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在等待乳癌篩檢的結果期間,猶如面臨審判般忐忑不安,對於切 片檢查或持續追蹤的建議,往往不知何者較好?
由於生活型態、環境與飲食習慣的日漸西化,乳癌發生率逐年上升; 也許是醫學常識偏差或觀念保守,台灣乳癌被診斷出來時多已屬晚期 階段,使得死亡率居高不下。衛生署因此將乳癌列為重點防治癌症, 並於去年委託乳房醫學會訓練全國衛生局所護士,指導她們執行乳房 理學檢查(觸診),希望在3年內由公衛護士完成百萬婦女篩檢,以 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死亡率的目的。近來許多婦女在社區 或工作地點接受衛生所護士觸診檢查,若有懷疑即被轉介到醫院,進 一步安排乳房超音波或X光攝影檢查,某些婦女因此發現早期乳癌, 而能早期治療,有較佳的存活機會,甚至完全治癒。
乳癌篩檢多用觸診與超音波 在乳癌篩檢過程中,有些婦女在經由超音波或X光攝影後,被告知有 不確定的病兆,需進一步作切片檢查,以確定是不是乳癌;也有婦女 經檢查發現有良性腫塊,醫師建議定期追蹤。在這些等待的過程中, 難免有人忐忑不安;聆聽報告時,更如同面臨著審判。經醫師解說與 建議後,許多婦女仍不曉得如何是好?其實大部份的乳房腫塊多為良 性,乳癌僅佔極小部份,婦女大可不用過度驚慌。
乳癌篩檢不同於乳房腫瘤診斷,篩檢乃是在無症狀的健康婦女上,藉 由觸診、超音波及X光檢查,達到早期發現乳癌的目的。歐美進行篩 檢的工具,多為觸診加上X光攝影,除非經由這兩種檢查後仍有懷 疑,否則不會安排超音波檢查。由於X光攝影在腺體組織緻密(脂肪 比例低)的乳房上檢查效果較差,而台灣婦女多為緻密性乳房,因此 超音波在台灣乃被大量運用於乳房篩檢。
台灣的臨床經驗顯示,超音波的確可偵測到許多X光所未能發現的乳癌,但若運用於無症狀婦女的篩檢,超音波除了偵測出早期乳癌外,常會發現許多良性或不確定的腫瘤,而增加確診(細胞抽吸或組織切片)的動作,並導致病人不 必要的焦慮。歐美多運用X光進行乳癌篩檢,強調提昇其陽性預測 值。
所謂陽性預測值,即乳房攝影時若懷疑為乳癌,經確診後的確是乳癌的比例。陽性預測值高,即意味著因篩檢引起的不必要確診(結果是良性)及焦慮得以降低。超音波運用於篩檢,無法確定陽性預測值如何,若多為良性變化,的確會增加受檢婦女的焦慮。
是否罹癌需再檢查確認 當婦女面臨手術切除或持續追蹤的選擇,不知如何是好時,下述原則 可做為參考:由觸診、超音波或X光三項檢查診斷是否一致及惡性懷 疑度高低,考慮是否採行細針抽吸細胞檢查、粗針穿刺組織切片或手 術切除。
三項檢查懷疑度低,且細胞檢查為良性,可能即不需開刀切除。任一 檢查強烈懷疑是乳癌或三項檢查一致懷疑時,即使細胞檢查良性,仍 應考慮組織切片或手術切除,以避免細胞檢查偽陰性的可能。若切片 或細胞檢查診斷非惡性,則視情況半年或一年後再以超音波或X光追 蹤。若三項檢查均無懷疑,則依下列原則,決定是否做細胞或切片檢 查。
(1)腫塊是否觸摸得到?摸得到的腫塊應謹慎處置,可根據超音波 決定處理方式。一是纖維囊腫,也就是超音波並未發現腫瘤,因此除 非X光有其他發現,則不須進一步作切片檢查;另一情況為單純囊腫 或水囊,超音波可以清楚地辨識,這只要追蹤或以細針抽取,確定內 容物為液體而非實質腫瘤即可,並不需切除;若是良性纖維腺瘤,一 般而言,觸摸不到的腫瘤即便是惡性,通常亦屬早期,因此未觸摸到 的腫瘤不論是惡性或良性,均不必太過驚慌,可從容接受檢查。若腫 塊觸摸不到,且超音波判定為良性腫瘤,應可採定期追蹤(半年), 不需開刀切除。若腫瘤觸摸不到但超音波不確定良性與否,則可在超 音波導引定位下,以細針抽吸以作細胞檢查,若排除惡性的可能,即 不需切除,半年再追蹤即可。
(2)腫瘤為單一或多數?多發腫瘤同時存在時,逐一穿刺或一併切 除檢查,並不實際。可考慮針對懷疑度較高者檢查,而後每半年作超 音波追蹤。
定期檢查可以早期治療 持續追蹤亦是確定診斷的方法之一,醫師若經觸診、超音波及X光 後,並未懷疑是乳癌,即會建議追蹤,待半年後再檢查或許會較確 定;即便屆時診斷是乳癌,也能早期發現而不使病情延誤;若確定非 乳癌,則可避免不必要的手術。
婦女在三項檢查後,除了乳癌外,可能會聽到醫師提到下列良性疾病 名稱或現象,其處置方式如下: (1)纖維囊腫或水囊:50%的婦女臨床上可觸摸到此類纖維囊腫的 硬塊,而90%的婦女若經切片將可發現此組織變化,因此纖維囊腫並 不是真的病理變化,而較似生理變化。存在纖維囊腫的婦女得到乳癌 的機率,並不會因而較高。
(2)纖維腺瘤:最常發生於20、30歲的年輕婦女;乳房纖維腺瘤是 良性腫塊,並不是乳癌的前身。纖維腺瘤日後變成乳癌的機會微乎其 微,所以與鄰近或對側乳房組織發生乳癌的機會相當。因此婦女若不 想切除整個乳房,亦無需切除纖維腺瘤,除非有腫瘤引起的症狀(如 疼痛)或焦慮等個別因素。文獻有少數病例報告,經切除者可見內有 乳癌病灶;因此,美國醫師會建議切除即使診斷為纖維腺瘤的腫塊, 而歐洲醫師則可能建議繼續追蹤。
(3)顯微鈣化點:X光攝影有時會發現明顯的白點,通常是鈣質沈 積的結果。其存在可能伴隨許多良性乳房疾病,少數則伴隨早期乳癌 (原位癌)而出現,顯示許多不正常增生細胞的死亡。良性或惡性的 鈣化通常可以分辨得出來,如果鈣化點疑似乳癌,應以X光攝影定 位,切除病兆化驗。良性鈣化點可一年後再追蹤攝影;較不確定的鈣 化點,應考慮半年追蹤,比較是否有變化。
定期乳癌篩檢,並不能遏止乳癌的發生,但可以因此較早發現乳癌, 早期治療,降低死亡率。高危險群婦女自30歲起,應定期接受醫師觸 診,必要時安排超音波;35歲左右做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40歲起每 年一次醫師觸診,並以超音波及X光攝影交替檢查。
本文作者:黃俊升 (台大醫院外科助理教授/中華民國乳房醫學會秘書長)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