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乳癌口服標靶 小分子結構 力克抗藥性










乳癌口服標靶 小分子結構 力克抗藥性

【中國時報 李盛雯/台北報導】2010.10.28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8&id=12072


 



  一位乳癌患者使用第一線針劑標靶藥物治療七個月後,出現走路不穩、話說不清楚症狀,醫師判定為腦轉移,且針劑治療藥物已漸產生抗藥性,只能改以第二線標靶藥物治療,服用一星期後,患者不論走路或說話都回復正常。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一旦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器產生變異,第一線標靶藥就可能出現抗藥性,近年問市的第二線口服標靶藥因分子結構小、滲透快,可透過血液傳送至各器官,甚至進入腦部,因此使用第二線標靶後,對腦轉移可獲較好的治療效果,適用範圍較第一線標靶更廣泛。


  臨床統計,25%乳癌患者HER2基因呈陽性反應,乳癌惡化與擴散速度較HER2陰性患者快,目前台灣核准的兩種乳癌標靶藥皆針對抑制HER2基因傳導生長物質為主。


  歐陽賦解釋,HER2分子位於細胞膜上,一半突出細胞外,一半存在細胞內,第一線標靶藥因分子大,無法進入細胞內,只能對細胞表面之HER2分子進行抑制,若細胞外的HER2分子產生突變或缺損則無法作用;第二線標靶藥屬小分子酵素抑制劑,能進入細胞內阻斷癌細胞訊息傳導,達到抑制效果,因此一些第一線標靶藥無效的癌症,第二線仍有相當比率可獲控制。


  通常標靶治療會先投以第一線標靶藥,當藥物無效或產生抗藥性後,才會使用第二線標靶,但臨床經驗顯示,如合併兩者藥物在後期乳癌治療,有機會比單一使用一種藥物效果更好,目前臨床試驗正在驗證這個概念於早期乳癌治療,若結果正向,未來早期治療將多一項新選擇。


  歐陽賦說,以往轉移性乳癌被認為預後較差,但隨著藥物進步,現在除第一線標靶藥外,還有第二線標靶藥,未來也可能有更新的藥品出現,如同接力賽一般,只要病患透過適當治療,乳癌也可像慢性病一樣,獲得良好控制並擁有很好的生活品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