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90歲的前總統李登輝,10月27日到台北榮總健檢時,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手術切除後,目前已無大礙,預計近日可出院。台北榮總醫療團隊表示,初步看來,李前總統的大腸直腸癌並未轉移,但最後仍需病理顯微檢測證實。
前總統李登輝幾十年前開始即飽受心臟病、糖尿病、關節退化、肺結核、白內障、聽力受損等疾病之苦,最近因頸椎、腰椎常感不適,安排到台北榮總健檢,意外發現罹患右升結腸近肝彎處長了一顆約三.五公分大小的惡性腫瘤。
台北榮總醫療團隊建議李前總統必須立即手術摘除腫瘤,據了解,夫人曾文惠一度反對李前總統接受手術,一來擔心他年事已高,體力無法負荷;二來擔心他的心臟病及糖尿病引發感染風險。後來,李前總統決定信賴醫療團隊的專業建議,接受手術切除腫瘤。
高齡罹患者少動刀
如果李前總統不接受手術治療,還有其他治療方法嗎?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答得直接:「沒有。」他進一步解釋,門診裡,碰到不少跟李前總統一樣,高齡罹患大腸直腸癌患者,如果患者沒有穿孔、阻塞等問題,他不太建議患者接受手術,畢竟患者年事已高,癌細胞生長速度相對也變慢,致命威脅也較小。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林楨國表示,李前總統罹患的大腸直腸癌位於右升結腸附近,為安全起見,李前總統要求醫療團隊,手術時,一併檢查腹腔內器官是否有受到侵襲,初步看來,癌細胞並未轉移至其他器官。整個手術過程歷時兩個半小時即結束,切除約二十五到三十公分長的腸子。
李前總統一直都有做大腸鏡檢查,幾年前還發現瘜肉,隨即切除,去年未做大腸鏡檢查,即發現大腸直腸癌,是否為後來生長的瘜肉演變成「癌」?林楨國強調,這次李前總統發生大腸直腸癌的部位跟之前找到瘜肉部位不同,而且此部位的大腸直腸癌本來就很難察覺。
林楨國進一步解釋,大腸直腸癌分為右側大腸直腸癌、左側大腸直腸癌及直腸癌。國人最常發生的大腸直腸癌大都發生於乙狀結腸及直腸位置,約占六五%,發生於降結腸的大腸直腸癌約占八至一○%,李前總統的肝彎處升結腸大腸癌占一五至二○%。
健檢發現嚴重貧血
不同部位的大腸直腸癌症狀也不同。以國人常發生的右側大腸癌為例,患者通常會出現貧血、體重減輕,李前總統健檢時即發現有嚴重貧血情況,一般正常男性血紅素是十四g/dl,李前總統只有十一g/dl。左側大腸癌則會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腹痛,直腸出血以致糞便有潛血反應;發生於直腸的直腸癌則會發生肛門出血、排便不順的情況。
大腸直腸癌已躍居國人癌症第二名,平均每四十八分鐘就有一人罹患大腸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九十七年度大腸癌發生人數為一萬一○○四人,每十萬人口中,就有四十三位男性、三十二位女性罹患大腸癌;其中五十歲以上者占八七%。
大腸直腸癌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不少名人深受其苦。前美國總統布希和雷根、史奴比漫畫作者舒茲、藝人康丁、楊烈、導演楊德昌、柯一正,以及高雄縣長楊秋興,都是大腸直腸癌受害者。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自齊表示,李前總統罹患大腸直腸癌位置與已故美國總統雷根都是右側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不少名人深受其苦。前美國總統布希和雷根、史奴比漫畫作者舒茲、藝人康丁、楊烈、導演楊德昌、柯一正,以及高雄縣長楊秋興,都是大腸直腸癌受害者。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自齊表示,李前總統罹患大腸直腸癌位置與已故美國總統雷根都是右側大腸直腸癌。
油脂攝取多罹患率高
許自齊強調,絕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乙狀結腸及直腸處,因為此處容易堆積致癌物質,過去大腸直腸癌西方人罹患率高,近幾年來,國人罹患率年年升高,分析原因跟國人油脂攝取過量有極大關係。
根據研究,歐美國家平均油脂攝取量達四一%,國健局曾針對油脂攝取進行調查,發現台北市居民油脂攝取量直追歐美,達三九%。
為何油脂跟大腸直腸癌有關?許自齊解釋,很多人無肉不歡,肉裡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吃進肚子裡之後,會經由腸胃道消化吸收。沒有消化吸收的部分則會進入肝臟轉變成第一度膽汁酸,再經腸內厭氧細菌作用,形成第二度膽汁酸,會產生一些致癌化學物質,在腸黏膜生長。
許醫師進一步強調,世界上只有馬、天竺鼠、兔子與人有結腸帶,需要控制油脂,以免演變成大腸癌。然而除了人,其他動物都是草食性動物,既然人無法只吃樹皮草根,惟有減少脂肪量,才能降低體內致癌物的累積。除了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攝護腺癌都可能是油脂過量引起的癌症。
哪些人該做檢查?
年滿50歲、肥胖者、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等族群,也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最好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3~5年最好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高危險群病人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則建議每1~2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對可疑部位做切片。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10歲起每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直到40歲為止,40歲以後改為每3年做一次。
家中有一等親罹患大腸癌家族史者,罹患大腸癌的機會是一般民眾的2~5倍;故有大腸癌家族性史的民眾,有一位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從35~40歲起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肛門直腸指檢,並且每3~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