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大腸癌的診斷與治療

大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這裡所指的大腸癌,主要是以發生在結腸的腫瘤治療為主。於60cm長度的直腸鏡,大約可以發現 75%的大腸直腸癌, 25%的大腸癌必須用大腸鏡去觀察才能看到。所以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都是簡單作個直腸鏡就能看到病灶。40歲以上每年宜作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直腸癌的血便有時肉眼不易觀察,血液會潛藏在糞便之中,透過化學試劑的檢測就無所遁形。如果糞便有潛血,就必須作大腸鏡檢查許多大腸息肉或是早期大腸直腸癌就能及早被發現。


第一期大腸直腸癌的手術存活率,幾乎是100%。大腸直腸癌分為 A、B、C、D四期,A期腫瘤侷限在黏膜上,B期已達肌肉層,C期有淋巴轉移, D期已有遠處轉移,轉移到肝、肺等部位。有 20%的病例,即使已轉移到肝臟或肺部,只要轉移的不是太多仍可以作切除治療並獲得痊癒。對於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如大腸息肉患者,或有家族病史者,也就是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有大腸直腸癌必須定期作大腸直腸鏡檢查。


大致說來大腸癌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外科手術,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一般依據臨床檢查與癌症分期的結果來建議病人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有時僅採其中一種,有時會合併使用。及其它一些方法,例如免疫治療,化學預防等等。茲將介紹如下:


 


【外科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切除一直是大多數癌症治療的主力,因為唯有完全切除腫瘤才有治癒的可能,對大腸直腸癌也是如此。依腫瘤位置的不同,採取的手術方式也會稍有不一樣,除了將腸道腫瘤切除外,通常也會將附近的組織與淋巴移除掉。


依癌症病灶的位置,常見的手術種類有右側大腸切除、左側大腸切除、次全大腸切除、全大腸直腸切除、高前位切除、低前位切除、合併會陰切除、與局部切除等等。


至於是否需要做大腸造瘻,使腸子從腹部接出,通常要看腫瘤部位及其侵犯程度,一般說來病灶若在直腸7-8公分以上,大多不做腸造瘻。有時因腹腔內感染,或腸內壓力過大則須先進行腸造瘻。


第零期的大腸直腸癌病患,則不一定須進行剖腹手術,目前藉著內視鏡可實施切除手術,不過必須十分小心評估。


末期的大腸直腸癌病患,並不一定能接受切除手術治療,有時僅能進行症狀治療,此時手術的主要目的在於解除,如:腸阻塞、大量出血等併發症,減少病患的不適,而非求得痊癒,不過手術後有時也能增加存活率,及接受其他治療方式的機會。 


【化學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大致又可分成幾大類,分別是無法手術病人作為治療主力的化療,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及手術前的新輔助性化學治療 。


近些年來, 對於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隨著對腫瘤的了解﹐醫界使用的藥物也逐漸有所共識,目前是以 5-FU 為主,再加上其他種藥物。最近又發展出高劑量 5-FU連續注射法,這些仍有待更多的研究結果。文獻指出,尤其對第二期或第三期的患者,化學治療的確可增加存活率。因此只要病人情況許可就應接受化學治療。


除了上述藥物外,也有一些抗癌新藥如 C P T - 1 1、Oxaliplatin、Tomudex、及口服的抗癌藥物如UFT、 Capecitabine(Xeloda)、S-1等也都在發展中。


除標準的化學療法,依使用時間也發展出了不同的用法,輔佐(輔助)性化學治療即是一例。而之所以有輔助性化學治療是因為大腸直腸癌經過根除性外科切除後,或許仍可能有肉眼看不見的顯微轉移,雖然組織化驗是在初期,第二甚至第三期,但或許有少數癌細胞已隨血流散佈出去了,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復發或發生轉移。因此在手術後給予化學抗癌藥物治療,以達預防的目的,便稱之為輔佐性化學治療。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大腸直腸癌的研究顯示,輔佐性的化學治療在某些病人能顯著降低手術治療後,結腸癌腫瘤的復發及轉移,有助於存活率,而淋巴腺有無癌細胞轉移,則是醫師建議是否需要輔佐性化學治療的重要依據。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利用儀器將放射源釋出的輻射線或粒子集束,照射在癌症病灶,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療的目的。依放射源的位置大可分體外照射與體內局部照射。其目的在於來預防可能存在的顯微轉移,以及癌細胞局部復發生長,甚至是腫瘤的遠處轉移。其實放射治療對下消化道癌症的主要用處還是在直腸癌,它對乙狀結腸以上的結腸腫瘤並不是治療的首選。依使用時機又可分為輔佐性治療,包括手術後放射治療,目的在減少局部轉移,對已經侵犯附近組織的直腸癌也可增加其存活率。


在手術後照射的優點,在於手術先除去病灶,減輕症狀,並能確實了解癌細胞實際侵犯範圍,但其缺點則是手術後組織結痂及血液循環降低,將會減少放射或化療的效果。而且有時會導致保留的肛門括約肌受損,引起排便困難。


因此一些侵犯程度較嚴重的直腸患者,則會採取手術前的放射治療,其優點在於腫瘤尚未切除前先行照射,照射後腫瘤通常會縮小,利用手術完全切除的機會增加。尤其對在肛門口附近的直腸癌灶,先行照射,有一部份病患能夠在手術後保留肛門括約肌,免除做永久性人工造口的需要性。然其缺點是手術前的照射,使得對腫瘤侵犯程度較不易做正確的判斷,增加其它治療方式的困難度。對於一些無法麻醉接受手術病患,有醫師會建議腸腔內的放射治療 (endocavitaryradiotherapy),來作局部的控制,報告顯示也有不錯的效果。


 


近年來對大腸直腸癌,放射治療除合併手術方式外,也與化學藥物治療合併使用,文獻報告也認為有正面的意義。至於先放射治療或化療,甚至加上手術使用的先後順序,仍無定論,有待更多的研究。而對於手術後復發的腫瘤、或腫瘤太大無法手術切除者,或是轉移部位導致不適,都可藉著局部給予照射,來減少症狀, 這時放射治療也是所謂姑息性治療的一種手段。


 再次強調對於大腸癌的治療,當然不只這幾種治療方式,但上述的手術、化療、放射治療畢竟是最重要的主力。免疫製劑療法、中醫藥抗腫瘤療法應當放在外科手術之後,除非不能手術或無法接受手術的病人,才考慮將中藥抗腫瘤療法擺在第一線。畢竟目前單用此種療法的病例統計尚不夠多,有待更多的研究累積才能做評估。


【中醫中藥治大腸癌參考】:


大腸癌散在於于中醫的「腸風、腸覃、臟毒、下瘀」之病中,常見類型可分為脾虛濕毒型、瘀毒內積型、癌毒入臟型。


直腸癌方:白頭翁30g,馬齒莧15g,白花蛇舌草15g,山慈菇15g,黃柏、象貝母、當歸、赤


芍、廣木香、炒枳殼各10g。


大便膿血加貫眾炭、側柏炭、生地榆;


腹部疼痛加白芍、元胡;


大便秘結加火麻仁、瓜蔞仁;


大便溏薄加訶子、赤石脂、石榴皮;


腹部觸及腫物加鱉甲、龜甲;


淋巴結轉移加夏枯草、海藻、昆布;


氣血衰敗加黨參、黃精。水煎服,每日1劑,3個月為一療程。


<對症用藥參考>:


膿血粘便,加馬齒莧、地錦草、敗醬草、仙鶴草、三七、地榆、槐花。


裡急后重,加黃柏、黃連、秦皮、赤芍、木香。


腸壁水腫,加蒼朮、豬苓、茯苓、澤瀉。


納呆腹脹,加雞內金、山藥、焦山楂、神曲、谷麥芽。


疼痛酸脹,加川楝子、延胡索、烏藥、白芍、甘草、炮姜。


肛門下墜,加黃柏、葛根、升麻、炙甘草。


舌紅光嫩,加西洋參。


口腔糜爛,加苦參、蛇床子、玄參、白英、五倍子,水煎取汁漱口,加服少量珠黃散。


 


<驗方參考>:


1.抗癌方:山楂12g,石見穿、山慈菇、八月扎、雞血藤各3 0 g,敗醬草、黨參、丹參各15g,生大黃6g,枳殼10g。


便血者加槐花炭、側柏炭;裏急後重者加木香、黃連、赤芍;大便不通者加瓜蔞仁、皂角刺。每日1劑,水煎服,30天為一療程。適宜于直腸及肛管癌者。


2.消腫湯:八月扎、紅藤、苦參、丹參、鳳尾草各15g;白花蛇舌草、野葡萄藤、生薏苡仁、


瓜蔞仁、白毛藤、貫眾、半枝蓮、莪朮各30g,地鱉蟲、烏梅肉各9g(研末分3次吞服)。上藥煎汁600ml,每天取400ml口服,200ml保留灌腸。適用於各期大腸癌患者。


3.青蒿葡根湯 青蒿60g,鮮野葡萄根60g,地榆60g,鮮白花蛇舌草30g。


以上各藥洗淨後瀝乾,水煎1小時,濾出藥液即得。口服,每日1劑,可隨時飲服,15日為一療程。


3.龍葵及含龍葵的複方被廣泛使用於各種晚期的惡性腫瘤及惡性腫瘤術後。用于肝癌、肺癌、膀胱癌、胃癌等有顯著療效報導。研究顯示龍葵水粗抽物可降低人類大腸癌細胞(colo205)胞質液及完整細胞中的胺基乙醯轉移酵素的活性。龍葵治療惡性腫瘤的途徑,以人類大腸癌細胞(colo205)為例子,可能是由於龍葵能降低人類大腸癌細胞(colo205)NAT 活性。


 


請注意,接受治療之前 應與 醫師作詳細的溝通與了解,治療前也需要詳細的檢查資料來供評估,同時也要認知沒有所謂「百分之百」的成功治療,決定上述種種治療成效的因素很多,選擇的療法因人而異,應依照病患的情況,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只要有信心,配合醫師的指導,應可達到最佳的痊癒療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