩子一出生後,許多枝微末節都成了夫妻倆所爭執的內容。
【撰文/曾家鳳;諮詢/泰山基金會執行長 黃翠吟、台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基金會北區辦公室主任 汪慧玲】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以後生小孩,你會怎麼帶勒?」「都聽你的啊!我沒意見」育兒之前,父母不論是溝通想法,或是以別人帶小孩的狀況討論,自認已經做過事前演練,然而殊不知,孩子一出生後,許多枝微末節都成了夫妻倆所爭執的內容。


教養,是門大學問。除了言教,就連身教、境教皆是教養中的重要環節,實在難以藉由「假想」先行演練,加上每個孩子先天特質不同,衍生而成的教養問題也是多如牛毛,觀念差異也就南轅北轍。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一致教養觀並非絕對

泰山基金會執行長黃翠吟表示,想要夫妻雙方擁有一致教養觀,難度甚高,因兩人的原生家庭、心性皆有所不同,她建議,經由有效溝通若能達成充分「磨合」即可,無須要求完全「契合」。

雖說教養觀相同固然最好,可灌輸幼兒一致教養觀念,但是她提醒父母,夫妻間更須注意的應是,教養過程中「是否能夠維持親密親子關係」,而非執著於協調兩人一致教養觀,例如當夫妻兩人教養想法皆為「直接」、「火爆」,雖說教養看法一致,然而卻易造成幼兒情緒缺乏適當出口,可能促成其個性封閉,或是與家長關係日漸疏離,如此一來,即便教養觀相同也無助於幼兒身心發展。

以下藉由3組不同家庭環境教養想法,提醒家長,面對教養想法不同時,應當如何處理,才可減低,甚至避免夫妻兩人正面衝突,亦可充分達到教養之效。


案例1:我家爸爸好兇唷!

3歲多的小齊,天性好動,父母一個不注意,他就把家裡東西拿來支解,無論是電器、玩具,無一倖免。不巧今天被剛回家的爸爸撞見,爸爸立刻破口大罵:「你為什麼這麼不乖,剛買的東西你也拿來拆。」媽媽快速地從廚房跑出,阻止爸爸並說:「你不可以這樣!幹嘛動手動腳,小孩子還小,不會好好講唷!」

日後,自然而然,在管教孩子時,成爸爸扮黑臉,媽媽扮白臉,小齊只要一犯錯,當爸爸正舉起手時,他就會快速跑到媽媽身後尋求保護。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自家解決辦法

媽媽強迫自己改變教養方式,漸漸開始對孩子使用打、罵的教養方式,以免讓孩子認為媽媽好講話,即使犯錯也不會被兇。

專家評估

黃翠吟說到,高壓式教養容易扼殺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孩子年紀愈大,愈不建議使用打罵方式,因若只是打、罵,卻不說明動怒原由,易在孩子心中產生怨懟、不解。假使欲讓孩子了解媽媽並非「永遠的避風港」,不見得要迎合爸爸,改變自身教養態度,建議可用別種處罰方式告知他:「你哪裡做錯了?媽媽罰你站10分鐘」說清理由讓孩子知錯,在予以適度處罰。

專家建議.避免直接阻止

以此案例而言,黃翠吟指出,當父母任何一方正在教養孩子時,假如另一方無法認同,經評估當下孩子並無危險後,建議先用權宜之計──「暫時迴避」,如案例中的媽媽不要當下直接干涉爸爸,因媽媽直接介入父子之間,當著孩子的面告訴爸爸:「不可以」時,其實會誤導孩子以為是爸爸錯,跟他本身無關,如此一來,將會造成爸爸往後在管教時使不上力,也使夫妻之間更加容易因為教養觀念不同,而產生裂縫。黃翠吟建議媽媽不見得要配合爸爸的教養態度,畢竟改變自身心性並不容易,若不滿他的教養方式,建議事後可與爸爸做進一步溝通,以期互相調整。

和配偶溝通之餘,事後也必須「清楚」告訴孩子,爸爸管教的目的為何?如此可有效安撫孩子情緒,維持和睦親子關係,避免孩子認為自己只是大人的「出氣包」。另外,也建議媽媽不要只是一味盲目地保護小孩,應當利用機會教育,告知小孩以後相同問題發生時,應該如何處理,將有助幼兒往後的社會相處能力發展。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小提醒.訓練自身耐心不可忽

小孩到了特定年紀,總會對身旁物品產生強烈好奇心,東拆西摔,惹得父母們好不生氣,此時,孩子只是正在探索世界,父母若能先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多加告知幼兒應當遵行原則即可,例如拆掉玩具,必須自己恢復原貌,或是把東西收好,孩子若能做到,則加以鼓勵。除此之外,父母們也必須鍛鍊自身「耐心」,期許自己「1件事情沒有重複講3次以前,絕不生氣」。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2008年4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970619 拔牙全紀錄

在倒數1分50秒左右是我保不住的門牙被醫生叔叔拔下的鏡頭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每天10分鐘‧維持細腰豐臀





每天10分鐘‧維持細腰豐臀


 

~原文刊載於2008年3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容易好記‧輕鬆瘦身

年節的大魚大肉,是否讓自己感覺體重上升,穿上原本合身的牛仔褲後似乎又緊了些?每天撥出10分鐘,邊看電視邊做簡單又好記的伸展運動,就能天天維持瘦腰豐臀,玲瓏有緻的好身材,你,願意試嗎?

撰文/鍾碧芳
諮詢/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暨物理治療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簡文仁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暨物理治療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簡文仁指出,無論進行哪種運動,都應該要「漸進、量力」,不要「硬做」,也不能一下做得太快,最好先從小角度、少量開始做起,千萬不要以為運動必須要「做到底」才有效,否則,很容易運動不成,反而造成傷害。
當然,除了漸進、量力的原則外,運動也必須持續且規律,才能有效達成,三分鐘熱度肯定看不出效果,建議至少每星期要有3次約30分鐘以上較固定、規格化的運動;而伸展與柔軟操等,每天有機會就做,並須持續一段時日,才能看出成效。

Tips好記的減重3個「0.1」
對想減重的女性朋友來說,簡文仁提出超好記的3個「減重0.1」原則:
1. 第1個0.1:「凍點么(台語)」
若想減重,就不要餐餐都吃到十分飽,只要吃個七分飽即可,也就是要有忍受飢餓的能耐。
2. 第2個0.1:「動一點」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一定要想動就動,養成活動的生活型態,就消耗熱量保持身材。
3. 第3個0.1:計算卡路里消耗的方式
要減重者牢記各種運動的消耗熱量實在困難,簡文仁提供1個超好記的熱量消耗公式:以「0.1乘上運動的時間(分鐘)和自己的體重(公斤),便是所消耗的熱量(大卡)。」即使是簡單如伸展的動作,只要運動量在微微發汗的狀況下都適用。若流汗量夠大,則可以加倍換算,反之,若你的運動是臉不紅氣不喘的類型,則可酌減換算。舉例來說,一個50公斤的人,運動30分鐘後,在身體微微發汗的狀況下,約會消耗150大卡的熱量。

A運動前必做~伸展運動(3分鐘)

‧Point
伸展運動主要需視之後的運動量多寡而進行修正,如果後續的運動量不高,只要隨意暖暖身子,不要一開始就激烈的進行,就是最好的暖身運動。
第1招 最高最長
身體站直,踮起腳尖並將身體儘量往上拉長後,放鬆。
第2招 最寬最大
雙腳盡量張開,雙手平舉左右伸展後,放鬆。

B消除疲勞、提神減壓運動(4分鐘)

第1招 最長左右擺
雙腳站定與肩同寬,雙手往上伸長後,左右擺動。
第2招 最大高低抱
雙腳站定與肩同寬,雙手一上一下伸展後,縮回環抱肩腰,配合深呼吸效果更佳(打開吸氣、環抱吐氣)。

C縮腰腹運動(4分鐘)

第1招 凹凸操
雙腳站立與肩同寬,身體前傾縮腰腹,再後仰翹臀。
第2招 脊柱側彎操
雙腳交叉夾緊臀部,雙手一高一低反方向扭轉身體。

D提臀運動(4分鐘)

第1招 骨盆操
雙腳呈馬步姿勢,上身挺直,雙手叉腰,虎口向下,下半身進行縮肛提臀的動作。
第2招 十字操
身體站直雙手平伸後,右手舉高時右腳同時往橫舉,使身體呈「十」字,接著換邊進行。

E運動後必做~

緩和運動(3分鐘)
第1招 劈腿
雙腳儘量張開,採左右弓箭步互換動作。
第2招 推手
上半身身體微彎,雙手向前平舉,手掌朝前呈90度,一前一後來回運動。

Tips 運動小錦囊
運動必須漸進、量力,剛開始先以每天10分鐘試做,等到養成固定的習慣後,再酌量增減,以發揮成效。
‧ 操勞全職媽‧壓力職業媽必試~(A3分鐘+B4分鐘+E3分鐘=10分鐘)
‧ 年假大魚大肉‧年後瘦腰必試~(A3分鐘+C4分鐘+E3分鐘=10分鐘)
‧ 日漸下垂的屁屁‧想提臀必試~(A3分鐘+D4分鐘+E3分鐘=10分鐘)

Tips蝴蝶袖消除法:「勞斯萊斯運動法」
雙腳前後呈弓箭步站立,雙手平舉向前,手掌向外,往下往後再往上畫大圈後伸至身後掌心向上。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有感廖風德之死---我們都老得太快 卻聰明得太遲

 


 


把錢省下來,等待退休後再去享受
結果退休後,因為年紀大,身體差,行動不方便,哪裡也去不成。

錢存下來等養老,結果孩子長大了,要出國留學,要創業做生意,要花錢娶老婆,


 

自己的退休金都被拗走了。

 


當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善待自己時,就立刻去做,
老年人有時候是無法做中年人或是青少年人可以做的事,

年紀和健康就是一大因素。
小孩子從小就告訴他,養你到高中,大學以後就要自立更生,
要留學,創業,娶老婆,自己想辦法,自己要留多一點錢,

不要為了小孩子而活。

 

我們都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我的學長去年喪妻。

這突如其來的事故,實在叫
人難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來不總是如此。
學長說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鮮花給他,但是他覺得太浪費,

總推說等到下次再買,

結果卻是在她死後,用鮮花佈置她的靈堂。
這不是太蠢愚了嗎?!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學畢業以後,我就會如何如何」我們對自己說
「等到我買房子以後!」
「等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之後!」
「等我把這筆生意談成之後!」
「等到我死了以後」
人人都很願意犧牲當下,去換取未知的等待;犧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錢,去購買後
世的安逸。


 

在台灣只要往有山的道路上走一走,就隨處都可看到「農舍」變「精舍」,山坡
地變靈塔,無非也是為了等到死後,能圖個保障,不必再受苦。
許多人認為必須等到某時或某事完成之後再採取行動。
 

明天我就開始運動
明天我就會對他好一點
 

下星期我們就找時間出去走走

退休後,我們就要好好享受一下

 

然而,生活總是一直變動,環境總是不可預知,

在現實生活中,各種突發狀況總
是層出不窮。
身為一個醫生,我所見過的死人,比一般人要來得多。

這些人早上醒來時,原本
預期過的是另一個平凡無奇的日子,沒想到一個意料之外的事;

交通意外、 腦溢血、心臟病發作等等。

剎那間生命的巨輪傾覆離軌,突然闖進一片黑暗之中。
那麼我們要如何面對生命呢?我們毋需等到生活完美無瑕,

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穩,
想做什麼,現在就可以開始做起。
一個人永遠也無法預料未來,所以不要延緩想過的生活,

不要吝於表達心中的話, 因為生命只在一瞬間。

記住!
給活人送一朵鮮花,強過給死人送貴重的花圈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盡頭,許多人經常在生命即將結束時,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
沒有做,有許多話來不及說,這實在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空餘恨。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未卜,最珍貴、最需要即時掌握的「當下」,往往在這兩者
蹉跎間,轉眼錯失。

 

人生短暫飄忽,包得有一首小詩這樣寫:
高天與原地,悠悠人生路;
行行向何方,轉眼即長暮。
正是道盡了人生如寄,轉眼即逝的惶恐。
有許多事,在你還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舊事;有許多人,

在你還來不及用心之前 已成舊人。

遺憾的事一再發生,但過後再追悔

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沒有用的,

「那時候」已經過去,你追念的人也已走過了你。


一句瑞典格言說:「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
 

 
不管你是否察覺,生命都一直在前進
人生並未售來回票,失去的便永遠不再
將希望寄予「等到方便的時間才享受」
我們不知失去了多少可能的幸福
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可以鬆口氣」,或是「麻煩都過去了」。
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暫易逝的,

 
享受它們、品嚐它們,
 
善待你周圍的
每一個 人,

 


別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所有難題的「完滿結局」上。
 


 

找回迷失的生命
死亡也許是免費的 ─ 但是,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勸大家一句話:把握當下,莫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