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大學是社會良心的最後堡壘












2009-06-28 10:17


「好的大學其實就是一個地方的品牌,表示這個地方擁有高素質的人力,這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非常重要的。」台灣第一學府——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話開門見山。



今年57歲,祖籍河南的李嗣涔自2005年6月起擔任台灣大學校長,他是台大電機系學士,美國斯坦福大學電機系碩士、博士。



台大是台灣的第一學府,也是全台灣學生最嚮往的大學,其追求的目標,就是進入世界大學排名的前百大,而培養尖端人才、塑造名校品牌,則是台大歷來努力的方向。



反觀大陸高校,隨著社會的轉型、高等教育市場的細分以及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日益高漲,高校之間在生源、師資、科研等方面的競爭必將愈演愈烈。面對這種態勢,高校的品牌之爭亦成必然。正因如此,台大實施的名校品牌戰略,對大陸高校的發展或有借鑒之用。



李嗣涔在接受本刊記者的訪問中,較為完整地介紹了台大打造名校品牌的五要素。



學校品質,「從注重通識教育做起」



李嗣涔說,台大創立於1928年,是台灣最早設立也是最完整的綜合型大學。目前約有1.7萬名本科生,研究生約1.6萬人。設11個學院,2個專業學院、54個學系,99個研究所,5個研究中心。台大的醫學教研實力很強,在肝炎和肝癌的醫學研究方面可以說是世界領先;同時台大在芯片設計方面,也領先於世界各大學。目前,台大正在十餘個領域努力提升、加強自己的科研水平,使台大未來能步入全球大學的百強之列。



「台灣教育部門自2005年起,推動了『邁向頂尖大學計劃』,主要的執行策略,是從改善教育質量著手。我們台大主要是抓『通識教育』。」 李嗣涔告知本刊記者。



台大為何重視「通識教育」?李嗣涔的說法是:學校不應該僅重視知識的傳播,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個人質量、個人特質的培養,即所謂的「通識教育」。在未來的社會裡,單純依靠一個人的專業知識是不足以成就一番事業的。他說,「正因如此,我們特別強調『通識教育』,希望通過多種多樣的學習與參與,培養台大學子服務社會的情懷。」



他進一步解釋說,通識教育是需要自己設計課程的。其實這是蠻困難的,因為一般的老師都是從某一個專業訓練出來的。我們在30多年前讀大學的時候,是沒有通識教育的。通識教育,是後來慢慢養成的,需要有人有這方面的興趣,逐漸融會貫通各領域的學問,才能教這個課程。如果沒有師資,就會流俗,只能找一些專業的老師,教一些簡單的課程,那樣就達不到通識教育的真正理想。所以,對通識教育需要規劃,需要邀請老師參與。



台大推行「通識教育」,李嗣涔坦承,「現在,一般的老師不太願意教,因為對他們將來的升等、他們在學術界的地位,可能不是很有幫助,所以這個方面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地解決。這個課程比較有融會貫通性,要帶動學生思考;除了他們本身的專業之外,要強化他們對生命的認知。一個好學校的質量應該由高質量的學生來塑造。」



學生品性,「社會良心的最後堡壘」



在台灣,不管是執政黨還是反對黨,重要的人物都是台大的畢業生。一般當年最前的3%的學生都是第一志願進入台大,所以,對於台大的學生而言,除了所學專業要好,還希望他們將來在事業上能夠繼續保持這樣一個優勢。



「但是,我們也知道,在事業上還不能完全由學識來決定,個人的品性、個人的特質、特別是與人相處的能力更加重要,越到高層,這個方面越顯重要。」李嗣涔頗為感慨。



採訪中,李嗣涔特別提及台大「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校訓。他向記者解釋說,「敦品」就是正直誠信,「勵學」當然就是求學做學問、追求卓越;「愛國」就是關心周圍的社會,要有熱情;「愛人」就是要體諒別人、要能合群。



「大學是社會良心的最後堡壘。」他認為,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或多或少會面臨壓力,而大學從理論上來說則相對自由和寬容。實際上,從台大的老一輩校長傅斯年開始,就開始把「學術自由、思想自由」的理念當成學校最高宗旨。大學不只是象牙塔。社會的公共一體化、社會公平性等都是大學師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社會責任感。因而,台大的師生才能夠總是積極地參與政府改革和民主活動。



學生活動方面,台大也是非常重視。他們有很多的學生社團,總數有900多個,活躍的大概有300多個。從大一到大三,都規劃有社會服務課程。



「教育不只是為了提供社會需求,只考慮社會供求,那是職業培訓,不是教育的目的。」李嗣涔所推崇的高等教育是要將大學生培養成社會的中堅力量,他說:「這就要求學生們要有寬廣的知識背景,所以我們特別強調素質教育,擴張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而學生具有良好的品性,社會的良心堡壘就更加堅固。」



強勢師資,「培養和挖人並舉」



作為名牌大學,爭取人才是第一要務。李嗣涔毫不忌諱地談到了台大如何獲得世界頂尖人才的兩道「訣竅」,「通常是將世界上好的人才挖過來。另一種做法,就是對有潛力的年輕人才加以培養。」



不過,李嗣涔也同時承認,這些有潛力的年輕人是不是真的能變成「才華出眾」,其實有一定風險,需要用評估制度加以配合。他說:「一位年輕教師,到學校三五年之後要加以評估,如果評估不通過,就再給一兩年改善,如果還不過就只好請他走人。即使已經升到了教授,若沒有達到免評估的水平,還是會每隔5年評估一次。另外就是挖人,將好的人才一個團隊帶進來,帶動學校某一方面的研究。」



如今在台灣約有1900名教師獲台灣教育部門政府講座獎勵,其中40%都是台大的老師。目前台大已經成立了很多的研究中心,包括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醫學卓越中心、信息電子中心等等。



談及對未來師資的儲備與培養,李校長滿懷憧憬,他對本刊記者說,「未來是預防醫學的世界,治療只佔健康一部分,關鍵是怎麼樣保持健康,這裡牽涉科技,牽涉社會運作的模式,牽涉整體社會形態的改變等等,類似這些領域,比如生物醫學科技、光電工程,我們都有整合的團隊,我們也將培養更多這方面的頂尖人才。只有有了一流的人才儲備,才能造就出一流的大學。」



專業優勢,「樹立和堅守學術權威」



「用心打造名校品牌,在專業領域,你要佔據優勢,要樹立和堅守自己的學術權威。」對此,李嗣涔甚為自豪地告知本刊記者。



「台大的醫學非常強,比如說台大發明了肝炎疫苗,可以避免母親將肝炎傳染給胎兒,這是台灣醫學界領先世界獨特的貢獻。」



「我們打算再找出10到15個領域加強研究,盡量在 2010年前,達到世界一流的境地。」李嗣涔非常自信地解釋說,「我們會用經費去補助那些已經在世界上接近一流的領域,希望再加把勁,達到世界一流。比如說在系統芯片方面的設計,我們的電機繫在世界各大學中是第一的。世界上有一個關於芯片設計的最好的會議ISSCC,過去5年,台大的論文是世界所有大學中被接受得最多的,而2007年台大被接受的論文,甚至比所有工業界都多。毫無疑問,台大在這個領域,世界第一。」



儘管李嗣涔很強調台大在專業領域的權威地位,但他對學界的交流合作,仍持開放心態,尤其對兩岸的學術互動。據他透露,按台大的規劃,目前與大陸高校的合作,時機成熟即將招收研究生來台大就讀,前期以碩士生和博士生為主,如果一切順利沒有什麼問題了,就可以招收大學生來台就學。



在此方面,李嗣涔肯定了馬英九政府對兩岸學術交流的政策。他說,目前台灣大學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等多所大陸著名學府已有交換生的安排,他相信,未來大陸到台灣讀書的學生會不斷增加。



「台灣十分缺乏高科技人才,如果台灣本地現成就有大量高科技人才,為什麼還需要到外地去尋找呢?多些異地性的交流,多些全球性交流,對台大鞏固自己應有的學術地位有好處。」李嗣涔對此觀點明確。



文化積澱,「一切需要時間檢驗」



「打造名校品牌的第五個要素,那就是文化的積澱。」李嗣涔強調說,「品牌代表著高校良好的辦學質量,代表某種成功的文化氣質,預示學生今後的社會地位,昭示著高校悠久的歷史,是高校經年積累的一種優質教育資源,也是事關自身長足發展的一種軟實力。」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高校品牌是高校的名稱、標誌和為教育消費者提供教育服務,培養教育消費者的各要素的總和,是外延和內涵的統一。」李嗣涔做出專業的解釋。



高校的品牌戰略,是通過對學科設置、管理體制、人力資源配置、校園文化的培養等一系列策略的實施,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培養自己的品牌資產。尤其是名校的形成除了學生的培養質量外,還需要長期的校園文化積澱,需要深厚的學校文化底蘊支持,而這一切都要時間的檢驗。



對此,李嗣涔認為,一所大學的氣質塑造直接影響學生的成才情況,在他心目中,一個合格的學生首先要有紮實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人格及品德。


2009-06-28 1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