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



  • 作者:珮特拉.蓋斯特

  • 分類:學習與教育系列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初版:2006/10/04


【簡介】

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
幫助父母突破教養困境的實用指南


「老師,這個孩子我教不動,以後來上學就交給你教了。」這句話是不是很常見?父母常以為把孩子送進名校、安親班、補習班,讓老師教就行了;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就的來源。

父母是孩子早期經驗的來源,尤其充分的親子時間是認知發展關鍵,然而就如本書中所提出的德國教育與家庭教養問題,其實也正是台灣父母與教育場域面臨的教養困境。如:少子化現象、雙薪或單親家庭教育困境、閱讀及國文能力退步、雙語教育的抉擇、體適能衰退、政府缺乏家庭支援政策,以及如何建立正確價值觀與品格等問題。

書中的三個重點概要:
1.家庭生活品質會影響孩子成長發展
生活品質不是建立在花大錢的物質享受上,而是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累積出來的。幫孩子換尿布洗澡、與孩子一起看書、或是聽外婆講述她的人生故事、與外婆一起享受冰品點心等,這些家人在一起閒話家常的時段對孩子與父母都很重要,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幫助孩子建立身份認同、穩定孩子情緒、增進親子溝通,還可以建立楷模與傳遞價值觀。

2.社會與情緒智商比認知能力重要
不論是幼稚園或學校的教育規劃,應更配合孩子對肢體活動、音樂、舞蹈、戲劇等的天生需求。多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多讓身體與心靈呼吸,這些活動都有助於培養孩子自信、穩定情緒、增強學習能力

3.追求內在自由與獨立
作者認為要真正清楚的瞭解自己,才能成為自由的強者。除了對自己周遭的人與動物要有關懷之心與責任感外,還要能依循自己的價值生活(當然先決條件是要先找到自己的生活價值!),絕對不要隨波逐流,不要問是否得到好處,而是必須毫無保留,全力以赴的自我要求,要常問:自己的生活過得對不對。「關懷」、「負責」與「全力以赴」正是我們的社會很需要重新建立起來的價值。

本書內容以生活化的情境或事件,描述日常生活中種種教養的困境,並探討相應之道。尤其,期望加強每一位父母的信念,確信自己永遠是教育子女、幫助子女最重要的人。這本是值得提供關心台灣教育環境者借鏡,更是協助父母解決教養問題的好書!







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將來競爭力不足,急著送孩子學這學那,卻往往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確價值觀,而價值觀的學習主要來自家庭。


《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作者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德國夫妻,他們之前合作撰寫的《德國教育拉警報》,深入探討德國教育的問題,造成極大的迴響。這一次他們同樣著眼於教育問題,把教育的核心更聚焦在「家庭」,探討父母的角色與影響。值得父母與教育者參考。


作者:編輯部,2006.11.22


什麼能使我們的孩子成為堅強自信的人?這是本書的核心問題。面對生活種種競爭威脅,父母如何能幫助孩子獲得堅強的免疫力,讓他們平平安安過一生?


教育的第一現場是家庭
據二○○二年五月《科學畫報》的報導,歐盟執委會曾委託英國研究團隊,在歐洲五個國家對四千名十四、 五歲的青少年,進行關於青少年接觸酒精與毒品的調查。結果發現保護青少年避免毒品與酒精最好的途徑,是健康的家庭關係。由雙親共同扶養帶大、受到妥善照顧、家人關係健康的青少年,明顯較少受到酒精和毒品的誘惑。最重要的,首推子女與母親的密切關係。


家庭生活品質愈好,孩子就愈健康、強壯、能承受挫折、有自信。不僅如此:我們給子女的家庭生活的品質,其實直接關係到他們在校的成績表現。


教育的第一現場是家庭。小孩在學校功課如何,學校教育並非主因,而是父母與家庭教育的影響。全球學生能力評量PISA之後,國內四處展開的大辯論,只有少數人探討家庭對教育與課業的重要性。小孩是否能夠持續專注於遊戲或功課,並完成或達到某一特定目標,除了氣質與天性,都是父母的教養與家庭生活影響的結果。


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否能繼續發展。小孩如何面對成功與失敗,挫折令他們氣餒或激勵他們再接再厲、能不能為達到長遠的目標而接受「延遲獲得獎勵」,種種都取決於他們在家中的體驗。


教養的藝術,是隨時必須從兩個極端、或數個互為競爭的目的當中,找出小孩行為最佳準則。然而在問題發生的當下,要能克制自己不替小孩尋找正確的解決辦法,讓他自己去設法克服難關,更常常是一門藝術。


「妳幫孩子做太多了,」某心理學家對一位有三個孩子的媽媽說,「妳兒子必須自己去學習應付無聊的情況,如果他覺得無聊,不要馬上替他安排什麼活動,就讓他去體驗無聊的感覺。只有在這種時候,小孩才會自己動腦筋想出一些主意,要不然就讓他們單純做做夢也可以。」不只是小孩,連父母本身也必須視情況尋找最適切的行事準則,這透露出生活的藝術。


教孩子如何生活
教養原本就是:教孩子如何生活,如何找到行事做人的正確準則。這該怎麼教呢?方法就是,一家人真正共同地生活在一起。哲學家史沛曼(Robert Spaemann)說,教養不是透過理性過程安排就能達到目的。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叫作「教養」的行為。更確切地說,教養是我們做了很多其他的事之後,才會連帶產生的作用。


幼兒很自然地模仿在家裡所見到的一切。家庭形成孩子生活最初的架構、規律與秩序。在他們家庭裡一開始便經驗到:學習生活便是學習分辨善惡、真假、美醜、過與不及、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差異。學到分辨自信與驕傲、壯志與野心、分辨勇氣與莽撞、節省與吝嗇、慷慨大方與奢侈浪費。


在家庭中小孩也學到歡喜與悲傷、對他人和動物感同身受,學到忍受疼痛、克制自己、合理控制自己的身體行動與慾望。同樣地,家庭也幫助他們學習如何面對醜惡、面對謊言、暴力、痛苦與死亡。他們在家裡學到如何與弱者和強者相處,什麼時候要守規矩,什麼時候接受例外。他們學習平日與節慶的不同,經驗到復活節的香味有別於聖誕節的芬芳。


在家庭裡,孩子學到自己的父母也有父母,而父母的父母又同樣也有他們的父母,他們了解自己是一個故事的一部份,而這個故事已經發生了,是他們無法再改寫的。但是他們也學到,他們還有一個可以由自己去影響和形塑的未來,而且唯有他們懂得從過去的錯誤中記取教訓,這個未來才會更美好。


小孩在家庭中還學到,他們家屬於一個村子或城市的一部份,而這個村子又是一個國家的一部份,透過國家的歷史,與生活在他們之前的世世代代相繫。於是,小孩心中會漸漸培養出對故鄉的感情與歸屬感,潛移默化中學會對自己與自己的家庭負責,也成為有自信、有擔當的人。


父母影響子女一生前途
若父母生活中只曉得上班工作與下班休閒,孩子學習的機會自然比較少。親友不相互探望的家庭,很可能也沒有家族的故事可說可聽。父母若不重視歷史,不可能培養出下一代的歷史意識。如果父母兄弟姊妹與親戚都不分辨善惡真假美醜、態度冷淡,小孩學不到對人事物的是非分辨,發展不出對價值的判斷,培養不出個性與品味。


如果父母清楚區別慈愛與寵溺,處事態度始終一貫,偶爾也接受合理的例外情況,找到自由與控制之間的平衡點,小孩仍有機會學習分辨善惡。但若家中大人不愛看書也不念書給小孩聽,將會降低小孩的心智與人格發展機會。當孩子無法精確表達情緒、不能從不同的層面思考問題,將缺乏回應人際訊息的敏感度、也無法發展社會智能。當小孩不知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一切,判斷力也會跟著降低,因此對他人操縱、消費主義與暴力的抵抗力也會隨之減弱,甚至產生自卑的心理。


當然,影響子女一生前途的,並非只有父母兩人。子女年紀愈大,生活圈擴展得愈廣,來自外界的影響也日益增強,不過父母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單是選擇什麼樣的居家環境、決定搬到哪個社區住,便已預先決定小孩可能遇到的同儕團體,以及可供選擇的學校、校外社團組織與文化活動等。


不論國家或產業界,其實整個社會都有幫助父母的責任,提供家庭需要的支持,讓父母能夠對子女善盡教養撫育的責任。若父母不幸無法克盡親職責任,其他成年人需要發揮及人之幼的精神,代替他們擔任父母的角色。每一個家庭都必須有機會改善生活品質,如果有家庭做不到,國家便應該擔負起大家長的責任,援請教育專家、心理學者,以及提供托育機構加以援助,尤其單親父母特別需要更多方面的協助。


家是否能成為提供安全感的地方,與是否有一紙結婚證書無關。最重要的是這個家庭裡的每一個份子,他們才應該是我們關切的對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