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胃癌患者 免費基因檢測 |
| 2011/03/25 |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陳俐君/台北報導】 胃癌患者若發現HER2陽性基因,使用標靶藥物並搭配化療,平均存活期可延長4.2個月。為幫助患者了解自己是否有HER2陽性基因,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百位胃癌病患接受基因檢測。 68歲簡先生,去年10月到診所例行檢查時,發現罹患第四期胃癌。手術切除後,癌細胞轉移至甲狀腺,脖子長了2顆腫如乒乓球腫瘤,成為全球第14起罕見病例。後來簡先生進行基因檢測,發現HER2基因反應陽性,於是接受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四周後甲狀腺恢復正常,癌症指數也下降。 台北榮總癌病中心科主任趙毅表示,國內研究顯示,約10%至15%胃癌患者的HER2基因過度表現。HER2基因過度表現可能導致疾病惡化速度快,復發風險高,預後較差,但目前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唯健保尚未給付。 趙毅指出,晚期胃癌接受化療的平均存活期約10至12個月,合併標靶藥物可延長4.2個月,建議轉移性胃癌且HER2陽性基因者使用,但平均每月須自費7至8萬元。 針對轉移性胃癌的HER2弱陽性患者,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100個名額做FISH螢光原位基因雜交法檢測(單次檢測要價1萬2千元),確認HER2基因表現,有需要者可洽詢02-8369-2769。 |
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百位胃癌患者 免費基因檢測
乳癌魅影,輕鬆面對
乳癌魅影,輕鬆面對 | |
台灣的臨床經驗顯示,超音波的確可偵測到許多X光所未能發現的乳癌,但若運用於無症狀婦女的篩檢,超音波除了偵測出早期乳癌外,常會發現許多良性或不確定的腫瘤,而增加確診(細胞抽吸或組織切片)的動作,並導致病人不 必要的焦慮。歐美多運用X光進行乳癌篩檢,強調提昇其陽性預測 所謂陽性預測值,即乳房攝影時若懷疑為乳癌,經確診後的確是乳癌的比例。陽性預測值高,即意味著因篩檢引起的不必要確診(結果是良性)及焦慮得以降低。超音波運用於篩檢,無法確定陽性預測值如何,若多為良性變化,的確會增加受檢婦女的焦慮。 | |
乳癌標靶藥物治胃癌成效佳 胃癌治療邁入標靶時代
衛生署核准標靶藥物於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治療
2成轉移性胃癌病患HER2基因陽性 恐惡化快、存活期短
突破病患活不過一年的瓶頸,標靶藥物可助提昇存活期達16個月
胃癌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五名 1,但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約4成5患者發現時多已轉移2,過去10多年來只能依靠化療,轉移性胃癌病患面臨存活期不超過1年的瓶頸。但研究發現,約2成轉移性胃癌病患有HER2陽性基因,可能使疾病惡化更迅速,但這也同時開啟胃癌標靶治療契機!臨床研究證實,過去用在乳癌治療的標靶藥物trastuzumab,可使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存活期大幅提升35%,由11.8個月提昇至16個月,而日前衛生署已核准該標靶藥物使用於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治療,成為10多年來胃癌治療的重大突破!
國內4成5胃癌發現時多已轉移,轉移後惡化快
轉移性胃癌十年瓶頸: 病患存活期低於1年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正雄醫師表示:「胃癌早期症狀易與胃炎或胃潰瘍混淆,若未接受內視鏡檢查,不易早期診斷,約4成5發現時已轉移。目前僅約2成的胃癌於第一期或第二期發現,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因發現較早五年存活期7至9成;若發現已是第三期,手術後五年復發率高達約40-50%3,但也有4成5成病患發現時已是四期轉移。」
張正雄醫師表示:「轉移性胃癌治療於過去10年來,多以化療為主,雖有搭配不同化療藥物的組合療法,但存活期普遍不超過1年;相較之下,其他癌症如乳癌、大腸直腸癌,數年來陸續有新的治療方式出現,即便發生轉移存活期也可達2年半左右,但轉移性胃癌因被證實的有效化療藥物較少,病患面臨存活期少於1年的瓶頸4。」
近2成轉移性胃癌病患HER2基因陽性
HER2陽性乳癌標靶藥物配合化療可有效治療
近年研究發現,胃癌病患也有「HER2基因過度表現」的情況,可能影響疾病的進展。HER2 是「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 」(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為人人都有的基因;但在部分癌症病患身上,這個基因會過度表現,造成癌細胞急速分裂增生。
張正雄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近2成轉移性胃癌病患為HER2陽性,可能面臨高復發、疾病惡化迅速、治療反應差的治療瓶頸。過去HER2陽性標靶藥物多用於乳癌治療,可大幅降低復發率及死亡率。如今研究也指出,乳癌標靶藥物用來治療同樣有HER2基因過度表現的轉移性胃癌,再配合化學治療,更能有效的抑制癌細胞增生,為過去10年來轉移性胃癌治療的一大突破。」
刺絡針期刊最新研究: 標靶藥物提昇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存活期達16個月
近2位病患即有1位腫瘤明顯縮小或消失!
根據甫發表於刺絡針期刊(The Lancet)的ToGA第三期臨床研究顯示5,HER2陽性轉移性病患使用標靶藥物(trastuzumab)合併化療,存活期由11.8個月提升至16個月,大幅提升35%,此外由於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輕,安全性較高,對於病患的影響也較少,首度突破過去轉移性胃癌病患在單獨化療時,存活時間往往不超過1年的瓶頸!
研究也發現,標靶藥物(trastuzumab) 可明顯縮小病患的腫瘤,腫瘤反應率達4成7,換句話說,近2位病患即有1位腫瘤明顯縮小一半以上或消失!臨床研究有一位案例其腫瘤原本相當大,胃癌肝轉移的部份,有兩顆約5公分的大腫瘤及一顆小腫瘤,在接受了標靶藥物(trastuzumab)合併化療治療五個月後,腫瘤幾乎消失看不見。
HER2基因檢測 協助轉移性胃癌病患制定個人化治療方針
衛署已正式核准標靶藥物(trastuzumab)於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之治療
張正雄醫師指出:「標靶治療證實可有效阻斷過度表現的HER2蛋白,對於這類型胃癌病患來說,是一項新選擇,建議轉移性胃癌病患可做HER2基因檢測,若確認是有HER2陽性基因,可配合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積極治療!」
今年八月份衛生署也正式核准標靶藥物(trastuzumab)於HER2陽性轉移性胃腺癌(或胃食道接合處腺癌)之治療,患者必須為未曾接受過化學治療,而使用標靶藥物的同時必須合併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或針劑化療藥(5-FU),同時加上順鉑(cisplatin)。合併化療的部份目前已有健保給付,而標靶藥物須自費,每個月藥費約7萬元。
喝水、吞嚥不適的王媽媽 竟已是轉移性胃癌
現身呼籲病友進行HER2基因檢測 一同挺身保「胃」戰
58歲已享兒孫福的王媽媽,年初開始有吞嚥困難的情況,只能小口小口地啜飲杯中的水,連水滑過腸胃都感到不適,原來吞嚥困難的王媽媽已罹患轉移性胃癌,總獨自拉著小皮箱或騎著機車穿梭在醫院和家裡的她,始終有一顆開朗的心、與癌共存。在聽到HER2陽性基因,可能會讓轉移性胃癌惡化更快時,她立即挺身呼籲:「轉移性胃癌的朋友們除了保持樂觀心情之外,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是否可作HER2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陽性基因而影響病情,甚至與醫師一同討論更好的治療方式,打一場保『胃』戰!」
資料來源:
1.97年癌症登記報告
2.台北榮總資料庫
3.華人癌症資訊網http://www.totalcare.org.tw/?cat=47
4.Garcia M, et al. Global Cancer Facts and Figures 2007. Atlanta GA: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07.
5.Y-J Bang, E Van Cutsem, A Feyereislova, HC Chung, L Shen, A Sawaki, F Lordick., et al. (2010) Trastu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lone for treatment of HER2-positive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ToGA): a phase 3,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76, 687 - 697
胃癌小檔案
胃癌小檔案 | |
盛行率 |
|
成因 |
|
症狀 |
|
高危險群 |
|
預防方式 |
|
5年存活率 |
|
資料來源:彰化基督教醫院 血液腫瘤科 張正雄醫師
病友故事【王媽媽】
病友姓名 / 性別 | 王媽媽 | 女 |
病症 | 轉移性胃癌(第4期) | |
目前年齡/初期發病年齡 | 58/58 | |
小口小口地啜飲杯中的水,連水滑過腸胃都感到不適, 今年一月份,清淡飲食、不菸不酒的王媽媽開始有吞嚥困難的情況,連喝口水也得小口小口地喝,開水順口流入胃道的疼痛感迫使她必須比平常人花更多的時間和力氣喝完一口水,常無法與人及時打招呼!直到透過胃鏡與切片檢查,竟發現自己已罹患轉移性胃癌。 對於轉移性胃癌的打擊,王媽媽語氣堅毅地說:「O型的人是很豁達、很堅強的!」開朗的她每次都獨自拉著專屬小皮箱前去醫院治療,或是一個人騎著機車穿梭醫院與家裡之間。在醫院治療的三個小時,成了她休息面對人生的黃金時間。甚至兒子擔心獨自前往醫院治療的她,常會打電話關心,反被王媽媽笑稱兒子一直打斷她唯一可休息補眠的時光! 積極抗癌的她,體重從原先68公斤一路降到50公斤,鄰居看到她直直落的體重,還會誇獎她瘦身有成,樂觀的她反而向鄰居說:「外面減肥一公斤要一萬塊,我接受治療可是足足省了18萬而瘦身成功呢!」現在的她,在送完孫子上學後,總會在學校照護花花草草,面對一片的花圃,她笑著說又是桂花的季節了,那桂花香真的足以令人忘卻心煩事……… 過去從未聽過HER2陽性基因的她,在了解陽性反應可能會讓疾病惡化更迅速時,直問是否有解決的方法,直到知道轉移性病友可以透過HER2基因檢測確定病程,有機會擁有更好的治療機會時,她挺身呼籲:「轉移性胃癌的朋友們除了保持樂觀心情之外,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是否可作HER2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陽性基因而影響病情,甚至與醫師一同討論更好的治療方式,好好地打一場保『胃』戰!」 走在抗癌路上,王媽媽有感而發地說:「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時間可以照顧家人,心安平安地度過每一刻享受兒孫福。」 | ||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要割乳房,還是得乳癌?
要割乳房,還是得乳癌?
十年前的春天,我正坐在康乃爾大學的辦公室,突然有位女士打電話找我,詢問關於乳癌的事。
「我家族有很明顯的乳癌史,」這位名叫貝蒂的女士說道:「我媽媽和外婆都死於乳癌,而四十五歲的姊姊最近也被診斷出乳癌,因此,我實在不能不擔心我九歲的女兒。她初經快要來潮了,真擔心她罹患乳癌的風險。」她的聲音充滿恐懼:「我看很多研究報告都寫著家族病史非常重要,我很害怕女兒也難逃一劫,甚至想要她動乳房切除術,把兩邊的乳房都拿掉。不知道你有什麼建議?」
這位女士陷入一種困境──該讓女兒走上絕路,或該讓她沒有乳房?雖然看似相當誇張,但全世界成千上萬的女性,每天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早發現不一定治得好
因為憂心基因與家族病史,女性們開始接受乳癌篩檢。篩檢雖然是必要的步驟,尤其對有乳癌基因者而言,但是別忘了,光靠乳房攝影或基因檢測,並無法預防乳癌!篩檢只是一種觀察,看看疾病是否已發展到可以觀察的狀能,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果,只是因為「疾病提早發現了,前幾年的存活率當然會相對提高」,並非真的是治療方式有所改善。
那麼,我們能怎麼辦,看著辦?在還未罹癌前先切除兩邊乳房?目前還有一個方式是服用泰莫西芬降低雌激素濃度,泰西莫芬雖為預防乳癌最知名的藥物,但其效果卻有待商榷,而且還可能提高中風、子宮癌、白內障等疾病的風險。
抗雌激素藥物的風險
除了篩檢和之前貝蒂所提到的乳房切除術之外,現在仍有其他預防乳癌的方式被推廣,包括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學名三苯氧胺)等藥物。
泰莫西芬是預防乳癌最知名的藥物,不過長期效益仍不明朗。而且,雖然整體而言,以藥物預防乳癌仍利多於弊,但泰莫西芬卻可能提高中風、子宮癌、白內障、深層靜脈血栓、肺栓塞等疾病的風險。也因為如此,目前仍有許多研究不斷進行,希望能尋找取代泰莫西芬的其他藥物,只不過替代藥物若非療效有限,就是具有相同的副作用。
泰莫西芬與類似的新藥物,都是「抗雌激素」藥物;由於雌激素和提高乳癌風險有關,因此這些藥物是降低雌激素的活動,以發揮效用。但是,何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目前,早已有充分的資訊顯示,動物性蛋白質與脂肪含量低的全植物飲食,可降低雌激素的濃度。
還是吃的問題
雖然有乳癌的家族病史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的確較高,但基因並不足以決定一個人是否會罹癌,有研究顯示:所有乳癌病例中,只有3%可歸咎於基因,食物營養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乳癌風險的提高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和黃體激素)暴露量過高有關,研究指出:富含動物性食品的飲食,既會增加女性荷爾蒙濃度,也會導致女性初經年齡提早和停經年齡延後,大大延長女性處於高女性荷爾蒙的時間,進而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
有研究表示:光讓八歲到十歲的女孩每天攝取脂肪(不到28%)、動物性食品含量較低(膽固醇不超過150mg)的飲食,便能降低七年後數種促成青春期啟的女性荷爾蒙濃度20%至30%(黃體激素甚至減少50%),這表示,其實只要稍微調整飲食,就能大幅降低女孩子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
基因和環境荷爾蒙對乳癌的影響,遠不及我們所選擇的食物,高乳癌風險的女性啊!除了看著辦、終生服藥或提早切除乳房外,妳還有第四種選擇,那就是──不吃動物性食品!
★富含動物性蛋白質的飲食,會讓女性的生育年齡延長9~10年,而生育年齡的增長則會提高乳癌風險。
★中國女性的雌激素濃度只有英國女性的一半,中國女性一生所接觸的雌激素比英美女性低35%到40%,中國女性乳癌機率是英國的五分之一。
文/摘自《救命飲食》/T.柯林.坎貝爾&湯馬斯.M.坎貝爾著/柿子文化出版】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健康食品新榜單」出爐
木瓜在水果類中排名第一;健康蔬菜大多產自東亞。
不可思議的是,西方人厭惡的動物內臟,其中的豬肝被發現對人的身體很有益。
全球健康食品新榜單!
如果你總在擔心吃下去的食物是不是夠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每年更新一次的健康食品榜無疑是最正版的參照。
每年最新榜單,首次為食品們劃分了派係,誰是今年最耀眼的明星?
誰是最意想不到的黑馬?誰又出乎意料黯然下榜?
肉食榜:鵝肉、鴨肉、雞肉
6年前,世界衛生組織的肉食健康榜上有雞肉、牛肉、袋鼠肉等6種肉類。到了今年,上榜的肉食竟只有鵝肉、鴨肉和雞肉3種。
鵝肉和鴨肉的化學結構很接近橄欖油,對心臟健康有益。雞肉則是公認的'蛋白質最佳來源'之一,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適中。
水果榜:木瓜、橘子、橙子、草莓、獼猴桃、芒果、蘋果、杏柿子、西瓜
木瓜第一次取代蘋果,當選為健康水果的第一名,這得益于木瓜酵素的發現。木瓜酵素可幫助人體分解肉類蛋白質。消化科專家建議飯後吃少量木瓜,以幫助腸道消化難以吸收的肉類,對預防胃潰瘍、腸胃炎、消化不良等也功效顯著,此外,由于木瓜酵素能幫助分解並去除肌膚表面角質層的細胞,因此也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護膚品中。
橘子和同胞姐妹橙子分別登上排行榜的第二和第三位。西方營養學家認為橘子和橙子中維生素的含量甚至遠遠多于木瓜,但東方營養專家對它們的當選有些意見,因為中醫學上認為過度食用這兩種水果,會破壞人體內的陰陽平衡,造成氣血失調,導致'上火'。
肉甜汁美又抗癌的草莓排在第四位。最新研究發現,草莓還有鞏固齒齦、清新口氣、滋潤咽喉的功效。
蘋果一下子從去年的榜首掉到了第七位。營養學家解釋說,這是由于蘋果種類繁多,培育方法改變,導致蘋果內糖分飆升的同時,維生素含量卻降低。此外,獼猴桃、芒果、杏、柿子、西瓜等5種香甜多汁的水果也躋身健康水果榜。
蔬菜榜:紅薯、玉米、蘆筍、花椰菜、茄子、甜菜、薺菜、苤藍菜、土豆、金針菇、大白菜
紅薯前兩年一直遊走在排行榜邊緣,今年終于排在了第一。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紅薯中的化學物質含量降低,纖維含量在近年內大大提高。特別是紅薯中含有豐富的賴氨酸,可以迅速增加飽腹感,而美國斯坦福大學營養研究院也指出,紅薯中含有一種類似雌性激素的物質,有助于保護皮膚,延緩衰老。
除了紅薯,世界衛生組織還將玉米、蘆筍、花椰菜、茄子、甜菜、薺菜、苤藍菜、土豆、金針菇、雪?崼?、大白菜等11種蔬菜排進了健康榜,而入榜的健康蔬菜大半產于東亞。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指出,往年一直遙遙領先的土豆之所以今年排名靠後,是因為土豆發生了'早衰'現象。
農學家認為這是由于過量使用殺蟲劑所致,並正在合力研究對策。
零食榜:健腦乾果、豬肝
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零食排行榜'是眾多的健腦乾果,比如:核桃、花生、開心果、腰果、松子、杏仁、大豆等。
最令人驚訝的,莫過于在零食榜的最後一位赫然寫著——豬肝。忌吃內臟的美國人歷來把食用動物的肝、腎等習慣視做東方人的飲食惡習之一,但新的飲食研究讓他們不得不重視豬肝中豐富的營養成分。
豬肝中除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鈣、磷、鐵和維生素A、B1、B2等。中醫則認為,豬肝有顯著的明目功效。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最終還沒有給豬肝找到一個適合的歸屬,想來想去,只好跟那些零食們混在一起。
食用油榜:橄欖油、玉米油、米糠油
食用油排行榜和去年幾乎一樣。橄欖油、玉米油和米糠油都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能幫助清除人體血管壁上的膽固醇,有助于預防高血脂、動脈硬化及冠心病。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台美合作 研發乳癌診斷新技術
引自 http://n.yam.com/cna/garden/201104/20110414702004.html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4日電)國立成功大學和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奧羅瑞影像科技公司今天共同宣布研發新一代正子造影整合磁振造影關鍵技術,預定5年內完成及技轉,乳癌細胞診斷可縮至0.2公分。
成大校長黃煌煇、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Gene-Jack Wang、David Schlyer、美國奧羅瑞影像科技公司(AuroraImaging Technology Incorporation)總裁鄭何淑圭,上午齊集成大自強校區電機系館,宣布這項合作計畫。
成大電機系特聘教授楊明興說,新一代正子造影(PET)整合磁振造影(MRI)關鍵技術研發計畫,預定5年內完成及技轉,校方也已整合協力廠商,讓這些技術未來商品化。
Gene-Jack Wang說,這項技術主要是應用在乳癌細胞的診斷判定,現階段的技術準確判定癌細胞是4 公分,新一代技術將可縮至0.2公分。
成大表示,新一代技術的診斷,將可提升9 倍的速率,也就是將準確診斷時間從半小時縮短至5 分鐘以內。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乳癌患者不切除腋下淋巴結也沒事
引自 http://www.totcare.com.tw/outlandnews_com.asp?newsid=2223
| |||
|
乳癌標靶治療有新藥 台灣臨床試驗中
乳癌標靶治療有新藥 台灣臨床試驗中 |
乳癌的標靶治療有了新用藥,末期乳癌病患將有新藥新希望!美國日前核准了乳癌的口服新藥Tykerb(lapatinib )上市,臨床實驗發現三分之一的病患有療效反應,目前台灣也正在臨床實驗中,將準備申請上市。 |
|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編輯群 編輯: 吳得瑜 |
| 最後修改日期: 2007/4/17 下午 04:58:00 |
乳癌新藥 台灣主導跨國臨床試驗
http://www.24drs.com.tw/ |
| 一項由台灣主導、全球首見的乳癌新藥將於年底展開跨國人體臨床試驗,新藥是全新藥理,能像疫苗一樣激發自體免疫系統來辨識癌症細胞表面的抗原,並促進增強免疫系統攻擊癌症細胞,可望為病患帶來生機。 乳癌為國內婦女十大癌症死因第四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台灣乳癌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二,超過日本、韓國,僅次於新加坡,最近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逐年上升,且好發年齡有年輕化趨勢。 多數乳癌患者診斷發現時已發展到第2期,其中約2至3成的患者經由手術、化療或放射性治療後在3年內會復發或轉移。依長期追踪統計數字報告顯示,乳癌患者發生轉移後,即使再接受治療,平均只能存活2到3年, 5年存活率不到2成。 這項首宗以台灣為主導的跨國人體臨床試驗,將在台灣、韓國、香港和新加坡,針對轉移性乳癌患者,收取約350名病患,台灣的臨床試驗將於15個癌症醫學中心,包括台大、榮總(台北、台中及高雄)、長庚(台北、林口及高雄)、馬偕、和信、三總、中國、彰基、奇美、成大和高醫等同步啟動。 總計劃主持人、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研究團隊在臨床試驗中將使用抗癌藥物OPT-822,這是一種乳癌細胞的抗原,經注射進入人體後,可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鎖定並滅殺體內的乳癌細胞,是不同於現有化療與標靶治療的新穎免疫療法。 根據美國MSKCC癌症研究中心進行的第1期臨床試驗結果,接受OPT-822治療的27位轉移性乳癌患者,4年後存活率為78%;第2、3期臨床試驗,預計在台、港、韓及星收取350名不適合標靶藥物、且已結束化療的末期乳癌患者,試驗組先在9個月內注射9針新藥與低劑量環磷醯胺,繼續觀察至滿2年為止,再與安慰劑組做比較。 |
|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編輯群 編輯: 紀秉瑩 |
| 最後修改日期: 2010/12/16 下午 04:37:00 |
生活方式的改變能減少乳腺癌風險
引自 24Drs.com.tw 研究人員表示,運動和飲食能預防某些乳腺癌案例。 Sept. 3, 2009 -- 最新分析顯示,美國一年有超過7萬名(40%)乳腺癌案例可以用生活方式來預防,例如保持健康的體重、飲食均衡、運動、以及限制飲酒等。 | |
| 作者:Salynn Boyles 審閱:Brunilda Nazario 出處:WebMD Health News |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綜合維他命可以減少乳癌風險
| 研究顯示,補充鈣片也可降低乳癌風險。 | |
| 【24drs.com】April 19, 2010 (華盛頓特區) – 新研究認為,綜合維他命與鈣質補充品有助於婦女預防乳癌。 在一篇超過700名婦女的研究中,在過去5年服用綜合維他命錠,與發生乳癌風險降低31%有關,使用鈣質補充品則與風險降低40%有關。 該研究包括了268名乳癌婦女以及沒有乳癌的457名婦女,全部都住在波多黎各,這些婦女完成有關過去5年服用各種補充品的詳細問卷:多常服用、是否繼續服用等。 這些婦女也接受抽血,讓研究者可以測量她們的DNA修補傷害能力,這是一個預防癌症之重要的複雜生理過程。 研究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 該研究顯示,年長、DNA修補能力降低、乳癌家族史、沒有哺餵母乳都增加了乳癌風險。 波多黎各Ponce醫學院藥理、生理、毒物學教授Jaime Matta博士表示,當把DNA修補能力納入考量時,鈣不再有預防乳癌的效果,認為鈣補充品可以促進DNA修補。 他表示,即使把DNA修補能力納入考量,綜合維他命依舊有保護效果,不過,認為它與其他抗癌好處有關。 單獨服用維他命A、E或C與乳癌風險略為降低有關,但是這些發現可能只是巧合。 所有分析都予以校正,納入年紀、家族史、曾經懷孕等乳癌風險因素的影響。 Matta博士向WebMD表示,研究發現認為,綜合維他命比單方維他命更可以降低癌症風險。 【結果互異的研究】 其他研究結果互異,有些認為補充單方維他命A和E 無法預防乳癌,其他研究認為維他命有保護力。 杜克大學、杜克早期保護計畫主任Victoria Seewaldt醫師表示,但是尚未定論。 她向WebMD表示,劑量和時機可以用來解釋這些差異,可能是在年長時服用高於建議量的維他命劑量而有不同的效果,研究中的婦女年紀多數介於41-60歲。 研究弱點之一是,研究者請婦女回憶服用維他命的情況,而不是檢測血中維他命值。 Matta博士表示,另一個缺點是,我們不知道這些婦女服用的實際劑量,但是,一般婦女告訴我們,她們服用可以在當地藥局買得到、便宜的、每天一次的補充品。 而且,即使研究者試著校正風險因素,服用補充品的婦女比較可能會從事正確飲食和運動等行為,這些和乳癌風險降低有關。 另外,Matta博士表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沒有傷害,如果還含有鈣,甚至會更好。 Matta博士表示,正常劑量並無毒性,且可預防癌症。 Seewaldt 醫師警告,不能只有根據一個研究就做出建議。 她表示,研究的重點是,它提到的是正常劑量-維他命的建議劑量,而不是高劑量補充品,它也強調了良好營養在預防癌症中的重要性 。 | |
| 作者:Charlene Laino 審閱:Laura Martin 出處:WebMD Health News |
石榴的植物化合物在研究中可停止乳癌腫瘤生長
| 石榴的植物化合物在研究中可停止乳癌腫瘤生長 | |
| 【24drs.com】Jan. 5, 2010 -- 吃石榴或喝石榴汁,有助於預防或延緩某些乳癌的生長。 一篇新研究顯示,石榴中富含的一群植物化合物鞣花丹寧(ellagitannins),在實驗室中可以抑制雌激素反應乳癌(estrogen-responsive breast cancer)的生長。 研究者、加州希望之城醫療中心乳癌研究計畫主持人之一、腫瘤細胞生物小組主任Shiuan Chen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植物化合物抑制雌激素產生,而預防乳癌細胞增生和雌激素-反應腫瘤之生長。 研究者表示,石榴中的鞣花丹寧藉由抑制芳香族酶而發揮作用,芳香族酶是身體用來製造雌激素的關鍵酵素,也在乳癌生長中扮演關鍵角色。Chen博士表示,我們對研究發現感到驚訝,我們以前發現其他水果,如葡萄,可以抑制芳香族酶,但是石榴的植物化合物和葡萄的不同。 研究者表示,石榴最近因為可抗癌與對心臟健康有幫助而受矚目,這是因為它們富含抗氧化物,然而,他們表示,這是首次探討關於它們對芳香族酶和乳癌生長的研究。 這篇刊載於癌症預防研究期刊的研究中,研究者在實驗室檢視了石榴的10種鞣花丹寧衍生成分對於芳香族酶活性和乳癌細胞生長的效果。 結果顯示,這10種成分中,urolithin B最能抑制乳癌細胞生長。 專家表示,需要後續研究以確認食用或飲用石榴相關產品可以在人類產生相同的效果,而這些結果看來是有希望的。 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臨床癌症預防部主任Powel Brown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需要更多研究探討個別成分以及一些化學物質的併用,以瞭解使用石榴汁或分離之成份對於癌症預防或健康的可能風險與利益。Brown博士與該研究無關。 直到有充分研究時,研究者才會提出人們可以考慮食用更多石榴來預防乳癌,甚至其他組織或器官的癌症。 | |
| 作者:Jennifer Warner 審閱:Louise Chang 出處:WebMD Health News |
如何選擇取得細胞或組織的方法以診斷乳癌
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通訊 第三十九期
馬偕醫院一般外科 劉建良
前言
在各種癌症當中,乳癌診治的進步可算是相當迅速的;而其中乳癌診斷技術的進步又比治療的進步還快。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即使有再高超的乳房理學檢查技巧,配以再精密的乳房影像儀器,我們仍無法在沒有病理組織證實是乳癌的情況下,就對病患採取乳癌的治療。所以如何取得適當的細胞或組織,以做正確的病理診斷,可說是乳癌診治上非常重要的一環。
就數十年前而言,若要病理證實是否乳癌,大概只有外科切片手術 (surgical biopsy) 一途。到了七十年代以後,細針抽吸細胞診斷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 逐漸風行,於是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手術。然而FNAC仍有其缺點,於是粗針切片 (core needle biopsy, CNB) 遂取而代之成為常用的治療前診斷方法。
隨著乳房攝影 (mammography) 與乳房超音波 (sonography) 的普及,有愈來愈多乳房理學檢查觸摸不到的乳房病灶被偵測出來。對於這些潛藏性 (occult) 的乳房病灶,我們可以採用細針定位外科切片手術 (needle localization surgical biopsy)、影像導引細針抽吸 (image guide FNAC)或影像導引粗針切片 (image guide CNB) 來做病理診斷。另一方面,有愈來愈多的乳癌病患選擇乳房保存手術 (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 來治療她們的乳癌;對於這些病患來說,不同的術前診斷選擇,可能會影響手術的切除邊緣狀態 (surgical margin) 與美觀結果 (cosmetic outcome)。
那麼針對不同情況的病患,我們應如何選擇呢?本文嘗試從文獻的回顧來比較各種不同選擇的優、缺點,期能提供合乎時宜 (contemporary) 的選擇參考。
取得組織 (或細胞) 的各種方式
最早被採用的方法是外科切片手術,包括切除性切片 (excisional biopsy) 與切開性切片 (incisional biopsy);後者通常用於局部進行期 (locally advanced) 或第四期乳癌的診斷。
切除性切片是目前最準確的診斷方法,但是卻最具侵襲性,而且可能造成明顯的疤痕。若病患將來希望選擇乳房保存手術,則切除性切片可能造成病患須接受多次手術,而且可能影響以後的美觀結果。另外,有些文獻指出,切除性切片可能降低哨兵淋巴腺定位 (sentinel lymph node mapping) 的成功率。
FNAC通常是用21〜27號細針頭從病灶抽取細胞以供病理檢驗,是一種最簡單、最不具侵襲性也最便宜的方法。FNAC所抽出來的是一簇簇細胞 (clusters of cells) 而非一片片組織 (pieces of tissue),所以需要有經驗的細胞學病理專家 (cytopathologist) 才能做正確的判讀。FNAC的偽陰性判讀 (false negative) 比率不低,而且不易完全避免偽陽性判讀 (false positive)。有時因為抽到的細胞數量太少,而判讀不易或完全無法判讀。如果診斷為癌症,不但無法知道是否為侵犯性癌 (invasive cancer),也無法判斷其級別 (grade)。
CNB則是用14〜20號粗針頭從病灶抽取組織以供病理檢驗,通常都配合自動彈射切片槍 (automated biopsy gun) 以方便操作;其所取得的是一片片組織,所以不需要細胞學病理專家,一般的病理科醫師就能做正確的判讀。CNB比外科切片手術不具侵襲性,而其準確率又比FNAC還高,所以正逐漸被普遍採用;但是所需費用則比FNAC還多。CNB若看到癌細胞侵犯到基底膜外,則可診斷為侵犯性癌;但是若沒有看到侵犯性病灶,卻無法排除侵犯性癌之可能。
各種情況下不同選擇之考量
1. 局部進行期或第四期乳癌:
可選用CNB或incisional biopsy,但是應該優先考慮較不具侵襲性的CNB。為了不造成病患太大的傷害,取出的組織不要太多,但仍應有足夠的組織 (通常為1 ml左右) 以供證實是癌症,辨明癌細胞分類與組織學級別 (histological grading),並做荷爾蒙接受體 (ER/PR)、致癌基因 (如Her2-neu) 等必要的特殊檢驗。
2. 可觸摸到之乳房病灶 (palpable breast lesion):
數十年前大多採用excisional biopsy,一般在局部麻醉下即可進行,但也有一些作者偏好全身麻醉。
文獻上的統計顯示,excisional biopsy後證實為惡性的比率只有14〜41%,往往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手術;而手術所造成的併發症可高達6〜8%,包括血腫、膿瘍等。
根據美國的統計,如果所有懷疑的病灶都在局部麻醉下做excisional biopsy,則平均每診斷出一位乳癌病患,需花費美金$3,973〜$6,411;如果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所費更多。所以excisional biopsy不應當成例行性的考量,而應只在選擇性的病患才考慮採用。
根據文獻上的統計,FNAC應用於可觸摸到之乳房病灶,其敏感度 (sensitivity) 為65〜98%,專一性 (specificity) 則為34〜100%,不適當取樣 (inadequate sampling) 之比率有4〜13%。不適當取樣是指抽到的細胞數量太少,而判讀不易或完全無法判讀;有時還會有取樣錯誤 (sampling error) 的情況,也就是抽到的細胞數量雖然夠多,卻是抽到病灶旁邊的細胞。所以有些學者主張,即使是可觸摸到之乳房病灶,也須在超音波導引下做抽吸。對於觸摸起來懷疑惡性的病灶,如果FNAC報告為陰性,也無法排除乳癌的可能;反之,即使FNAC報告為陽性,我們也無法從其有限的標本獲得決定治療方式所需要的進一步資料。所以FNAC不應當成懷疑惡性病灶的第一選擇。但是觸摸起來認為良性的病灶,影像檢查也未懷疑是惡性,若能用FNAC進一步加以確認,則可讓病患及醫師更加安心。
根據文獻,CNB應用於可觸摸到之乳房病灶,其敏感度接近100%,專一性也高於98%,取到的組織通常都足夠判讀;取樣錯誤的情況還是可能發生,但可用超音波導引取樣加以避免。因為CNB的確診率高,所能獲得腫瘤生物特性的資料足夠,近年來逐漸成為優先選擇的取樣方法。
3. 觸摸不到的乳房病灶 (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
對於觸摸不到的乳房病灶,細針定位外科切片手術 (needle localization surgical biopsy) 曾是標準的選擇 (golden standard)。成功的細針定位手術必須放射線科、外科與病理科醫師的密切合作;先要放射線科醫師在乳房攝影導引下正確的定位,有時也可在超音波導引下做定位,再由外科醫師選擇適當的傷口,做適當的切除。通常要將病灶盡量完全切除,但因大多數的病例最後都被證實為良性,所以也不應切掉太多組織,以免影響美觀。手術後的併發症平均為5.97%,包括血腫、膿瘍、傷口裂開等。文獻上報告的失誤率 (miss rate亦即沒有切到病灶的比率) 差異很大,從小於1%到17%都有,平均為2.8%。一般認為例行將切下來的標本送去做X光攝影 (specimen radiography),可以降低失誤率;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標本攝影本身的正確率只有89%,所以主張倒不如三個月後追蹤乳房攝影較有助益。如果有做標本攝影,片子也應該給病理科醫師看;如果是鈣化的病灶,則病理科醫師一定要在顯微鏡下看到鈣化的部位,如此才能提高確診率。根據文獻統計,細針定位切片手術標本的邊緣陽性率 (positive margin rate) 為6〜83%,遠高於CNB證實惡性後再做廣泛切除 (wide excision) 的邊緣陽性率 (< 1%);所以打算做乳房保存手術的病患,不應優先選擇細針定位切片手術,以免將來還須再次手術的風險。
影像導引 (image-guided) FNAC的敏感度為68〜93%,專一性為88〜100%,不適當取樣之比率則有2〜36%,所以不適用於高度懷疑惡性的病灶。但有文獻指出,影像導引FNAC如果應用於BI-RADS分類較低懷疑度 (惡性機會介於2〜10%) 的病灶,則可省掉許多不必要的細針定位切片手術。
根據文獻,影像導引CNB所得的診斷與其後定位切片手術所得的診斷,有高達97%的吻合率。其偽陰性率只有3〜5%,失誤率 (沒有取到病灶) 約1%,相當值得優先採用。
但是影像導引CNB診斷為DCIS (原位乳管癌) 的病例,有20%最後被證實有侵犯性病灶。做過CNB的病灶,將來病理上要測量腫瘤大小,較不易準確。某些特殊病患或特殊位置的病灶,較不適合採用影像導引CNB,如過於緊張的病人、乳房太小的病人、太靠近腋下的病灶、太表淺的病灶等。
如何選擇?
以目前的趨勢,不論是可觸摸到的病灶還是觸摸不到的病灶,常以CNB為第一選擇;特別是針對將來可能考慮做乳房保存手術的病患,更應如此。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CNB與切片手術個案數比率,已從數年前的1:1提高到近年來的2:1。
但是對於認為良性的可觸摸到病灶,或是低度懷疑的觸摸不到病灶,則應優先考慮FNAC。如果病人患有出血傾向,也應先採用FNAC。當然,如果病人拒絕做CNB或切片手術,而臨床上仍認為有取樣之必要時,只好先做FNAC。
當FNAC或CNB無法得到結論,而臨床上仍懷疑惡性時,則可用切片手術來確認或排除惡性。有時也可依病人的偏好、要求而採用切片手術,特別是如果將來不考慮做乳房保存手術時。
針徑播種(needle tract seeding)之問題
不論是採用FNAC還是CNB,針徑播種一直是個被關切的問題;也就是擔心將來癌細胞再發於當初取樣時針頭經過的路徑上。事實上綜合文獻上的資料統計,針徑播種的機率不會超過0.01%;若使用FNAC,針徑播種的機率更低。即使真有癌細胞殘留在針徑上,做全乳房切除時可以將之一併切除;即使是做乳房保存手術,也可稍微加大傷口,而將針徑一併切除;若擔心影響美觀而未切除針徑,萬一殘存在針徑上的癌細胞,也可能靠放射線治療將之根除。總之,針徑播種應不算是問題。
將來可能之發展
為了更進一步提高CNB的確診率,且從取樣的標本得到更多的資料,以供治療前的參考,近年來有人用11號針頭配合自動抽吸系統來取樣,也就是所謂的麥瑪通 (mammotome) 系統。甚至還有人用8號針頭,嘗試將整個病灶取出。其實麥瑪通只能算是改良型的CNB,它是否優於傳統的CNB,是否真能確實將整個病灶完全取出,是否合乎經濟效益,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加以釐清。
對乳房狀況有正確認知 看懂檢查報告不恐慌
對乳房狀況有正確認知 看懂檢查報告不恐慌 |
| 乳癌的發生率居目前台灣女性癌症首位,國民健康局針對乳癌好發年齡層及高危險群女性,提供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篩檢,並由檢查單位將報告寄至民眾家中,當民眾發現乳房檢查報告為異常時,並不表示已經得到乳癌,對自我乳房狀況有正確認知,才能看懂乳房檢查報告,避免過度恐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洪碩徽表示,美國放射科醫學會(ACR)公佈一套乳房影像報告系統(BI-RADS),將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核磁共振的檢查結果標準化,建立起醫師間及醫師與受檢者間的共識,也因此能將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目前交給民眾的報告即根據這套系統,針對受檢者的乳房影像進行分類。 洪碩徽指出,檢查結果共可分六類:第1類為無異常發現、第2類為良性發現、第3類為可能良性的發現、第4類為可疑異常需考慮病理化驗、第5類為高度疑似惡性腫瘤、第0類時需附加其他影像檢查再評估;當檢查報告為第1、2、3類時,民眾可先放心,但仍要定期追蹤;若是0、4、5的結果,就要進一步檢查。 洪碩徽解釋,以乳房X光攝影異常報告來說,常見問題有微小鈣化點、腫塊、局部不對稱、及結構扭曲等,微小鈣化點可能是良性病變,如纖維囊腫,同時也可能是零期乳癌或浸潤性乳癌;乳房超音波對鈣化點的判讀可信度較低,必須針對病灶做局部放大的乳房X光攝影,有助於決定手術病理化驗的必要性。 至於腫塊、局部不對稱、及結構扭曲的成因,可能是良性腫瘤、纖維囊腫、手術後變化等,重要的是,惡性腫瘤也可能造成這些影像上的異常;同時,由於東方人乳腺組織較緻密,可能降低乳房X光攝影準確度,因此需要再配合乳房超音波針對病灶做評估分析。 洪碩徽強調,當影像檢查結果判定為可疑異常時,就應該接受腫瘤切片或腫瘤切除手術,進行組織的病理化驗;目前有先進的影像導引技術,可在局部麻醉下,以較小傷口的微創手術方式,精準取得腫瘤標本,病理化驗結果才能做為進一步治療或追蹤檢查依據。 |
| 國際厚生健康園區編輯群 編輯: 紀秉瑩 |
| 最後修改日期: 2010/11/24 下午 03:3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